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
舊工業區變身創新重鎮
國外經驗》奧運翻轉東倫敦
撰文:傅清源
舊工業區變身創新重鎮
2012年奧運主辦城倫敦並非「為辦而辦」,而是乘勢解決城市發展與更新問題。為有效提振相對落後衰敗的東倫敦,倫敦申辦奧運時,即大刀闊斧進行規劃,且創立專責開發公司,由市長領軍推動,成功驅動倫敦的創新與成長。
倫敦是歷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次數最多的城市,曾申請成功4次,舉辦過3次,另舉辦2012年的殘障奧運會。若非1944年奧運因二戰停辦,倫敦將創造舉辦4次夏季奧運這個令人望塵莫及的紀錄。籌辦奧運耗費甚鉅,且通常入不敷出,然而為何一向現實,甚至被評為冷漠的倫敦人,對申辦奧運卻有如此大的熱情?究其原因,運動賽事的收支本身其實不是重點;眼光放遠,規劃得當,大型運動賽事帶動的有形、無形經濟效益將非常巨大,才是精打細算的英國人青睞奧運主辦權的主要動機。
運動經濟對英國GDP有顯著貢獻
綜合英國學者及研究,以英格蘭而言,運動的經濟價值在1980年代約占GDP1.6%,1990年代上升至1.7%。根據英格蘭運動協會(Sports England)估計,2013年已占英格蘭GDP的1.9%,約為203億英鎊,運動產業成為英格蘭第14大產業,猶勝保險、汽車與電信;其創造就業人口自1985年30.4萬人,一路上升至2003年40.1萬人及2013年逾44萬人,占英格蘭全體就業之2.3%。由此可見運動產業的重要性。此外,運動經濟對於提升國民幸福感、健康促進、青少年犯罪之降低、環境保護及社區再生發展均有顯著之效益。
2016年英國雪菲爾大學研究也顯示:英國運動產業與消費每年約有234億英鎊的經濟產值,而產生的社會效益價值(value of the socialbenefits)達448億英鎊,等於每花一塊錢在運動或運動消費,約可創造1.91倍的價值。
敦奧落幕後創造4項長遠效益
許多研究顯示,舉辦國際大型運動賽會,所謂「mega event」,通常能為主辦城市帶來許多正面的效益,包括觀光的發展、國際宣傳與對主辦城市認同、都市再生、居民生活品質及城市意象的提升等。
2012年倫敦奧運共斥資93億英鎊,相當於新台幣4,000多億元的籌辦經費,雖然在近代奧運史中算是相當節省,但依舊是天文數字,且奧運活動本身由門票、贊助、授權、廣告等僅能回收不及3成成本;然而,這筆花費在英國政府看來,仍是筆划算的投資。根據2016年8月倫敦市政府發布的最新回顧統計,敦奧結束後4年來創造的額外效益至少有:
1、至2016年止,共創造142億英鎊的貿易與投資效益;3,500萬額外的旅遊人次及伴隨之210億英鎊消費。
2、在2020年以前,估計創造約280∼410億英鎊的GDP,以及62萬∼90萬個新增工作機會。
3、倫敦投注更多資源在鼓勵運動風氣、更新運動設施與培養運動員,至少有45萬市民受惠。
4、奧運培育大量志工,持續投入社區運動及藝術活動,促進社區和諧。
除上述這些有形、無形效益之外,敦奧最為人稱道的,是藉由敦奧的建設,重新扭轉原先倫敦東區的破落,成功促進東區的都市再生。
東倫敦啟動百年來歐洲最大都更
相較擁有海德公園、西敏寺、大笨鐘等著名景點的西倫敦區相比,奧運園區所在之東倫敦區原本是工業革命後迅速發展的工業城,然因外來人口移入,卻未妥為規劃,且工業發展造成重金屬汙染,二戰之後,工業與航運沒落,留下大片廢棄工廠與勞工,成為底層人民聚集、發展落後、犯罪叢生的黑暗之地,著名的開膛手傑克連續殺人案件,即是發生於此。在倫敦確定取得奧運主辦權後,積極運用舉辦奧運的資源,為這個地區進行通盤的都市更新規劃,東倫敦的更新也成為百年來歐洲規模最大改善、住房的創造(部分由選手村轉用)、工作機會與文化氛圍的創造,以及交通建設的強化,將東倫敦變成一個宜居且具觀光價值的地區,讓原來有些「化外之地」氣息的東倫敦,真正收斂融入成首都的一部分。
奧運園區所在的史特拉福地區,原本是一片荒蕪的垃圾場和廢棄工廠,倫敦發展署成功的取得建設奧運園區所需的土地後,進行重整,從土壤整治開始,藉由淨化過去受到汙染的工業用地,和整理、開放河岸空間,拆除超過220幢建築,以及整修翻新超過5英里的河岸地,從河中打撈清理出數萬公噸泥沙,闢出占地達250英畝的伊莉莎白女王奧運園區(Queen ElizabethOlympic Park)。此園區除了作為奧運比賽用途之外,賽事過後,就變身為近150年來歐洲最大的都市公園。
敦奧的場館設計雖不如2008年京奧的鳥巢及水立方華麗,但其特色在於融入大量友善環境及永續使用的概念。以主場館「倫敦碗」為例,它以回收建材及工廠廢棄材料建成,運用永久性和暫時性混合的創新概念,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永久性的2萬5千人座位區,而以輕量化鋼鐵與混凝土建造,可容納5萬5千人座位的上層,於賽事後移除,作為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足球隊經營使用。此外,室內自行車館也是相當有特色,以大量引進自然光及自然通風的設計,減少能源的耗費,沖洗廁所和灌溉所需用水,則來自於屋頂回收的雨水,力求環保自然。園區所有場館與道路地基皆使用再生材料搭建而成,場館與橋樑的牆壁、屋頂,提供許多動植物棲息生長的空間,處處可見環保、永續的巧思。
交通規劃則是另一個促進東倫敦發展的基礎建設重點。除增加倫敦地鐵Jubilee支線的載客量外,也翻新奧運園區所在地的史特拉福區舊車站,新建9條連接全國的鐵路線,以及連接由StPancras車站出發的歐洲之星(Eurostar)通往歐洲大陸,都使得東倫敦對外的交通連結更加便利。
打造東倫敦科技城匯聚創業人才
東倫敦自10餘年前,即因便宜的租金,吸引科技新創事業逐漸聚集,成為暱稱「迷你矽谷」的小型聚落。為了加速發展原有的產業群落,2010年英國政府頒布發展計畫,將包括奧林匹克公園在內的東倫敦建造成高科技產業中心,命名為「東倫敦科技城」(Tech City)。為此,英國政府投入超過4億英鎊,除積極建設科技城的硬體設施及創業辦公空間,並強化網路寬頻設備;政策上提供研發租稅抵減,建立創業孵化器,吸引國內外創業人才匯聚。2011年起,思科、英特爾、亞馬遜、Twitter、高通、Facebook、谷歌等大型公司逐漸進駐,銀行也配合政策,積極辦理對創新創業企業的融資。僅2011年,就有逾200家科技企業將總部設於科技城。
奧運結束後,原本國際媒體中心(Press andBroadcast Centres;Here East)已發展成另一個新的區塊,整合東倫敦科技城版圖,從肖迪奇(Shoreditch)區,延伸至奧運心臟地帶的史特拉福(Stratford),創造超過8萬平方公尺的商業空間,並吸引羅夫堡大學(LoughboroughUniversity)及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 London)來此設置分校或研究單位。如今的東倫敦科技城,是一個集科技、數位與創意的中心。
工作機會與住宅帶來人口成長
東倫敦建設所創造工作機會以及住宅需求非常明顯。根據倫敦市政府2016年的最新估計,敦奧結束至2025年,共可新增約40,000個工作機會,包含奧運園區周邊的企業及Wesrfield巨型購物中心。住宅需求方面,除了由奧運選手村改建(現稱East Village)的2,818戶住宅(包括1,439戶出租宅與1,379戶社會宅)外,在2031年前,另有5處緊鄰區域將新增6,800戶。這些新增的單位都由倫敦奧運遺產發展公司(The London Legacy DevelopmentCorporation;LLDC)統籌;在其他東倫敦區,大約還有24,000戶即將興建。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另有一份報告指出,在2030年前,東倫敦地區將成為英國經濟成長速度最快的地方,其產生的公共財務收益,可望達到每年540億英鎊,並創造大倫敦地區一半的人口成長及25%的新增工作機會。
倫敦奧運最大的特色,在於捨棄建造外觀華麗場館,而是站在留下永續資產的角度,完整的都市再生思考規劃,把高達四分之三的籌辦經費投資於周邊整治及交通基礎建設上,並預想好奧運過後,各場館及園區的永續利用,進一步藉由奧運園區的工程,帶動地方社區及商業活動的未來發展。這種以永續性為主軸的奧運建設,帶給東倫敦的不只是一場運動盛會,而是在曲盡人散後,留給東倫敦的基礎建設遺產,翻轉倫敦的發展軸線。(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所長、英國牛津大學台灣校友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