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
創造文化產業、文化經濟 政府和銀行家扮要角
專訪佛羅倫斯國立藝術學院榮譽院長:
採訪、撰文:楊晴
創造文化產業、文化經濟 政府和銀行家扮要角
義大利成功創造文創經濟,擁有450年歷史的佛羅倫斯國立藝術學院榮譽院長指出,該國政府、銀行家均扮演重要角色。他建議台灣可擴大、混合、結合不同歷史特色,推展到國際展現獨特魅力。
籌備近1年,由輔仁大學、實踐大學跨校合作,並執行的「傳道與創藝 從郎世寧到21世紀」展,在去年12月8日於輔大正式亮相,12月底,甚至邀來擁有450年歷史的義大利佛羅倫斯國立藝術學院(Accademia delle Arti del Dsegno)榮譽院長Luigi Zangheri前來參觀,顯見該活動意義非凡。
參觀當日,Luigi Zangheri、輔大副校長聶達安、義大利佛羅倫斯國立藝術學院院士也是該特展策展人之一Francesco Vossilla、輔大織品系主任何兆華以及實踐大學創意產業博士班主任謝明宏,齊聚一堂接受《台灣銀行家》雜誌採訪。
☉看好台灣擁有多國歷史文化特色
在Luigi Zangheri 與Francesco Vossilla眼中,皆認同台灣多元歷史文化的特色。他們認為,台灣其實是一個與義大利極其相似的小島,同樣是長條形、學校同樣有院派傳統、傳統大家族。
但與義大利不同的是,台灣的歷史充滿多國面向,他們認為,台灣人民不了解自己不同時代交織出的歷史特色文化有多獨特、多有文化價值,擁有極大的文化資產潛力,不該只局限在一個小的方向,例如僅走中國文化或台灣本土文化,而應該擴大、混合,結合每段不同歷史的特色精華,融合再推展到國際市場,才有其獨特吸引力。
「這些異國文化與台式文化融合出來的特色文化,或許才是台灣人應該去追逐的特色文化,」Francesco Vossilla指出,台灣一直說的在地文化,不應該局限在原住民文化,住在台灣的荷蘭人、西班牙人與在地傳統激盪出的文化也相當重要。
他舉例,台灣在上世紀因歷史緣故被日本統治,當時藝術家創造的作品就非常值得推廣,因不但具有介於日本、台灣之間的特色,還擁有當時濃厚的歷史背景特色以及台灣獨特文化價值;另外,同時伴有中國傳統與荷蘭、西班牙特色文化的台南古蹟,處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創造而出,其獨特台灣味以及歷史珍貴性,都值得政府正視。
☉義大利銀行家致力推廣藝術文化
「一個市場要創造文化產業、文化經濟,當地政府、銀行家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LuigiZangheri以義大利為例,指出義大利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大國,成為擁有全世界最豐富遺跡國之一,讓藝術為國家帶來龐大的體驗經濟與觀光貢獻,原因就是銀行家、富翁或是皇室,早期都投入相當多資源在保存、推廣及傳承義大利藝術文化,加上長期歷史恆流的不停搭建、堆積、傳承、宣導,逐步打出義大利藝術大國美麗口號,義大利品牌也成為國際認證。
Luigi Zangheri與Francesco Vossilla所屬的Accademia delle Arti del Disegno,就是義大利保存、教學與推廣義大利藝術的重要機構。Luigi Zangheri指出,Accademia delle Arti del Disegno擁有450年歷史,為世界藝術最高學府之一,也是義大利首屈一指前三名的文化機構之一,目前切割成3大塊,包括美術館、學校以及專職研究,每年擁有政府經費執行文化項目。
Accademia delle Arti del Disegno由當地領主梅廸奇家族成員建立。Luigi Zangheri指出,梅廸奇家族出過2位以上教皇,擁有王室地位,本身又是銀行家出身,與歷代教宗、歐洲不同國王擁有深厚關係,當時因嗅出義大利當地藝術潛力,動用資源贊助藝術,打造Accademia delle Arti del Disegno。
而Accademia delle Arti del Disegno的院徽,由3個圓圈結合而成的圖騰,由米開朗基羅設計,代表繪畫、建築、雕術,最早意義是管理文藝、文化、文物機構,隨著義大利新政府成立,逐漸轉成目前形式。但資金除了政府經費,還包括私人單位,例如銀行捐款。
「義大利多數銀行都有自己設立的基金會,也擁有自己的使命與目標,就是希望獲得社會認同。」Francesco Vossilla舉例,例如贊助文化遺產,就是當地銀行基金會相當重視的專案,通常當地銀行基金會資助文化會有2大模式:第一,銀行基金會在歐洲、義大利選擇重要文化項目,針對項目主動捐款;第二,重要文化機構主動向銀行團、基金會提案,傳達今年自家機構想推廣的活動,由銀行團、基金會評估是否捐款。
Luigi Zangheri指出,義大利政府甚至成立專門部門,管轄義大利文化資產,因義大利是世界上擁有最多文化古蹟的國家,政府投注相當大精力管理文化資產,且分門別類、相當仔細,光是圖書館當局,就是負責管理全國圖書館的經費、資產等,對於保存文化資產的法令完整且精細。
☉文化推展應避免意識型態問題
對於蔡英文政府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金管會、經濟部等部門銜命重視辦理,幾乎全台灣部門同時專注在台灣文創產業發展,Francesco Vossilla指出,「台灣政府的確已經開始要帶領文創向前走,這是件好事情,」但同時也提出提醒,「要避免戲劇化擴張,讓意識型態、政治吞滅文化。」
Francesco Vossilla舉例,台灣政府要推廣文化、文創,應避免意識型態問題,因為此恐會將推廣活動流於競技標誌,而失去原本目的是要將台灣文化、文創推升到台灣資產,甚至是世界資產目的的崇高意義。
因此,他表示,政府在推廣文化活動中,的確扮演重要角色,但得謹記「政治與文化不一定可以走在一起,」因為「政治可以導向文化,但也可能吞滅文化,甚至影響其經濟效益。」
對於台灣民眾,他指出,人民必須要了解,台灣的文化特徵並不屬於政府,而是台灣人民,金融業也必須知道這一點,否則金融業如果只是跟隨政府腳步「點選」投資, 而不是自己「主動」了解、關懷台灣文創、文化產業歷史與動態,再選擇投資,不管是政府部門或是銀行界,都會失去撥出如此多資金投資文化、文創產業的美意。
財政政策上,Luigi Zangheri以自身經驗建議,政府可提供捐贈者「捐款折稅」誘導因子。他指出,聽聞亞洲、華人地區對於基金會的捐款折稅政策較不如義大利、歐洲完整且全面,也因歐洲當地完整的「捐款折稅」政策,吸引銀行家、社會主動捐款,甚至願意針對企業本身有興趣的文化藝術品扶植與推廣,「形成連鎖反應」,讓藝術界有更多資源栽培、保護、宣傳,形成正向循環。
☉台灣年輕創意需要被國際看見
聶達安則指出,現在年輕人已經逐步走出過去的意識型態,學校希望從愛以及文創角度出發,告訴年輕創作者如何將自己的愛融入作品中,發揮作品影響力,並希望可以讓學生作品對經濟也有貢獻,甚至考慮讓學生商品可當作學校的禮品。
聶達安與何兆華皆指出,「這項活動不光是提供給學生展出作品機會,其實還包含教導學生如何從文創角度將作品發揮影響力、了解台灣不同歷史文化。」他們一番話道出這項特展的重要性,也道出台灣歷史其實牽絆相當多的多元文化,是在不同時間線、不同背景,交織出不同時代的不同特色文化。
另外,此次「傳道與創藝 從郎世寧到21世紀」展覽的另一層意義也是希望能與歷史和好、溝通再創造,因為台灣擁有如此多不同的歷史文化,每一代都經過人們包容、反思,讓藝術當作對內、對外融合的橋梁。
謝明宏則指出,此次「傳道與創藝 從郎世寧到21世紀」展覽的跨校結合,並嘗試做國際連結,可為台灣帶來多元經濟效益。
他表示,首先從教育上,學生做中學,將幫助博士班的訓練不只是理論上的演繹,更能讓學生與各界結合,這樣的教育才能產學合作,達到第一層的經濟效益。另外也可透過將學生作品提升到國際舞台上被看見的機會,讓學生能被國際市場所接受,締造新一代設計師作品新的市場商機。最後也讓國外看見台灣年輕創意的發揮,創造整體台灣品牌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