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
鑑古觀今 佛羅倫斯給台灣的啟發
撰文:謝明宏、Francesco Vossilla
從凋敝城市變身文藝復興發源地
撰文:謝明宏、Francesco Vossilla
鑑古觀今 佛羅倫斯給台灣的啟發
梅迪奇家族在破敗的經濟中,從文化藝術中汲取創意能量,締造了影響歐洲數世紀文藝復興與奠定歐洲經濟繁榮的基礎。對於台灣,面對經濟轉型的壓力,文創與傳統產業結合是一重要的創新契機。
一般人以為14、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初期,文藝復興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佛羅倫斯必是一番榮景,歌舞昇平,如果你這樣想,可能大錯特錯。因為那時西歐正在進行英法百年戰爭,英王愛德華三世由於戰敗,無法償還他所積欠的大筆軍費,拖垮了當時佛羅倫斯2家最大的銀行——Bardi和Peruzzi,並雙雙破產。另外黑死病肆虐,導致佛羅倫斯的人口從9萬降到了5萬人。在當時,放眼望去,經濟蕭條,民不聊生,文藝復興這個人類歷史上創意最鼎盛與輝煌的時代,竟是在這種極端的困難中孕育出來的。
☉擷取古老文化成為創新的源泉
但是時勢造英雄,在此時佛羅倫斯城內的梅迪奇家族(Medici),卻在惡劣的情況下,運用智慧與創意翻轉了一切。當時佛羅倫斯城內物資缺乏,所有的原物料,例如絲和羊毛皆從大不列顛和法蘭西等外地購入,當原料來到佛羅倫斯之後,經由像梅迪奇家族等織造商的創意而製作成完成品再銷往全歐,獲得極大的成功。在織造業的成功,讓梅迪奇家族也開始經營金融行業,並成立15世紀歐洲最大的銀行梅廸奇銀行。梅迪奇家族在15世紀時,由於老科西莫(Cosimo il vecchio)以及他的孫子——偉大的羅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等重要家族成員的帶領之下,成為這個經濟系統的領頭羊。
梅迪奇家族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相當久遠,他們一心想成為藝術之主,並且想展現自己的主導地位,儘管當時的世界還是掌握在貴族和教堂的手中,在當時只有極少數的私人圖書館,而且天主教教會藉由分散在歐洲各地的修道院藏書而掌握了極大的文化權力。梅迪奇家族辨識出有創新潛力的文化產業是登上政治勢力高峰的踏腳石,也開始重新發覺古希臘羅馬文化,包括從柏拉圖到普拉提諾(Plotino)的哲學。事實上,正是梅迪奇家族贊助了所有柏拉圖著作由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拉丁文在當時就像是現代的英文一樣),讓義大利乃至於整個歐洲都能使用。如此一來,那些有創新遠見,甚至體制外的人物,像是馬爾西利奧.費奇諾(Marsilio Ficino)和皮可.德拉.米蘭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等人的重要經典作品就能受到保護並滋養大眾,也因為開放思想普及大眾,讓更多創新激起社會共鳴。
☉由文創產業化帶動產業文創化
此外也必須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也是科學與技術蓬勃躍進的時代。這個躍進,並不是與傳統文化脫鉤,而是在傳統上建立更實用技術。
一個重要的例子是布魯內雷斯基(FilippoBrunelleschi)建築師與工程師,建造了舉世聞名的佛羅倫斯主教座堂圓頂,那是西方世界中最大的圓頂,在15世紀中完成。布魯內雷斯基研究了古羅馬的建築與工程書籍而研發出建築技術,設計出一系列精巧結構和當時最前衛機器以及特殊的磚塊加以利用,因此建造出曠世之作。
很顯然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基礎條件之一是博學且實際,而不是獨善其身,或文人及文青間的風花雪月及小確幸,而是提供有用的資訊來解決實用問題。從重新發現古典文化的過程中,慢慢將創意導入由於新建築而美化的都市環境,並且在國際化商業的激勵下而更繁榮,這樣發展都要歸功於那些思想成熟有遠見的老闆們對於這樣的復興再生有特別的助益。
☉多重限制條件更能激發創意
從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斯回到現今的台灣,似乎有些類似之處。同樣的缺乏原料與物資,同樣的面臨經濟前景不明,過去的代工、製造許多已淪為慘業。然而舊經濟的凋敝,正象徵新經濟將來臨,也唯有多重的限制條件下,才能激發創意。看完梅迪奇家族與佛羅倫斯的故事,有以下3點啟發:
1、文創的原材不一定來自本土,只要能巧妙運用:就像梅迪奇家族運用外來原物料,加值後再輸出後獲取高額獲利。另外也汲取古希臘羅馬文化,並重新賦予意義,且連結當時人們生活型態,獲得實際的報酬。台灣曾受荷蘭、西班牙、日本與中國不同的文化影響,現在也因實行民主開放而緊密掌握世界脈動,過去殖民文化被視為一種羞恥,現應被視為是一種創意的源頭,我們不應在台灣本土或中國文化議題上打轉,題材來源不是重點,如何與現代人生活型態接軌才是王道。
2、創意發想可無限,但產業運作卻要精準:就如梅迪奇家族當時雖對文化、藝術相當崇尚,但也對產業經營非常專精,打破了我們過去文化與商業運營涇渭分明的看法。正如中華開發創投劉紹樑董事長曾在本刊中多次呼籲,從資本化、商業化與規模化3大面向來評估文創事業發展的潛力,讓文創元素之品牌、服務、內容成為產業成長的新動能。
3、文創產業化應走向產業文創化:不僅布魯內雷斯基將古羅馬工程技術與美學運用在當時佛羅倫斯最重要的主教座堂圓頂之上,如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家也對工程、醫學、建築相當專精,也就是已將古文化與美學融入生活科技之中。這樣的論點正呼應了英國創意產業策略大師Joseph Lempel在2016年甫提出的,在現今科技、人文等方面迅速變化之下,文創或創意產業是未來各行各業將發展的方向與雛形,唯有將文創產業的內涵與傳統產業結合,而不是在文化小圈圈內自得其樂,才能真正讓文創產業提供台灣一個創新的契機與未來!(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創意產業博士班教授兼主任;實踐大學創意產業博士班兼任教授、義大利藝術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