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
打造理財機器人搶不走的競爭力
CFP認證大贏家中信銀 不斷精進財富管理能力
台灣許多民眾對財富管理需求日益擴大,加上數位金融時代來臨,更激勵財富管理人員進一步提升專業,金融從業人員如何與理財機器人競爭?本文個案分享。
談到各銀行財富管理的理財專員或顧問,你的第一印象會是什麼?協助客戶投資規劃?提供保險建議?倘若只是這些,未來將會完全顛覆你的看法。
近來金融科技廣泛應用在金融服務上,受惠於大數據興起,可藉由大數據分析篩選客戶需求,提供適合不同客戶的金融服務與投資標的,數位金融的財富管理時代已經來臨。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博怡引據國外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民眾持有資產為亞洲排名第3名,平均每人持有9.93萬歐元(約合新台幣337萬元)的資產,是亞洲地區國民相對富有的國家之一,需要開發更多資產配置的選擇,同時,也需要財富管理作為協助保護資產成長的後盾。
現階段,已有不少外商銀行將台灣財富管理市場列為優先深耕的區域,甚至看好台灣「有上兆美元的耕耘規模」,包括瑞士銀行、花旗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在台分行與子行代表都紛紛喊話,希望擴大台灣財富管理規模,甚至有銀行推出機器人理財服務,盼能創造與其他銀行的差異化,如此,我國國銀怎能在台灣財富管理市場上缺席?
CFP國際認證,象徵金融人員專業再升級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機器人理財話題正夯,且能做到金融資訊內化再傳遞的服務,黃博怡依舊強調,財富管理顧問服務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機器無法取代人與客戶之間的互動,台灣人大多仍喜歡一對一的服務,與專業人員探討了解短中長期的整體資產規劃,並非只面對冷冰冰的機器,因為人的親切感是無法取代的。
他更認為,現在金融業的理財專員、理財顧問不應該擔心被機器人取代,必須反其道而行,透過持續進修、提升專業層次。為此,臺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FPAT)引進「理財規劃顧問」的國際認證(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CFP®),台灣金融研訓院則提供專業課程,協助國內金融從業人員的專業理財服務轉型。
此項認證起源於1973年美國,由國際理財規劃顧問認證總會(Financial Planning Standards Board, FPSB)負責制定全球CFP認證制度與標準。而未來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可能將挑戰部分金融從業人員的工作,若想提升自我金融專業水準,通過CFP國際認證是一個重要的訓練途徑。
根據統計,全球26個國家已逾17萬人持有CFP國際證照,而在亞洲國家中,日本、中國大陸持證的人數也破萬人,香港、韓國也迅速在成長,國際大型金融機構如滙豐集團(HSBC)也將與FPSB合作,於5個國家包括加拿大、中國、法國、印度、新加坡等,鼓勵金融從業人員取得CFP國際認證。
然而,想要先取得CFP認證的入門資格,銀行業必須符合結構性商品銷售人員資格、證券業必須符合證券商辦理財富管理業務主管或人員資格,抑或保險業須符合人身保險業財富管理業務人員等。此外,還必須持續充實自我,了解國內稅務發展等,可以在與客戶面對面時,提供銀行財富管理資產託管更細部、更貼近客戶的建議。
另一方面,金管會積極發展「亞太理財中心」,同意銀行擴大OBU辦理境外客戶資產配置顧問諮詢業務,財富管理人員協助客戶投資金融理財商品,也必須面臨協助客戶釐清相關稅務問題。尤其台灣2013年起復徵證券交易所得稅,2015年實施兩稅合一股東可以扣抵稅額減半等,都提高了個人稅務規劃的複雜性,高資產客戶如何藉此適當配置資產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
中信銀重視人才,開辦CFP專班培訓員工
黃博怡有感國內金融業對理財專業人才培育的努力,特別是中國信託銀行,自去年起委託台灣金融研訓院開辦CFP專班,開先河以專班培訓的模式,加強輔導中信銀的財富管理人員取得CFP國際認證,專注提升在財富管理領域的專業層次,相信會帶動國內金融業持續耕耘財富管理人才培育的氛圍。
中信銀對人才養成與培育的重視,在此次CFP專班中顯而易見,中信銀為鼓勵全體員工持續進修,定期遴選表現優異的理專、分行經理投入專業訓練,且全額補助,不斷追求提升理專的服務專業。
內部員工更視這樣的參訓機會為一大殊榮,認證成果也令人相當驚嘆,CFP認證合格率竟高達78.13%,遠超過國內平均合格率51.37%。同時,也帶動內部員工追求自我提升、同儕學習的動能,甚至有同仁自願掏腰包來參與。
而為何中信銀要如此積極強化理財人員的訓練?有鑑於去年接連發生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等變局,未來也可能還會持續面臨「黑天鵝」,市場益發詭譎難測。於此同時,客戶對理財需求也趨向專業化、多元化。
全方位理財規劃力,滿足家庭、企業理財目標
如何在更險峻的環境中,幫助客戶持盈保泰?這對於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而言,不啻為更大的挑戰。除了不斷強化各項金融商品和平台服務外,更應該強化財富管理人員的全方位理財規劃能力。
的確,一般財富管理專員所受的訓練,對於推薦基金、保險等產品都相當嫻熟,甚至持續擴大服務層面到信託、稅務規劃等其他項目,力求能提供客戶最全面的服務。
中信銀臺灣個金事業總處總處長楊淑惠表示,中信銀平均1名理專持有超過8張證照,雖然專業度已經值得肯定,但為了強化理專「提供客戶更升級的服務」之能力,冀望透過CFP縝密的訓練,讓理專除了擁有基礎的理財、保險、投資等規劃能力外,也一併加強員工福利、退休金、租稅與財產移轉規劃等各方面的專業。同時滿足個別客戶的資產規劃需求,也能進一步延伸至家庭、中小企業的理財目標。
再者,國內越來越多銀行搶食財富管理的大餅,競爭持續白熱化,中信銀觀察全球財富管理的變化趨勢發現:客戶的資產門檻有朝向「M型化」發展的趨勢,由先前的300萬元向下調整為50萬元即可享有財管服務,但最高端客戶同時逐漸向上則調整為3,000萬元起跳。
嗅到這樣的財富管理趨勢變化,中信銀2013年4月便領先業界推出「家庭會員制」,讓客戶的家人可以加入「關係戶」,成為家庭會員,打造跨世代的財富管理服務,包括退休規劃、資產傳承等。如今為了更上一層樓,中信銀進一步要求理專要具備CFP資格。
在中信銀資歷超過17年的關係維護經理鄭珮佩,參加CFP訓練後,首度考試便順利取得資格,事後也感受到,自己對客人的服務深度、廣度均大幅提升。比方來說,過去每逢提及稅務或繼承相關議題,只能尋求專家團隊的專業建議,現在對於相關議題她也能夠侃侃而談。
「有一位往來17年的客戶對我說,每年都覺得你們的服務一年比一年更提升;聽了之後,也讓我自己更有自信,可以提供給客戶更專業的理財建議和服務。」鄭珮佩說。
推出「Digital 4U」,提供數位創新理財服務
除了鞭策財管同仁精益求精外,為了追上數位浪潮,今年度開始,中信銀全國149家分行的理專全面配置iPad,目前已配置給全省各分行經理、專家團隊及資深理專共1,000台,可提供客戶查詢個人資產狀況、產品相關訊息、專家團隊建議等資訊。
今年5月,中信銀又推出「Digital 4U」數位創新理財服務,從投資、記帳、貸款到保險等服務皆有提供,第一天就有50人開戶,如今已有上千位新戶,人氣頗高。有了專業的智能演算,搭配背後專家團隊的財經專業,理專自然擁有更多時間,針對詭譎的市場起伏變化,搭配客戶各種需求,提供更專業、附加價值更高的理財諮詢。
如今,中信銀的策略相當清楚:基本上,數位智能工具搶攻有理財需求、但資產相對低,而且熟稔科技工具的25到45歲年輕族群;而擁有CFP認證資格的理專,無論服務什麼族群,都能更面面俱到,讓每一個族群更放心盡早規劃自己的資產配置,這是中信銀不斷精進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