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

法國選後經濟》改革困難大

拉高全球及台灣財經變數
撰文:李宗穎、曹添旺

法國總統大選結果揭曉,馬克宏大勝對手勒龐30個百分點,全球財經市場彷彿都鬆了一口氣,沒有雪上加霜。但大選激情過後,6月國會選舉將是牽引全球財經發展走向的重要關鍵。

國總統大選前,就有分析師指出,法國總統大選特色是:第一輪投給喜歡的候選人,第二輪投給較不討厭的候選人。所有反瑪琳勒龐的陣營聯合起來,是反勒龐,不是支持馬克宏。

國際趨勢是不滿現狀的人越來越多,但在去年英國脫歐以及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不少人想要改變卻又擔心變得太多太快,讓溫和改革派稍有喘息的空間。這次投票率約66%,得票率65%的馬克宏對勒龐的35%,跟上次相比,極右派仍然大幅成長。

6月的國會選舉將是關鍵,有人估計勒龐的民族陣線(National Fronts)在全部577席最多可拿下100席成為最大反對黨。而第一輪選舉在一些大城市頗有斬獲的極左派,候選人梅朗雄(Mr. Mélenchon)獲得近20%的選票,揚言要全力抵制馬克宏的勞動市場改革方案。馬克宏若要在國會過半,必須聯合中間偏右的共和黨組聯合政府才有機會。

大部分國際媒體用「Reprieve」(緩刑)來形容馬克宏的勝選,目前只是暫緩惡化,尚未脫離險境,至少沒有讓火藥庫在法國引爆,整個歐洲民族主義的浪潮並沒有退去。不少分析師都同意,這只需多點時間進行改革,若改革不成功,5年後勒龐和整個歐洲民族主義仍有機會捲土重來。甚至有英國的評論家稱馬克宏類似當年英國的布萊爾(Tony Blair),光說不練。布萊爾在歷年來英國首相滿意度敬陪末座,僅2%。而馬克宏面對的挑戰和手上的籌碼都不如當年的布萊爾,前景堪憂。

歐盟和歐元區:需要大刀闊斧改革

馬克宏的政見對內包括減稅、改革勞動條件、降低社會福利支出以促進經濟成長,在他之前很多嘗試都以失敗收場,這次也不樂觀。對外主張深化歐盟聯邦制、編列歐元區共同預算、成立歐元區銀行公會和歐元區銀行存保機制、發行歐元區共同債券等來分攤風險,成功與否則端視德國的態度。德國9月大選,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德國政治家從總理梅克爾以降都不願意更進一步將歐盟聯邦化,他們認為維持現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就夠了。至於對歐元區銀行體系進一步的整合更是興趣缺缺,沒有人敢違背德國拿納稅人的錢去幫南歐諸國紓困。歐盟和歐元區暫時不會瓦解,仍需要大刀闊斧改革。但德國和布魯塞爾(Brussel)的阻力仍非常強大,所以勉強維持現狀是最務實的期待,以拖待變。

問題是,有沒有辦法維持現狀?除了歐盟內部外,最大的挑戰來自美國和中國。美國準財政部次長唐納文(James Donovan)強力主張改革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並反對繼續紓困希臘,希臘若違約,很可能會被踢出歐元區及歐盟,是否引發骨牌效應,南歐諸國如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退出的機率大增,歐元區會不會瓦解?市場會不會又引發另一波恐慌?歐元區銀行呆帳高達1兆歐元,其中義大利占了約4成,是被點名在希臘之後的另一個未爆彈。

義大利是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已經連續好幾年經濟衰退,失業率也高於法國(詳見圖1、2),明年也有國會大選(5月20日前),若是極右派的五星運動(M5S, Five Star Movement)勝出,很可能退出歐盟和歐元區,殺傷力遠大於希臘。去年12月,義大利年輕總理馬泰奧倫齊(Matteo Renzi)推公投想要修憲擴權越過國會進行經濟改革,不幸失敗,黯然辭職下台。歐元區若瓦解,原本使用歐元的19個國家匯率如何計算?商業合約要不要重簽?跨國交易如何支付?跨國企業財報重新計算,每個銀行的外匯系統從頭設計,交易成本大增,又向經濟大蕭條邁進。

美國、中國:拖累全球經濟增長

川普在競選時不斷強調要公平貿易,不要無條件的自由貿易(Fair Trade, Not Free Trade),他命令部屬重新檢視WTO條文和判決書,若發現對美國不公平的地方,會要求改善,甚至揚言要不惜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與個別國家談雙邊自由貿易協定(Bilateral FTA),根據川普上任不久就退出TPP(泛太平洋夥伴聯盟,Trans-Pacific Partnership),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若不幸走到那一步,國際貿易秩序大亂,全球經濟大蕭條,後果不堪設想。另外,美國改革金融業,可能打散大銀行,區隔投資銀行與一般商業銀行,此舉也會影響銀行放款,減少流動性,拖慢經濟成長。

過去120年來,國際經濟成長主要來自中國,最近整體需求下滑也跟中國有關。中國對原物料需求下滑,對一些輸出國如澳洲和巴西、大型船運公司的營收都是重大打擊。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國央行拚命撒錢,中國也不例外,副作用是地下金融(Shadow Banking)和呆帳也大幅膨脹。最近中國準備打擊地下金融,有人擔心另一波信用緊縮(Credit Crunch)會造成硬著陸,拖累全球經濟。但是不整頓地下金融,堆積如山的呆帳要怎麼處理?不處理後續經濟可以發展嗎?

台灣:首要進行金融改革因應

面對眾多挑戰,台灣應該如何因應?歐盟和歐元區若沒有改善,審判日隨時到來,仍舊天下大亂。

首先要進行金融改革,這裡分為市場面和政策面。市場面繼續朝公營銀行民營化的方向進行,金控和銀行的整併可透過立法,為提升規模和專業,金融業只能投資和經營金融業,別的產業禁止經營金融業,對買賣金融股也要設上限。若一個財團同時擁有金融業與其他非金融業,必須出售金融業或其他非金融業,只能二擇一。獨立的金融業、沒有富爸爸當後盾,才會加強自己的競爭力,靠本身的專業賺錢。

政策面除了確保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也要鼓勵負責任的創新(參閱“Supporting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the Federal Banking System: An OCC Perspective”, proposed by OCC),因應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是好的。2008年金融海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為能和國際接軌,必須對創新完善的規範與監理,尤其風險控管和公司治理。另外,金融主管機關制定法規時,能讓外界有更多參與的空間。自由放任的金融市場如同沒有速限也沒有車道線的高速公路,一定會出車禍。

全球掀減稅潮,影響外資來台

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國際貿易是台灣經濟命脈,美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GDP18兆多美元,日本GDP4兆多美元,加起來約23兆美元,台灣則是GDP5,000億美元,須努力跟美國和日本談FTA(自由貿易協議)。最好能直接跟他們貿易,但必須先做好前置作業,將國內的衝擊與反對力量降至最低。開放美豬和日本福島核災區附近食品前,先提高衛福部預算,增聘稽核人員、增購測量儀器,在食安方面嚴加把關,確保國人健康。農委會和經濟部要輔導受衝擊業者,例如養豬戶方面,跟歐盟溝通解除口蹄疫災區標籤,讓台灣的優質豬肉和其他農產品得以外銷到歐洲及其他高所得、高消費國家,但也要注意對歐盟的曝險。同時繼續推動新南向以降低對中國依賴程度,對中國的投資和放款曝險也要嚴加控管。

兼顧環保與勞動人權的前提下吸引外資。當川普和馬克宏都主張企業減稅,其他國家很難不跟進。台灣除了稅改外,還須教改和降低政府官僚作風,簡化申請投資流程。台灣吸引外資輸新加坡,除稅率比別人高,法治和英文為官方語言也輸新加坡。可考慮將英文訂為台灣的官方語言之一,從小學開始教,官方文件和商業契約也用英文,提升國際競爭力。早期台灣留學生遍布海外,大多學有專精,亦不乏願意回國貢獻所長,政府也應提供良好的條件,讓他們有意願訓練下一代,為台灣未來扎根。(本文作者李宗穎為成功大學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曹添旺為東吳大學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