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
韓國選後政治》「反美日」色彩濃
文在寅難解南文在寅難解南韓3大困境
南韓前總統朴槿惠因涉貪遭到彈劾罷免下台,南韓日前再次舉行總統補選,
由共同民主黨文在寅當選第19任總統,他將如何應對朝鮮半島的緊張形勢,
國際社會都提高關注其後續發展。
5月9日南韓總統補選,文在寅如期演出復仇記:2012年文在寅以108萬票(3.6%)差距敗給朴槿惠,如今因為朴貪汙入獄,文在寅以557萬票(17.1%)差距大勝與朴同屬自由韓國黨的洪準杓,結束了為期10年的保守派執政。
儘管進步派文在寅如期當選,但保守派朴槿惠所遺留的南韓3大困境,包括北韓核武危機、薩德部署爭議、南韓經濟不均,並不因為政權輪替就得以輕鬆化解。其中,北韓核武與薩德部署互相連動,攸關美日與中國在朝鮮半島的戰略博弈,並非南韓所能單方處理。至於南韓經濟的財閥壟斷、貧富不均、年輕人就業困難等問題,也是長期困擾南韓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文在寅能否兼顧經濟成長與分配,也將構成重大挑戰。
文在寅是人權律師出身,長年跟隨金大中和盧武鉉,標舉反美和反財閥的鮮明旗幟。競選期間,也曾發表不少反美日言論,當時就備受各界關注:針對北韓問題,文強調當選後將回歸金大中和盧武鉉的陽光政策路線,主張兩韓問題應由南北韓協商,不必找美國等外力介入。針對薩德導彈,他強調將公開所有決策訊息,將薩德部署爭議重新交付國會決議,並與美國展開重新協商。針對日本,則反對朴槿惠簽署的日韓慰安婦協議,認為「很難認定其正當性」,「需要展開明確日本的法律責任和道歉的新談判」。
困境1:北韓核武危機
主張兩韓協商化解僵局恐太天真
問題是,此刻南韓所面臨的北韓,與10年前已經大不相同,金大中當年廣受肯定的陽光政策,如今已經面臨更難駕馭的國際環境。畢竟,從2006年10月初次進行核武試爆至今,北韓已經進行了5次核試。2016年1月6日北韓宣布有史以來第一枚氫彈試驗成功,當時外界認為即使爆炸當量不如宣傳所言,但很可能是一種小型可攜帶氫彈,容易運輸和隱藏,甚至可能用於恐怖行動。隨後,南韓媒體披露北韓早在平安北道妙香山地區興建地下核武庫。3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全票通過第2270號決議,對北韓實施嚴厲制裁。但北韓仍不屈服,繼續在9月9日進行第5次核試,被認為是歷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2016年12月,美國軍方研判,如不進行強力阻止,北韓很可能在3年內實現核武技術突破,不但能提升鈾濃縮強度,還能將核彈頭小型化裝在導彈上,而且導彈射程可望到達美國本土。去年川普在競選總統期間,就不斷抨擊歐巴馬對北韓戰略過於軟弱,導致美國不斷被北韓忽悠,川普誓言上台之後必將改弦易轍,針對北韓強力施壓,迫使中國進一步提出抵制北韓措施。
2017年1月20日川普就職總統,立刻延攬素有「瘋狗」綽號的鷹派陸戰隊退役四星上將馬提斯(James Mattis)擔任國防部長,馬提斯最常被引述的一段話,是曾在伊拉克對當地人說:「我為和平而來,帶著淚水懇求你們:如果敢搞我,我會把你們全部殺光。」如今針對北韓,馬提斯顯然也不會手軟。2017年4月,川普針對即將來臨的北韓第6次核試,宣布派出2個航母戰鬥群前往朝鮮半島,並對北韓提出嚴正警告。
在美軍空前壓力下,北韓從4月15日太陽節到4月25日建軍節,果然不敢輕舉妄動,只發射2次短程導彈草草了事,不敢進行核試或試射遠程火箭。問題是,儘管北韓行動有所收斂,但激烈反美言辭並未停止,朝鮮半島方興未艾的核武危機,顯然還沒結束。
但長期反美的文在寅,卻訴諸韓國民族主義,主張「朝鮮半島問題,應由南韓掌握主導權」,北韓核武危機可透過兩韓「深入的對話和協商」化解僵局,這種論點不但低估北韓核武危機的迫切程度和國際性質,同時也高估了南韓化解朝鮮半島危機的主導能力。兩韓分裂自始至終和美中兩大國介入有關,想跳脫美中勢力、只依賴兩韓協商化解危機,顯然已經脫離現實。
畢竟,南韓並沒有施壓北韓的有效籌碼,北韓發展核武純粹為了政權自保,根本和文在寅強調的韓國民族主義無關。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美軍強力介入,或是中國對北韓實施進出口抵制,南韓對北韓的出軌作為根本無計可施。例如5月14日文在寅才剛上任總統幾天,北韓就不理會文遞出兩韓和解橄欖枝,繼續從西北部龜城附近發射飛彈,南韓軍方根本都在狀況外。
困境2:薩德部署爭議
拆除薩德系統將挑起國際糾紛
文在寅不只對北韓核武對策過於天真,對於攸關美中矛盾的薩德部署僵局,也提不出有效解決方案。競選期間,文在寅譴責朴槿惠隱匿薩德相關決策訊息,揚言將在當選之後公開決策訊息,交付國會重新討論,並將要求美國依循美韓同盟條約重新提出。問題是,美國早已搶在韓國大選之前,完成薩德導彈的設置部署,並將南韓薩德部署視為建構東北亞導彈防禦體系的一環,目前日本已經呼應美國,將購入神盾系統作為南韓薩德的進一步擴充。試想:美軍既已在南韓完成部署薩德,加上日本也跟進買入神盾落實東北亞導彈防禦系統,美國豈有可能容許南韓重起爐灶?這種自以為訴諸國內民意、就能扭轉國際地緣政治的文在寅式思維,顯然也太過天真。
事實上,美國早就不甘示弱,表示部署薩德是為了保護駐韓美軍,並回嗆南韓如果要拆除薩德,美國不排除從南韓撤軍。可預期的是,一旦文在寅將薩德部署交付國會重新討論,美國必將重申類似主張,讓南韓國會陷入「部署薩德vs.美軍撤軍」的兩難困局之中。果真走到這一步,文在寅只是再次揭穿「朝鮮半島問題應由南韓掌握主導權」這種神話的脫離國際現實而已。
困境3:經濟分配不均
以財團為主的經濟結構難以改變
朴槿惠所遺留的南韓3大困境,北韓核武和薩德爭議是對外問題,文在寅誓言改革的對內問題,首推打破財閥壟斷、改善分配不均、創造年輕人就業,但這對經濟長期仰賴財團的南韓來說,難度也非常高。
2016年彭博新聞指出,韓國企業財團營收貢獻,高達南韓GDP的85%,但僱用勞工人數只占全國13%,剩下的87%都是為成長率非常緩慢的中小企業工作。更嚴重的是,企業財團不斷往海外移動,海外工廠在2016年占南韓製造業總產值已經高達15%,對比10年前2006年只有4%。舉例來說,2010年現代汽車占韓國汽車產值6成,2016年只占4成左右。
企業移到海外,導致國內消費需求低迷,國內薪資成長已經越來越追不上物價膨脹。2013年韓國家庭債務占GDP大約86%,占可支配所得比高達164%,遠超過台灣120%和美國115%。更可怕的是,2012年至今,韓元兌美元已經升值將近20%,日圓貶值將近30%,導致南韓國內生產面臨國際競爭的空前衝擊。
事實上,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和追求平等,早在朴槿惠總統任內,就已經開始增加企業稅率,並要求企業提高薪資,導致財團抱怨國內生意更難做,例如2016年南韓763家上市公司,手上就握有現金8,000億美元,三星握有現金更高達600億美元,卻都不願在國內擴大投資規模。
顯而易見,即使文在寅信誓旦旦表示,將要限制財團經營範圍、增加企業財團稅率、增加中小企業補貼、創造更多就業等,但這些經濟政策並非文在寅獨創,而是朴槿惠也曾做過部分嘗試,只是效果不彰罷了。畢竟,南韓經濟原本就是以企業財團為主,中小企業競爭力相當有限,如今想在短期內反其道而行,甚至希望更動既有的經濟結構,真是談何容易。
綜上所述,儘管文在寅意氣風發完成總統大選復仇記,但面對北韓核武危機、薩德部署爭議、經濟分配不均等3大困境,要有所突破並不容易。畢竟,南韓政界即使在總統選後,仍然繼續陷入分裂狀態,文在寅總統得票率只有41.4%,在300席國會議員中,他所屬的共同民主黨也只掌握120席,如不尋求其他政黨奧援,要維持穩健統治恐怕是難上加難。更何況至今為止,長期反美日、反財閥的文在寅,所提出的各種問題解決方案,不管是學界或媒體,都還保持存疑態度,能否順利在國會贏得穩定多數支持,得到美中兩大國背書,恐怕還有待考驗。(本文作者為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