2020年9月

機會與挑戰篇》元大投信董座劉宗聖預測新趨勢 迎接智能化、優質化、趨勢化的ETF2.0時代

採訪、撰文:劉書甯

股突破史新高之際,元大台灣50ETF不僅衝破百元大關,更再度引發市場對於ETF商品的關注;而此之際,台灣的ETF商品正面臨重要的「轉型關鍵期」。ETF「始祖」,也是國ETF商品最重要推手――元大投信團隊,在接受本刊專訪的過程中,詳實勾勒了ETF商品在台灣市場發展10多年來的脈絡,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就以「ETF的1.0邁入2.0」,來形容這個重要的突破與轉折。

ETF2.0的重大品升級

元大投信團隊亦引述他們對於美國資管理發展的脈絡指出,美國的資管理從1.0時代邁入2.0時代,商品發展趨勢在很多面向都有了重要的質變,包括:(1)品導向轉為客導向;(2)標準化轉向客製化;(3)供給推動轉為需求推動;(4)靜態調整轉為動態變化;(5)從追求高度績效轉為追求穩健;(6)從著重於資本利得的實現轉而重視配息與分紅;(7)從人的操作轉而重視AI的運用;(8)從主被動的零和競爭,轉為主被動的合作;(9)在收益賺取上,從著重手續費轉為顧問費,亦即與操作績效相關的收費;(10)投資人在選擇商品時,從價格敏感轉為品質敏感;(11)從交易導向轉為資配置導向;(12)從單一商品走向多元化的組合;(13)從殺價競爭的紅海走向藍海市場;(14)從證券為主走向保險、銀行、證券一起的大財管整合。

劉宗聖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台灣的ETF發展很有可能走上美國資管理的演進過程,將邁向智能化、優質化、趨勢化等三大方向,台灣ETF發展迄今,已經「從有到好」、「從好到大」、「從大到久」,未來持續創新,提供投資人多元解決方案,包含資配置、投資組合等,從1.0的ETF製造(Production)走向2.0的ETF應用(Application),也將解決投資人在選擇ETF時的痛點。

元大投信研究團隊認為,目前台灣ETF發展仍未離ETF製造階段,不過很明顯的是,在近幾年ETF明顯獲得投資人認同後,成長突飛猛進,多家資管理公司加入ETF發行,第一個10年ETF還不到50,但現在台灣ETF發行數已突破200,成長力道由此可見。

著眼「多ETF組合」

元大投信主掌ETF研發的部門主管分析,過去ETF的發行是為了解決投資人選股的痛點,多數品都比較像是標準化,或是定型化,未來隨著ETF市場蓬勃發展,不論是規模、數、受益人數都呈現跳躍式成長後,ETF的發展勢必會從定型化商品,走向更客製化的投資解決方案。

舉例來,過去10年,在美國明顯崛起的機器人理財,以及具有資配置概念的ETF品,就是ETF1.0走向2.0所生的轉變,未來台灣市場應該也會跟進國際發展趨勢,邁向ETF應用發展。

劉宗聖也對比更多ETF2.0和1.0時代的不同之處指出,在1.0的時代,多半就是供給或品導向,往往一種指數就發行一ETF。例如股、債、外匯、金融商品等不同類型的指數,就各自發展出不同的ETF,ETF在1.0的時代,主要也在於解決投資人「選股」的問題,但等這些品、供給導向的ETF商品越來越多,接下來就開始「價格競爭」,從手續費開始殺價,然後殺成一片紅海。

然而這樣的結果,使得投資人面對ETF,從以前的選股問題,現在則變成要面臨「選ETF的問題」。此時,元大投信團隊也出一個新概念:「能否改變現有的思維及作法,用組合式的方法來投資一群ETF的組合?」例如,用多次一或多次多、定期定額、動態再平衡的方式來購買,元大投信團隊認為,這就是2.0在品上比起1.0最大的突破之處,要把市場上為數多的ETF,進一以當初ETF把同一群類股包起來的精神,來做「多ETF的組合」,要提供給客的已不再是單一品,而是解決方案、策略導向!

劉宗聖也對此借鏡新加坡經驗指出,星國採取這種作法導入機器人理財,結果ETF的交易提升了196%的交易量,因為在1.0走向2.0的這種轉變之下,投資人對於「品質」,開始比對「價格」(手續費高低)更為敏感,從過去的管理費、手續費導向,轉而希望收費方式以顧問費、績效費的概念計算。

中長期資配置逐漸成為主流

對於台灣市場的觀察,劉宗聖分析,近兩年台灣ETF市場發展已經明顯發生質變與量變,特別是今年第一季疫情的影響,造成股市大跌,在ETF市場的成交量、規模、受益人數等出現明顯變化,可以看出台灣投資人在ETF投資上,從短期交易型的行為,轉向中長期資配置、退休投資規劃,從交易利得,轉為重視領取固定收益,並從零和的選擇,轉為兼容的整合式操作。

對此元大也舉例,以往因為ETF是在集中市場交易,多被認為是交易型的品,但是隨著台灣投資人的人口結構改變,投資人逐漸發現ETF適合當成資配置、規劃長期退休之投資工具後,ETF已開始明顯從交易型品走向配置型品。

以今年3月股市大跌為例,當市場大跌時,具有配息的元大高股息ETF(0056)吸引投資人資金大量流入,因此不論是成交量、規模、受益人數皆創下史新高,正是因為0056具有配息、年皆能完成填息的特色,吸引投資人將此ETF當成中長期投資標的。

提到市場上已為數多的ETF大整合,劉宗聖以「維他命」來形容,一個投資者一次投資多ETF,以現來看,就好比一次服用多顆維他命。「我們能否把這些ETF再組裝起來,形同一顆『超級多重維他命』,讓投資人不用一次分別吃多種,甚至10多顆維他命,才能補充到這些養?」

這個概念在台灣才正要起,但在美國卻已開始成熟,因為在美國,就有涵蓋2萬股票的7支ETF,已經開始有業者規劃,要將這7ETF再合而為一,變成1ETF,讓投資人直接投資之後,就可收同時投資7ETF之效。

教育新世代心占率

在國的ETF市場正開始進行質變的同時,元大投信研究團隊也進而提及「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元大金旗下的元大證券有韓國證券子公司,元大投信對於韓國業界亦有一定的交流,而多年前拜訪韓國Mirae資管理公司時,讓他們深切體認到「教育新世代」的重要性。

元大投信研究團隊回憶,這家公司有一客服務與投資人教育之獨特方案,邀請客們的小孩,到他們所投資的新興市場進行參訪行程,一方面讓年輕世代了解新興市場的發展,方面則能了解Mirae於投資管理的理念與哲學,對此元大形容:「這是在『心占率』,比起行銷活動與廣宣的市占率更重要!」

元大投信研究團隊指出,Mirae執行這個方案,短期而言,對公司的營運、業務發展,甚或從成本效益面來分析,皆無太大作用,但Mirae發現多年之後,上述曾因此接觸Mirae的新世代投資者,其在投資理財上第一家投資的品,就是Mirae發行,正因為這種準「心占率」的攻勢,使Mirae在基金市場可與三星分庭抗禮。

元大也提及,在面對未來ETF市場的一重要觀念:「不是只有退休理財而已,也要在此同時教育下一代。」以Mirae經驗觀之,從投資人教育開始的第一哩路,到投資人選擇Mirae的品,為投資的最後一哩路,將能提高客的黏著度與品牌認同度。

在元大投信研究團隊看來,未來ETF市場要繼續壯大,除了品本身的質變,對投資人的溝通與教育也非常重要,在從ETF「製造」導向邁入「應用」導向之際,教育投資人並同時給予好環境都是成功的關鍵。對此,劉宗聖再以「釣魚」為:「不但要教投資人釣魚,也得帶到對的地方。」教如何釣魚是一回事:「但必須要帶到水池旁才能釣魚,而不是帶到沙漠,沒魚可釣。」在台股屢屢突破史高點之際,台灣的ETF也因而有一發展壯大的新契機,未來元大投信如何以龍頭投信之姿,帶動台灣的ETF進入新紀元,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