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
法國選後政治》中間派馬克宏上台
歐洲整合引擎值得期待
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脫穎而出,令布魯塞爾的歐洲聯盟和德國感到鼓舞,而克里姆林宮和川普主導的白宮則失望以對,至於倫敦的反應是喜憂參半更加複雜,全球政治局勢將有新發展。
法國這場大選反映的是國際政治新趨勢,左右黨派舊有的分歧,其重要性越來越不如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新分歧。對民族主義者而言,2016年是突破的一年: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川普贏得美國總統選舉,歐盟的創始核心成員仍在抵制著民族主義的潮流,所以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獲勝確保法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將繼續留在國際主義這一邊。
正面、幸運和創新的馬克宏
馬克宏是政治新人,給人正面形象,他從未參與過競選,4年前還不為法國大眾認識,如今當上總統,是一位與傳統決裂的總統,具有歷史性意義。在奧朗德前總統的左派政府擔任經濟部長時,他對於「左派、中左派」10幾名議員多次公開反對自己政府的決策,感到左派社會黨的政策路線分歧嚴重,又考量國內經濟停滯,失業率偏高,面臨恐怖主義威脅,奧朗德難以連任總統,於是他有意出馬競選總統,在經濟部長任內提前從事思想和人事準備,組建前進黨(目前名稱為共和國前進黨)。雖然引發輿論大譁,但奧朗德總統並不相信他提拔的馬克宏會「背叛」自己,幾個月後馬克宏終於辭職離開政府。
最初馬克宏組建新政黨,沒有被看重,但是隨著總統競選活動展開,出現對他有利的機會,首先是左派社會黨黨內初選推出候選人阿蒙(Hamon),不是對馬克宏最有競爭力,而右派共和黨候選人菲永(Fillon)又被「妻兒領乾薪」醜聞糾纏,這為馬克宏的勝選鋪下道路。
馬克宏原屬於社會黨,但是他擺脫傳統左右念上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這個果決的政治決定,令他得以擺脫建制派的印象,更能訴諸人民支持。為此,他為競選推展創新的草根運動,策動沒有政治經驗的民眾參與,播放不少流行音樂,氣氛顯得熱鬧,更和政治公司合作,找出最能代表法國整體的地區,派出志願者探訪30萬家戶,他們不僅發放傳單,也進行2萬5,000場15分鐘深度訪談,再將這些資料彙整成一個大型資料庫,為馬克宏的選舉和政策制定提供材料,同時讓民眾提前認識他,而且對現狀觀望的法國人感到耳目一新。馬克宏的激勵人心和動員民眾,這種情景在法國已睽違多年。
提升經濟動能是重中之重
馬克宏親歐盟和主張的經濟方向,受到投資人普遍青睞,帶來積極的經濟氛圍,也為歐盟經濟帶來樂觀期待。回顧前總統奧朗德的左派社會黨政府,提名自由派社會主義者瓦爾斯當總理,施政上走的是中間偏左,強調競爭,採取支持企業的措施,減少所得稅負擔,卻遭到社會黨內部理念之爭,尤其勞動市場的改革引爆2個月的街頭抗爭。馬克宏政治上走中間派,但面對法國經濟復甦緩慢,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預估1.5%,像往年一樣依然表現平淡,所以他要面對的經濟課題是:1、縮減政府財政赤字;2、降低公共債務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90%;3、放鬆勞動力市場管制;4、較高出生率帶來的負擔和老年年金支出的偏高。
法國是歐洲第二大經濟體,歐洲領導人認同新自由主義學說,奉守撙節政府開支,認為財政的穩定,將促成企業家對投資有信心,經濟成長得以提振,但是法國政府支出太高,占到該國經濟總量的53%到57%,目前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仍須降低到3%,以符合發行歐元的標準。馬克宏打算在未來5年為政府削減600億歐元開支,在相關領域裁員12萬人。為了振興經濟,他計畫下調企業稅,從33.3%降至25%,讓市場更加自由,以利吸引外資,同時投入500億歐元刺激經濟。至於勞工方面,由於法國勞動市場開支較高,像工作安全偏高、更多的失業金以及35小時工作制,馬克宏希望修改勞動法讓勞動市場變得更有彈性,例如進一步放寬35小時工作制規定,增加每週法定時間,讓雇主與雇員有自由商討工作時間與薪資。依照法國就業中心統計,目前失業率為9.7%,馬克宏表示未來5年將有150億歐元用於培訓,也要加大對失業者的壓力,減少過多的勞工保護,要求他們接受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同時向更多職業團體提供失業保險。
再者,就歐盟整合而言,馬克宏親歐盟,且不反移民和難民,所以重啟法國和德國作為歐洲整合雙引擎是可以期待的。他最近提出歐盟的改革主張,希望成立歐元財長、歐元區財政預算和歐元國家共同債券,不過德國不認同,其中發行歐元區統一債券,著眼集體分攤歐洲債務,因為他認為,德國的貿易順差過大,而投資則少得可憐,不過馬克宏對德國沒有不良情緒,然而德國不願意這種債務均攤,擔心投資者和儲戶對歐元喪失信心,削弱德國和歐洲經濟地位。此外,就打擊恐怖主義而言,巴黎在2015年發生嚴重恐怖攻擊,造成130人死亡,在這之後國家進入緊急安全狀態。為此,馬克宏總統承諾將增加國家的安保開支,並額外增加1萬個警隊職位。
極右派候選人敗選的國際意義
無庸置疑,當今經濟全球化促成薪資停滯、貧富差距擴大與城鄉分裂,加上中東歐移民與敘利亞和伊拉克難民的衝擊,造成西方國家反經濟全球化和反體制浪潮,像法國國民陣線、義大利「北方聯盟」和「五星運動」黨、德國「另類選擇」黨以及奧地利自由黨等,決定了許多選民的政治傾向。
最近英國的公投能夠脫離歐盟、美國川普非典型商人登上總統寶座,都由於西方國家選民背後的反經濟全球化、反體制和反移民推力,因為經濟全球化奉守新自由主義,遵從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海耶克(Hayek)和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傅利曼(Friedman)的主張,促成經濟成長與榮景,以美國雷根總統任內長達10年為代表,雖然它對人們帶來了機會,不過也有風險,不少輸家近來日增不平之聲,這主要由極右派政黨為代表,以致於國際媒體關注今年歐洲的荷蘭、法國和德國大選,擔心是否會再出現「黑天鵝」,如今法國極右派民族陣線候選人瑪琳.勒龐敗選下來,不但歐盟鬆了一口氣,因為英國脫歐的「多米諾效應」終止,而且對德國今年9月大選梅克爾的連任是有利的。
一般而言,以往歐洲的極右派政黨通常被貼上「少數」、「非主流」標籤,但現在反主流、反體制和反移民政黨的勢力,因為經濟和社會議題而被動員起來,法國這次總統選舉,分成4大陣營競逐,得票率又幾乎旗鼓相當,而且近50年以來未曾出現破紀錄的11.49%廢票和空白票,社會出現分裂化或巴爾幹化現象,衝擊傳統上左右政黨定奪的局面,極右派政黨候選人瑪琳.勒龐進入第二輪選舉,並且她的得票率高達33.9%選票(1,100萬選民),較2002年他的父親老勒龐的17.8%明顯高得多,所以法國民間存在支持極右派政黨的勢力仍值得關注,不要忘記瑪琳.勒龐對選民提到:「你們代表法國工作者,努力工作卻面臨失業,這都怪現行的經濟政策,可惡的全球化使得法國工廠外流,我們因此失去上千的工作,我會盡力讓工廠不倒。」這代表執政者有待給經濟全球化的輸家創造未來,否則西方國家的反全球化、反體制浪潮不易消退。(本文作者為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