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
從台灣獨特3大優勢 發掘影視、文創發展利基
專訪文化部次長丁曉菁:
採訪、撰文:劉書甯
從台灣獨特3大優勢 發掘影視、文創發展利基
包括英美韓等國透過發展影視產業創造出可觀的產值與眾多就業機會,文化部次長丁曉菁認為,台灣不論在歷史承襲、文化融合等層面,都有豐富的題材供影視產業取材,進而在國際上發揚光大。
韓國透過影視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成功將韓國文化傳遞到全世界,更在經濟上創造出可觀的產值,亦在就業市場上帶來更多元的就業機會,也讓韓國新世代的活力與創意,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回頭來看台灣,在文化部次長丁曉菁的眼中,台灣不論是在歷史的承襲,以及文化的融合等各個層面,在發展影視產業上,都有非常豐富的取材空間,相對於韓國能夠透過影視產業把自身的文化發揚光大,其實台灣所具備的條件,更為有利,只是看我們怎麼做。
此次文化部次長丁曉菁接受《台灣銀行家》雜誌專訪,說是她從公視節目部經理轉戰文化部政務次長以來,首度針對文創產業發展,深入接受媒體訪談表達她的看法、理念,過程當中可以感受到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細膩的觀察。正因如此,讓丁曉菁發展台灣文創產業深具信心,倘若能善用台灣本身的條件,影視產業未來一定能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以下是專訪紀要:
☉台灣的多元,蘊藏文創發展潛力
《台灣銀行家》雜誌問(以下簡稱問):不少國家在扶植文創產業發展上,影視產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創造出的產值也有代表性,可否請次長談談台灣是否也具有發展影視產業的條件?
丁曉菁答(以下簡稱答):影視產業相當的具有擴散力,而影視產業除了影像、音樂、美術、表演、特效等,本身就是結合性的藝術表現,深具大眾傳播性,也經常得到國內外觀眾們的廣大迴響,並具有後續經濟擴散的能力。以韓國的經驗為例,全世界說韓文的人口很少,但韓國影視產業業者精準找到國際市場的切入點,透過影視音強大的滲透性,讓韓國透過影視音產業,進一步拿下亞洲生活消費性產業的話語權,讓韓國改頭換面建立「亞洲潮牌」的形象。
台灣面積小、人口密度高,但我們也有很多別的國家沒有的優越條件,可以盡情發展,而不需要只羨慕別人的優點,尤其,台灣的文化脈絡中有很多具國際性的題材,文化部也將透過獎補助和投融資雙軌制協助業界開發新的類型和故事。過去由於台灣歷史命運使然,我們常常從「別人」的觀點來看自己,例如:從美國、日本,或中國,進而經常陷入「外部觀點」的內部矛盾,但我相信這是過程,年輕世代會越來越沒有意識型態包袱的爬梳。在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事,若再透過漫畫家、小說家、編劇、導演們的創作走上世界舞台,台灣的內容力會慢慢重建我們的文化自信心。或許台灣平均國民所得沒有其他國家高,但文化多元的自由土壤讓我們的生活平衡感比較好,這也是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利基。
另一方面,台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追求降低成本及極大利潤的製造業思維,必須作出修正。各國文化經濟成功的基礎往往是一種國家與國家、異文化之間,互相理解分享而感動的消費。特別是在傳播媒介上,現在已是數位革命的時代,透過網路就能讓全球的文化內容彼此交流也彼此競爭。另一方面,不像日本、韓國是單一民族國家,台灣一直都是移民社會,從原住民、漢民族、荷蘭、日本,到現在的東南亞新住民,台灣住民族群多元,有說不完的故事,與看事情的不同角度,這也是台灣發展內容產業的優勢。
☉將建立影視產業內容評等模式
問:資金是發展影視產業重要力量,然而影視產業常面臨缺乏資金問題,而金融業則因不了解而不敢貿然注資,您認為如何突破?
答:影視作品的確是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雖然,有些小品題材沒有充裕的資金,仍能成就好作品,但市場需求有多樣性,還有非常多的類型作品值得投資和開發。如果影視投資不活絡,題材、道具、製作設備和規格都會受到限制,也因此無法在國際市場取得公平競爭的起跑點。
另一方面,金融業與投資方面對影視內容產業不能一再是「豪賭」,因此,我們參考韓國成功經驗,打算把技術與內容評等的模式建立起來,讓金融業者未來對於文創業者的融資,有更明確的風險評估工具,進一步也能拉近投資者與創作者之間的距離。
除了資金之外,我認為教育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跨界合作」的人才,文化產業,除了內容製作,還需要了解這個產業特性的金融、商管、科技應用、國際行銷等跨領域人才的養成與合作。我想,過去製造業生產模式所追求的利潤極大化,成本降低,已到了某一個瓶頸,文創產業是另一種全新的模式,追求更大的差異化、更高的附加價值,這種新的生產模式,也需要新的跨域整合人才,既要能掌握新的技術,另一方面又要有能解決問題、滿足新需求的創意,及合作的彈性、不被單一學習模式所局限,都是未來人才需要具備的特質。我們在教育方式上,就不能再以「集體主義」訓練我們的下一代,而應鼓勵他們盡量發揮各自的特色、優點與創意。尤其文創產業能吸引年輕世代投入或創業,有助降低青年失業率。
☉台灣容易找到與國際市場聯結性
問:您覺得台灣有哪些優點可以找到與國際市場的聯結性?對於台灣的文創、影視題材,您有哪些建議?
答:我想,台灣有3種特質,足以讓我們充分找到與國際市場的聯結性,首先,我們很自由,相對其他強調集體主義性格強烈的國家,我們更能做自己。再者,台灣本身的生活步調就相對放鬆,所以不少國際觀光客很喜歡台灣,覺得台灣很友善,創作環境又很自由。更重要的一點是,台灣由於歷史的因素,很容易就能找到與其他國家各種不同程度的關聯性,容易從連結產生好奇,進而理解發生共鳴。這3種特質,正是我們的影視和文創產業發展的肥沃土壤。
但另一方面,我們自己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也要有更多的了解,就如同鄭麗君部長帶領文化部積極推動的「再造歷史現場」,讓台灣人更了解自己的國家、歷史,不再是「自己國家的異鄉人」,這也是今年我們努力的方向之一。此外,現在透過「虛實整合」的影視新科技已經能夠帶我們進入沉浸式文化體驗。台灣有形、或無形的歷史文化資產都是進一步發展為好故事的潛在題材,等待故事創作者發揮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