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

找回台灣文化之根 為文創產業開創出路

採訪、撰文:楊晴

法藍瓷總裁陳立恆:

採訪、撰文:楊晴

找回台灣文化之根 為文創產業開創出路


台灣如何開創文創經濟?法藍瓷總裁陳立恆認為,文創產業由「文化意涵」與「創意價值」組成,要發展文創就不能忽略自己的文化。

們的名字如果被拿走, 就找不到路回家了。」台灣文創產業高喊多年,終有些微成效,但還是無法與鄰近亞洲國家相比,究竟碰到什麼瓶頸?法藍瓷總裁陳立恆於接受《台灣銀行家》雜誌專訪時,引用宮崎駿《神隱少女》電影中的台詞,簡明扼要指出:「這就是台灣文創產業發展遇到的困境。」

陳立恆進一步解釋,文創產業主要由2大要素組成,包括「文化意涵」以及「創意價值」,也因此,「文化」與「文創」並不同,但一個市場要發展文創,就不能忽略自己的文化。

☉台灣出現文化逆差、文化折扣

「可是現在的台灣,政治內耗、意識形態高漲,文化亂了,沒有人敢站出來說自己的文化是什麼,因為怕被貼標籤。」他指出,當土壤失去栽培種子的基礎養分,開出的花朵就好像失去自己的特色一樣,栽種的人都不了解了,外人、海外市場買家又怎麼了解?

「再加上,台灣產業習慣從代工賺取穩定獲利,「不記得怎麼發展自己的品牌,就像沒有自己的名字一樣,」造成「台灣文化產品占全球比重連1%都不到。」根據統計,美國文化產品占全球比重43%,歐盟占比37%,日本也有10%,韓國5%,剩下的國家皆屬於文化逆差,分食所剩不多的5%市場,而台灣就在其中。

結果台灣文化產業陸續遇到市場困境,出現「文化逆差、文化折扣」。所謂「文化逆差」指的是其他國家文化商品外銷到台灣比重與台灣文化產業外銷出口比重出現逆差,「文化折扣」則是因產品不被市場認同,價格因應市場需求而被打折。

陳立恆指出,最實際的例子是同樣是表演團體,台灣表演團體到歐美演出拿到的費用,還不如歐美團體到台灣獲得的費用,這代表台灣文化沒有影響力。

更嚴峻的情況是,鄰近的韓國已經開始注意文創產業重要性,政府挹注資金支持當地影視產業,對岸的大陸數位內容產業也早已領軍國際,但台灣出名的文藝產業好像只剩下誠品。台灣的文化產業已經從領先走到落後,甚至遠遠被拋在其他國家腦後。

陳立恆希望,政府可以從「三度三力」下手改善「台灣文化之根」,包括:創造力、發展力、影響力,以及文化內涵度、文化支持度、融合度,並掌握「創意城市的4大要素」,包括從塑造一個屬於自己文化特色的「環境」開始,對外廣納「人才」、啟動大量「交流」,最後「型塑文化」,「美國矽谷文化就是這樣來的。」

☉一個市場沒了文化,就沒了根

「現在政府在大談文創,卻忽略文創與文化是不同的。」陳立恆分析,台灣產業早期屬於代工,沒有「主格」,大型科技產業習慣用代工賺錢,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也對經濟做出貢獻,而政府也習慣把資金挹注在這些代工大型產業,忽略從頭栽培台灣的文化、台灣的根、台灣的品牌。

政府將資金投注在大型企業,卻忘了台灣8成就業率來自中小企業,於是,「中小企業慢慢不見了、最能培養老闆的地方也不見了。」陳立恆形容,台灣的員工慢慢變成螺絲釘,「做重複同樣細瑣的單一工作,」沒了栽培老闆的職場,「光靠教育部的產學合一,看不到老闆。」

「我曾與政府高層談到台灣陶瓷文化,他們認為鶯歌的產品不錯啊!我們可以用日本外銷地方商品的方式外銷出口啊!」陳立恆無奈的說,政府沒有把格調拉高、眼界放大、產業價值鏈拉廣拉寬,台灣文化品牌只能流於台灣人的思維,忘記融入全球價值,「讓台灣本質與定格都亂了套。」結果台灣文化力衰退、國力也跟著衰退。

☉文創人才教育要納入產業價值鏈

雖然政府近年力推文創產業發展,頻頻搭建文創園區,但領軍法藍瓷品牌、縱橫國際市場數10年的陳立恆提出3大意見,希望政府可以聆聽並改善。

1、改善教育問題。一個產業價值鏈具備8大要素,從基礎開始陸續是市場調查、研究發展、設計打樣、製造、試銷、行銷服務、智慧財產權、財務管理。擁有這完整的8大拼圖,才能將一樣商品針對市場需求販售、進而找到自己的TA族群,打好品牌基礎。

但「台灣年輕人多半學設計、技術,片段式了解市場,缺乏完整產業價值鏈觀念。」陳立恆指出,就是因為學校老師多半具有優秀技術,但沒有國際打仗實例,台灣相關中小企業老闆又少,沒人教,年輕人只能埋頭摸索。

2、對外打開交流大門,且不能放棄大陸市場。以中國大陸為例,其過去對外歡迎文化、人才,爾後積極將自己的東西輸出去、走向國際,一帶一路政策之所以奏效,就是大陸官方方式正確,夾帶建設資源搭載中國產業資源,取得當地建設以及鄰近地區的開發許可, 將大陸企業、文化逐步帶到各國,在當地逐步發展、落腳、扎根。

3、放棄意識形態,著手改善「台灣文化之根」。企業建議從掌握創造力、發展力、影響力等三力, 強化文化內涵度、文化支持度、融合度等三度著手,並且要忘記過去的不好、走出傷痛,並走出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