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
帶動有形和無形價值
運動經濟商機》重視優秀運動員
撰文:蘇嘉祥
帶動有形和無形價值
很多行業未來可能會被資料、訊息取代,但是體育運動一定要親力親為,才能奪勝;想看世界一流體育競技或表演,更是自己親自看或聽才能享受視聽效果,所以,優秀的運動員未來不會被淘汰,體育服務業也會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2011年的10月23日下午4時許,在桃園揚昇高爾夫球場第18洞,突然鴉雀無聲,2萬多位圍觀的人,聚精會神盯住一顆小白球⋯⋯滾了5尺多,不偏不倚的,那顆球筆直進洞了。球員曾雅妮露出村姑一樣的甜甜笑容,高舉雙臂。
「進!」有人爆出大聲,接著是如雷的國、台語吼聲,迴響在楊梅的山谷:「漂亮!」「水哦!」「雅妮冠軍了!」「世界第一!」國旗搖動,人人臉上綻放笑容,揚昇球場有如過年前的菜市場,人聲沸騰、萬頭攢動。
這是台灣前所未見的驚人場面,近3萬人一起在揚昇高爾夫俱樂部的第18洞,看曾雅妮的最後一天最後一洞比賽,他們都是買票進來的,每一張票2,000元,光是這一天,承辦比賽的揚昇球場就賺進了5,000多萬元;如果從第一天、第二天每張1,000元,每天1.5萬人,第三天2萬人來粗估,這4天比賽,揚昇光從入場券就賺進了新台幣1.2億元。賺錢事小,這天賽會的榮譽主委、前副總統蕭萬長表示:「這4天,我們台灣從高爾夫比賽賺到的國際聲譽,最少有100億元的價值。」
曾雅妮打出個人身價,也打響台灣聲譽
曾雅妮在2011年有如天空中最耀眼的紅太陽,一年內拿了12個冠軍,她在2月間的澳洲公開賽奪冠後,躍升為LPGA(女子職業高球協會)排名第一的「球后」,接著南征北討,從澳洲打到亞洲、美洲、歐洲,又打回亞洲,台灣的運動員從沒有人像她這樣每週出現在世界體育媒體上,年初,《時代》週刊就拿她當2011年最值得注意的選手,全世界的高爾夫雜誌、LPGA官網、運動網路有關Yani Tseng的新聞多到無法計算,TAIWAN、Chinese Taipei一下子變成人人在詢問的國家。
「雅妮旋風」從她返台前一週在韓國的韓亞銀行盃就颳起,她在4天激烈比賽後,以一桿之差打敗甜美的韓國美女選手崔羅蓮,得到第6冠,也預告了在台灣是百分之百「衣錦還鄉」。回到台灣後她的一舉一動都是球迷粉絲關心焦點,接機、練球、出席廠商代言、正式記者會、選手之夜、配對賽,所到之處推擠尖叫,比起影劇巨星有過之無不及。
正式比賽第一天,主辦單位立刻感受到準備不足的壓力,高球比賽和棒球、籃球、網球賽很不一樣,其他比賽都在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的市區;但是高球賽不是在海邊,就是在山上,過去100年會來台灣看高球決賽的最高紀錄大概只有2,000人,一般高球俱樂部的「停車場」,最大的也只能容納300部。
如果讓所有衝著曾雅妮的觀眾全部開車進來,大概必須開放5個球道不用打球;接駁車第一天就發現有問題,揚昇位在楊梅半山上,較近的火車站是「楊梅站」,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火車站,如果開車來,必須在3公里外的台一線「天成醫院」對面大空地上臨停,再由接駁車送上,但是「天成醫院」在那裡?曾雅妮第一天就領先很多,第二天必須加印入場券,也要再增加接駁車班次。臨時廁所、簡餐的餐廳都不夠,來看高爾夫的人大都是生活水準較高、要求較多的球迷,臨時餐廳還不能太馬虎,揚昇手忙腳亂可想而知。
每天比賽後,曾雅妮交完記分卡,等候讓她簽名的球迷很多,她以球后身分回來,又在家鄉的桃園比賽,她和其他球員不一樣,一個一個簽,有排必簽,一簽就是1個鐘頭,經紀人三催四請,她就是耐著性子簽,維護安全的人怕出事,柵欄外還圍成人牆保護,1位、2位⋯⋯,動用到8、9位才控制住局面。
這一年的10月底,雅妮又在美麗華的「裙襬搖搖高球賽」封后,得到當年的第12冠,賺到500萬元獎金,全年總計在LPGA賺進292.1萬美元,在歐巡賽賺進17.3萬歐元,光是獎金就賺進新台幣1.22億元,還不包括後來和台新、宏碁電腦,及國際名牌球衣、球具的2,000萬元代言費。成為我國第一位「億元高球后」。
這些都是從具體的帳面看到的數據,高爾夫是「運動產業」中比較知名的運動,女子高球收入和男子高球比起來還是小兒科,老虎伍茲全盛時期,一場比賽冠軍就賺進200萬美元,全年光是獎金及廣告代言費收入就有5,000多萬美元,約合新台幣15億元左右,已經是一個中小型企業的規模。
而承辦高球比賽的俱樂部或運動協會,如果宣傳得宜,又有如曾雅妮這樣的大咖選手參賽,每日賣出數千、數萬張門票,也是一個高利潤的企業;在全世界占重要地位的「運動產業」,可以引起全世界注目,又可以賺進豐厚報酬,這時更明顯的在台灣引起廣泛重視。
陳金鋒樹立球員標竿,讓台灣職棒再起
台灣在過去並沒有很明顯的「職業運動」,最早台灣的棒球好手都被日本吸收,李來發、高英傑算是光復後第一批,但是到了郭源治、郭泰源等人才算是比較成功的名將級選手;後來又有在美國揚名的王建民,以及現在還擔任重要投手的陳偉殷、在日本的陽岱鋼,他們都已經從運動場上賺進上億或數億元。
20年前台灣開始有職業棒球聯盟,每年4隊到8隊固定時間打聯賽,曾經有一陣子出現職業籃球球團;後來職業網球、撞球、桌球、羽球選手也紛紛打出來了,但是因為個人球類選手成績不是很出色,通常只打到比賽的前幾輪,或是在小型比賽打轉,賺進的獎金有限,21世紀之前,並未吸引太多人關注。新世紀開始,網球的盧彥勳、謝淑薇、詹詠然,羽球的戴資穎逐漸在世界排名出人頭地,也都有上億元的獎金收入。
職業棒球在台灣已有超過20年歷史,雖然和美國、日本或韓國球員的巨額簽約金、獎金還有一段距離,但是目前在台灣棒球選手也很受歡迎,最近幾年職業棒球掃除「打假球」、「收受黑錢」的陰影,球團建立迷人的美女啦啦隊、組織後援會、舉行球員和球迷見面會,並且經常做公益幫忙弱勢團體,加上在幾位技術好、道德比較正派、生活比較嚴謹的球員帶動下,球員態度認真、上場賣力演出;台灣職棒又回復到以前受球迷喜愛的運動,4支球隊都有自己的球迷後援團,他們都自發自動跟隨球隊出征,賣力加油。
從美國職棒MLB回來的打擊名將陳金鋒,在投效Lamigo隊後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幫忙球隊取得多次總冠軍,並且以個人經驗協助其他球員在球場修正動作,在生活作心靈導師。2016年中他要退休了,球團、聯盟及他的粉絲團都很不捨,在最後一場「告別比賽」時出現許多前所未見的感人畫面。這一天所有參加比賽的兩隊選手都身穿「52」號的球衣,這個號碼是陳金鋒的球衣背號,Lamigo球迷集中的三壘看台有3,000多人,人人手持「52」號特製加油板,代表他們的懷念。桃園市棒球場這一天出現一個很大的漢白玉雕像,有200多公分高、5噸重,是一家公司請專家雕塑的陳金鋒打擊像,送給球場永久陳列。比賽過程非常感人,每次陳金鋒上場打擊就表示這可能是他倒數第幾次上場,加油聲、吶喊聲響徹雲霄。
去年10月10日國慶日在總統府前的國慶大典上,陳金鋒受邀為「唱國歌」的領唱人,他帶領世界少棒冠軍的台北市東園國小球員一起高唱國歌。這些歌頌陳金鋒的動作只是整個棒球界感念陳金鋒當球員時嚴守紀律,絕不涉足不良場所,絕不接受賄賂,甚至不接受招待的超高道德標準帶給棒球的新形象。
棒壇盛傳陳金鋒的道德標準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有時他在好朋友不斷邀約後到了餐廳,但是進到廂房,只要看到餐桌上有不明人士在場,他二話不說掉頭就走;他會在事後向朋友解釋,但是不和陌生人吃飯的習慣,一直到退休前一刻沒變。他向人解釋,很多打假球就是從「吃飯」開始,「不吃奇怪的飯,就不會做奇怪的事。」他謹慎的行事風格影響了很多現役的職棒球員,所以目前的棒球賽看起來精彩,球員認真努力,大家買票進場覺得心甘情願。他要退休,大家當然不捨。
陳金鋒回台灣後的薪水很高,每個月平均近100萬元,年薪上千萬元,但是球團覺得很值得,聯盟也認為物超所值,整個台灣職棒的產值也從黑錢、假球時代的只值10億元,變成現在的100億元。連「中信金控」、「富邦金控」這種精打細算的金融大咖也斥資建構了自己的球隊。
運動百業興盛將成為未來產業的新霸主之一
2013年教育部體育署成立,我和其他6位大學教授或報社體育主管撰寫《體育政策白皮書》,當時我負責「運動產業」這一塊,這是我國100年來編撰體育政策,為國家未來體育運動走向擘劃時,第一次將「運動產業」置入政策之一,主要原因就是有鑑於21世紀以來,各先進國家越來越重視國民生命健康、生活品質以及國際比賽成績,把運動當產業是世界趨勢,我們自不能例外。
2012年中,美國知名的Plunkett Research,Ltd.(2012)研究指出,美國整體運動產值將達4,350億美元,比1986年的成長幅度高出100%。英國Sport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2010)的研究,說明了歐盟各國創造出來的運動產值也有高達4,070億歐元,占所有GDP的3.7%。而運動產業的從業人口有1,500萬人,占歐盟總就業人口5.4%。
事實上,這幾年我國的運動產業,包括運動產品製造、批發、零售,運動場館建築、營運,運動器材販售或租賃,職業運動組訓、營運,表演,運動保健、行政管理業,及體育運動媒體傳播,運動旅遊或運動博弈,林林總總百花齊放,隨著世界資訊發達,體育訊息交換迅速,體育運動頻道專業化、多樣化,未來有不可預測的龐大商機。
運動百業興盛已經成為「超級資訊時代」的新寵兒,很多行業如醫師、律師,未來可能會被快速而且豐富的資料、訊息取代,但是體育運動一定要親力親為,一定要流汗自己做、動腳自己跑,才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學會高難度的動作,才會拿金牌、得第一。想看世界一流體育競技或表演,必須到現場或透過媒介平台,自己親自看或聽才能享受視聽效果,所以,優秀的運動員未來不會被淘汰,而且會是未來一代的新代言人。體育服務業也會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努力的運動員,才可能在運動競技場上奪金爭冠,他們永遠是國家的英雄,永遠是民族健康優秀的代言人,是驕傲也是榮耀。而有遠見的運動產業,則會開闢新的商場,成為未來產業的新霸主之一。(本文作者為國立體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前民生報體育新聞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