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
財務、產品、人才三管齊下 帶領高鐵營運更亮眼
專訪台灣高鐵董事長江耀宗
採訪、撰文:鄭文
財務、產品、人才三管齊下 帶領高鐵營運更亮眼
基礎建設因時程長,加上外在環境改變而產生的風險甚鉅,面對整個經濟大環境改變,台灣基礎建設可採取PPP模式辦理,與民間共同因應思忖更好的互動與方案,期盼發展出更好的夥伴關係。
高鐵逐漸揮別過去財務改革不順遂的陰霾,今年邁向通車10週年,別具意義。再者,去年10月高鐵正式公開上市,旋即締造亮麗的成績單,股價由減資前最低不到4元,節節攀升至最高一度超過21元。這也讓一向低調、標榜專業形象的高鐵董事長江耀宗,成為這頁軌道運輸工程故事改寫過程中,深受肯定的要角。
江耀宗原本是中科院一名研究工程師,將近18年都投身於研究火箭、飛彈,卻在因緣際會下,任職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總工程司、副局長、局長;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以及華航、中鋼董事長,一路從研究單位、公部門,轉戰企業,歷練十分完整,堪稱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等重大建設工程,皆有參與。
而且,細數江耀宗這些資歷,幾乎都是在這些重大建設面臨危急之際,他臨危受命擔任「救火隊」,屢次化解危機,他沉穩的發揮專業,任職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短短4年多,參與5條捷運線皆完工、通車。雖然江耀宗一直謙稱,自己只是運氣比別人好,但如今他執掌高鐵,各界都看好,以他的豐富資歷與高度執行力,可以為高鐵的營運加更多分數。
便利、服務品質一流的高鐵,也是全球最大的BOT(興建─營運─移轉)案,理應是台灣人的驕傲,但,先前卻曾被點評為「成功的高鐵,失敗的BOT」。
積極改善財務結構
由於台灣高鐵自有資金不足,利息負擔過重,加上經營特許期太短,設備折舊金額過高,導致連年虧損,幾度面臨破產困境,興建以來,政府與台灣高鐵公司之間歧見甚多,數度相互攻訐,也讓財務改革過程橫生變數。對此,江耀宗認為像高鐵規模如此龐大的民間投入交通建設案,僅費時6年半就完工,建築品質、設計特色兼具,效率甚高,但對台灣而言,這種重大案件是第一次,不論民間、政府難免都會覺得經驗不足,在規劃、設計、施工、營運的過程中,發現需要修正之處,也是正常情況。
「就像國外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一樣,政府、民間必須是夥伴關係,而不是說做不好,政府就要求人家照價買回。」江耀宗說,政府應該允許民間單位從BOT計畫中賺取適度利潤,但不可撈取超額利潤,「只要不是超額利潤,就應該很支持;沒有合理利潤,人家也無法經營下去。」
先前,高鐵已透過發行特別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借新還舊等籌融資管道,持續解決財務困境,2015年亦通過財務解決方案,除了延長特許期35年外,也通過延長聯貸還本期限、減資60%與私募300億元等。
推出多元產品提升營收
除了致力於減輕財務壓力,產品策略方面,高鐵也努力推陳出新,為了觸及商務客、通勤族、觀光客等各種族群,推出不同的服務班次、票種,結合其他運輸工具,推出交通聯票、異業合作優惠套票、旅遊行程等多元化產品。
此外,為了因應交通需求的方向性與尖離峰時段特性,高鐵透過定期班表檢討、自由座與對號座車廂數調配、產品尖離峰價量與班次管控等方式,有效提升座位利用率與整體營收。
輪調制度培養優秀人才
更長遠的部分,江耀宗也考慮到了,就是人才問題。他上任迄今,就不斷思考如何透過組織內部的優化調整,使內控機制更健全,目前他的做法是:透過全面性的輪調制度,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我已向全體主管宣布,未來不論員工或主管,都要將輪調資歷列為晉升考量的條件之一。」江耀宗指出,今年2月15日,高鐵啟動首波高階主管輪調,讓一級主管在不同職務多多歷練;目前更持續將輪調機制擴及中階幹部、基層員工,成為高鐵公司組織持續活化、再生的重要動力。
財務改革、產品策略、人才培訓「三」管齊下,高鐵的營運可望如倒吃甘蔗,越走越順遂。江耀宗也呼籲金融機構,高鐵營運性質優異,特許時間長,現金流也一直在正常範圍內,去年底累積旅運量已突破4億人次,客源穩固下,融資給高鐵時,真的可以考慮提供更優惠的利率,足以締造政府、高鐵、金融機構的三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