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

加速發展高齡化金融商品

撰文:鄭貞茂

高齡社會應建構的金融基礎建設

撰文鄭貞茂

加速發展高齡化金融商品

面臨我國已逐步邁向高齡社會金融體系似乎尚未能提供足夠的商品及服務此議題值得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

國發會推估2018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達15%即滿足高齡社會的條件2025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更將攀升到20%以上即所謂的超高齡社會換句話說8年後台灣每5個人中就有1位老人老人人口比率上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生育率下降據國發會設算在高推估的情況下台灣人口出生數將由2016年的21.6萬人減少至2061年的13.7萬人如果總生育率降至0.9預估2061年人口出生總數將僅剩6.3萬人

另外根據內政部統計2015年國人男性平均餘命為77.01女性則為83.62由於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安養及醫療照護費用也勢必增加

首先國民年滿65歲退休之後必須有足夠的經濟財源以支應其日常生活所需以及醫療照護費用

高齡族3大財務缺口

世界銀行在1994年提出避免老年危機研究報告主張保障金字塔應有的3層保障概念其中第一層是政府所提供的社會保險包括國民年金公保勞保及健保等第二層保障則是雇主為員工建構籌措老年經濟財源例如公務人員退休金制度勞工退休金制度或企業團體保險第三層則是透過個人的自主性理財投資及商業年金保險規劃來補強前述2層保障不足之處在政府財政拮据而被迫實施年金改革的同時更凸顯民眾應自行透過自主性理財投資以及商業年金保險規劃的重要性

其次是盤點高齡風險的缺口一般來說高齡生活依身體狀態可區分為健康期臥病期及殘扶期在健康期高齡者主要面對的是所得替代率的缺口問題以確保退休後仍能營造經濟無虞的生活在臥病期主要是醫療費用缺口根據2014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統計60歲以上族群每年至少須花費6萬元以上的醫療支出在殘扶期高齡者必須有旁人協助生活起居外籍看護費用每月約在25,000元至3萬元之間本國籍看護則約為6萬元其他輔具如輪椅生活耗材如尿布家中建置無障礙空間以及交通等費用亦是數千至數萬元不等因此所造成的照護費用缺口將是主要面對的課題

高齡化商品陸續推出

針對這3大財務缺口國內保險信託銀行基金等業者已提供相當商品來滿足高齡者的需求例如商業年金保險房地產逆向抵押貸款老人安養信託醫療保險以及長期照顧保險等而金管會也持續推動各項符合高齡趨勢的金融商品以填補目前高齡商品不足的缺口以保險商品來說壽險公會提出保單轉換方案讓保戶得依自身需求將原持有含死亡保障之保單轉換成為其老年所需之健康保險含長期照顧保險或年金保險金管會也核定長期照顧保險單及團體年金保險單示範條款俾使長期照顧狀態定義標準化並推動具賦益權之團體年金保險另外金管會也推動保險業辦理小額終老保險推出以30萬元為上限之壽險保障商品

其他相關高齡化商品包括多元化實物給付保單可連結醫療服務護理服務長期照顧服務健康管理服務老年安養服務殯葬服務等6大類針對弱體族群如糖尿病三高問題可透過更細緻化的風險評估與費率訂價提供適度的醫療或年金保障提高保險覆蓋率

在推動高齡者安養信託業務方面金管會已發布信託業辦理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財產信託評鑑及獎勵措施」,鼓勵業者投入資源設計開發更多適合高齡者需求的安養信託商品再者越來越多銀行業者推出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亦即以房養老以協助年長者運用自有房屋養老作為老年生活保障之補充性措施另外金管會也鼓勵投信業者發行適合退休理財規劃之基金商品

突破高齡商品發展困難

儘管如此目前高齡化商品之推動仍面臨若干困難例如年金保險在國內市場普及率接受度及保單年金化比率不高可能與政府未能提供額外稅負誘因有關同時年金保險彈性不夠保單年金化後無法取出資金例如解約或貸款使得多數要保人無意持有到保單年金化另外長期照顧保險迄今未見普及可能是因為國人普遍低估長期照顧費用而且長期照顧險並非投保當下即可使用中低年齡者較難感受急迫性在預算有限以及無特別稅負優惠下往往被列入保險規劃之後端再者保險業者礙於法規限制無法投入資源經營長期照顧服務事業等

針對這些問題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建議未來7大方向以支持業者開發更多高齡金融商品包括1鼓勵商業型年金保險創新及多樣化補充社會型退休金保障缺口2推動勞工退休金自提自選機制開放保險業直接承作勞退自選機制之資產管理帳戶3推動多元化實物給付型保單及外溢保單透過預防醫學來減輕長照與健保財負擔4鼓勵風險細緻化如分級給付健康險和弱體保單及特殊保險商品如小額終老保險提供高齡者更多保障及選擇5強化商業長期照顧保險之設計以配合社會長期照顧制度之實施6持續推動壽險保單活化透過保單轉換解決高齡要保人的經濟及醫療問題7提供稅負優惠增加商業型年金及長期照顧保險之購買需求與動機相信未來國內高齡者的經濟及健康一定會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