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
公共建設注入美感品味 改變台灣城市美學
打造未來都市典範
採訪、撰文:蔡婷如
公共建設注入美感品味 改變台灣城市美學
基礎建設帶動國家經濟發展,完善的城市規劃滿足市民舒適生活條件,再者,公共建設外貌也影響一座城市面容,唯有兼顧實用與美感,才能奠定未來數10年良好城市面貌。
蔡英文總統正在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包括綠色建設、數位建設、綠能建設、水環境建設、城鄉建設,以促進地方整體發展及區域平衡,希望帶動國內投資機會與經濟穩定成長,預計能創造5萬個工作機會。
在如火如荼推動國家重大工程之餘,歷年來公共建設屢有弊端,尤其許多原本立意良好的建設往往淪為蚊子館,勞民傷財,是不得不探究的事。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姚瑞中曾帶領美術系學生,走訪全台蒐集了300多件閒置公共設施,對此姚瑞中認為除了規劃初期沒有思慮周全,以及尚未算入土地成本與通貨膨脹等因素,投入經費總數可能遠高於主管機關承認的數百億元,而活化失敗的案例更使財政雪上加霜,必須審慎檢討。
活化公共建設避免淪為蚊子館
有關單位雖然召開多次檢討會議,但礙於行政效率牛步及缺乏成功活化經驗傳承,實際成效不如預期。除卻不可預期的天災之外,閒置因素錯綜複雜、互相牽動,姚瑞中依據多年查訪,歸納以下原因:
1.時空變遷導致原始規劃用途消失
許多傳統市場因為在地消費習慣使然,二樓以上店鋪招商困難,加上便利超商、大賣場及百貨公司競爭,導致閒置率偏高。閒置原因雖來自客觀環境變異,政府若能積極與民間力量結合,仍大有可為之處。
2.政策制定與民意脫節
例如20、30年前推動的「一鄉鎮一停車場」、「一縣市一焚化爐」、「一鄉鎮一游泳池」等,這些在雨露均霑政策下建造的建物,因營運成本過高或當地運能不足而閒置;而近年來「園區」概念興起,各式各樣「綠能環保園區」、「有機農業園區」、「生物科技園區」、「文化創意園區」蔚為風潮,由中央領頭、各地方政府一窩蜂跟進,以「園區」概念之名整頓被劃入範圍內的各種有形與無形事物,甚至與資本家合作形成大型BOT圈地計畫,建商趁機炒作周遭地皮,其他各縣市為了政績也陸續複製都市園區模式,但未事先審慎評估市場供需及客觀環境變化,導致部分園區閒置率偏高;有些工業用園區甚至以開發為由,變相強徵民地或農地,形成民怨。
3.規劃不周、管理不善
通常由地方政府提出需求,提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核或備查,再由執行單位主導學者專家會議,委託團隊規劃藍圖,但往往因前置考察不夠周延或未深入了解當地居民所需,在華麗現代化的建築外觀下,內部空間卻不見得實用。
4.競選支票與綁樁文化
這種現象在民主制度國家中屢見不鮮,透過許諾地方建設獲取選民支持,動用黨工遊說或暗置樁腳以鞏固選票及地盤勢力。其中以興建大型公共建設為大宗,因為短期即具體可見政績,而有些工程為了搶標,在「政商蟑螂」護航下打通黨政關節,在層層回扣中形成了封閉型金字塔利益結構,難逃完全閒置或低度使用的命運。
5.業務貪瀆與工程弊案
某些案例涉及圖利廠商,或承辦業務者與業者過從甚密,暗中幫助特定廠商順利得標或驗收通過,以獲得檯面下的報酬回饋。部分主管因特定政治傾向或利益分配所需,事先洩露底標或評審委員名單給業者,蔚為歪風。
6.行政程序未臻完備
屬於行程瑕疵,通常是為了規避相關法令,例如未審先建導致無法取得使用執照,或興建途中變更名目驗收困難,或工程層層轉包,工期一再延宕、追加預算,甚至政府承辦單位與承包商互相指控而進入司法程序,導致工程無法走完法定程序而閒置。
7.老舊建築、歷史建物或古蹟缺乏經費維修
政府立於良善基礎推動文化資產保存,但往往缺乏經費維護,或整修經費數倍於重建經費,滯礙難行;或整修後因常態補助有限、入不敷出,導致缺乏專人管理而再度閒置。
8.文化保護主義淪於文化工業樣板
為數眾多的地方文化館、客家文化館、原住民文化館,許多展覽內容同質性過高,並經常以保障少數族群文化之名行置入性政策行銷之實,反而弱化了多元族群文化發展的可能性。而近期快速興起的文創園區,其邏輯目標是透過文化包裝創造產值,但也可能慢慢變質為某種文創樣板。若將文化的未來發展交給政策管控、市場操縱或媒體主導,可能逐漸成為一種窄化的「文化工業」樣板。
台灣公共設施須增加美感概念
除了執行面上的問題,國人對城市美學概念的薄弱,也是值得探究因素。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教授林盛豐認為台灣其實有很多很好的人才,卻沒有良好表現機會,而這最大的問題在於建築師任選機制不夠完善使然。
但台灣還是有許多好的公共建設,林盛豐以台灣高鐵為例,當年由殷琪主導的台灣高鐵團隊,建造了具有國際水準的高鐵建設,這代表了只要主策者具有美學品味,自然會挑選出好的建築師,讓建築物兼顧美感和實用。
反觀台灣其他的公共建設,雖然立意大多良善,但因為制度與過程的不夠嚴謹與欠缺周詳,導致公共設施美感不足,事後的經營配套方式也不完善,結果淪為蚊子館。
對此林盛豐表示,早期台灣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確也有不少好建築,但當時美學精神卻沒有延續到下一代,導致台灣城市美學文化產生斷層。一座城市的美學必須立意悠遠,就像1852~1870年代的巴黎重建計畫,當時城市規劃師歐斯曼拆除擁擠髒亂的中世紀街區,修建寬敞街道,如今舉世聞名的林蔭大道,並廣設公園和廣場,規劃良善下水道、噴泉和水渠。這項涵蓋巴黎各方面的巨大城市改建工程,讓百年後的巴黎被認為是現代都市的模範。可見公部門和建築師之間如果能夠有良好溝通和共識,可以改造一座城市的面貌,歷經百年不衰。
綜觀來說,政府部門是社會建設的主導者,如果主管機關視野宏觀,就能帶動後續規劃往好的方向前進,讓公共設施不再淪為蚊子館,同時塑造良好城市外觀,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