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

致力推動公益安養信託 許高齡者安心保障

採訪、撰文:劉書甯

提到國銀承作公益信託的成果,公股銀行的華南銀行不論是從質或量來看,都稱得上名列前茅。不論信託規模大小,絕對以公共利益考量為優先,拓展信託業務邁向更加多元發展。

南銀行從2003年迄今已成立了36件公益信託,所承作的總件數高居銀行業第一,目前仍在運作的公益信託多達33件之外,過去3年來,透過華南銀行的公益信託所捐助的金額共新台幣19億元,平均每年逾新台幣6億元,充分反映出其與委託人間的信賴關係。

除了本身基礎打得好,歷任金管會副主委、財政部次長、證期局局長的華南金控董事長吳當傑,則以更宏觀的視野與高層次的格局,引領華南銀行公益信託乃至於整體信託業務的未來發展。他認為,屬於特許制的銀行,不僅是廣受社會大眾信任的機構,也因而可發揮穩定社會的功能。在此特性之下,金融業者更應該投入更多創新來擴大這樣的功能,信託業務即是綜合這些特質,也值得銀行多開發新的運作模式。

以服務提高客戶投入公益信託意願

儘管信託業務也有手續費收入:「但我們華南銀行承作信託業務,並不是看重手續費收入,服務才是我們的主軸!」吳當傑特別指出,華南銀行在信託業務的承作上,從來不會「看大不看小」,金額較高的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視金額小的,在「積少成多」之後所能發揮的貢獻非常可觀,也正因為如此,使得華南銀行對公益信託的案件,不論金額大小,只要是有利於公共事務,都盡可能以最優惠費用積極承作,拓展信託業務更加多元、廣泛的層面。

在提供服務的專業度上,也是一大亮點。為了提高客戶投入公益信託的意願,華南銀行協助客戶擬定未來的捐助計畫及預算,舉凡瑣碎的行政事務都代勞,此外,如公益信託的申請流程、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准、每年報表編製、依照預算來督促履行捐款等,這些專業協助使客戶成立公益信託的意願大幅增加。

吳當傑對此進而指出,即使部分公益信託的信託財產起始金額較小,但由於華南銀行的專業服務及公信力,使得後來客戶新增捐款,而不斷擴大信託基金規模。

協助地方政府教育、社福支出

其實,早在當年財政部金融司建立國內信託制度的初始,時任金融司信託科的吳當傑,即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對國內信託重大政策及社會經濟發展方向的結合更有想法和期許,包括接下來政府積極推動的高齡社會照護,如長照、老人安養等重要政策,他認為有相當多可以透過信託加入協助的機會,對社會發揮更多安定的力量。

其中,特別看好透過公益信託機制,這也是吳當傑近來帶領華南銀行開發公益信託業務新商機的一項新主力業務,他相信不論是企業戶或是民眾自身,對於鄉里都有無法取代的情感,倘若能透過公益信託,讓企業戶及民眾基於對銀行的信賴,而願意回饋家鄉,如此積少成多,將可望協助地方政府投入包括老年人口照護、低所得弱勢族群救助、學童教育補貼、營養午餐等重要的社會福利措施,有更多的財源支應,免於因財政困難而無法充分照顧需幫忙的人。

以公益信託類型來看,吳當傑指出,華南銀行從2003年陸續成立公益信託中,以教育類和社會福利類占最大宗,分別有17件及14件,而這麼多年來在公益信託領域,兼具口碑及高度的公信力,除了能設計出符合信託目的及範圍的契約條款,取得捐款人及委託人的信任之外,定期揭露4大資訊亦為重點,對此他深入說明,華南銀行在隔年的3月底,至少都會揭露前一年度包括信託業務處理報告書、收支計算表、資產負債表、財產目錄等在內的4大報表。

回顧過去公益信託代表作,包括2014年7月31日深夜發生的高雄石化氣爆事件,以及2016年2月6日的台南永康震災,都有華南銀行所營運公益信託捐助的身影;除了重大急難的即時救助之外,也有專門投入對「漸凍人」病友的捐款救助,包括已連續2年共捐款新台幣400萬元給中華民國漸凍人協會所提出的「超越漸動」計畫,協助病友及家庭在生命最後的時刻達成心願。

計畫成立「慈善捐助平台」

對於未來的公益信託業務發展,吳當傑明確指出了3大發展方向:將持續向企業主客戶宣導,讓願意回饋社會的個人或公司,提高成立公益信託以對社會作捐助的意願,同時積極向客戶開發更多公益信託的資金來源;以及計畫成立「慈善捐助平台」,並與地方縣市政府合作成立公益信託,以作為高齡者和身心障礙者成立「安養信託」的資金來源。

在開發公益信託新資金來源方面,他具體指出,華南銀行將鼓勵企業主以捐贈土地或股票等可以透過租金或股利創造現金流量的資產,來增加公益信託的資金來源。

而對於設立慈善捐助平台、與各縣市政府合作等計畫,他勾勒合作的藍圖分享,華南銀行協助擬定「捐款參考計畫」給企業負責人參考,而與各縣市政府合作成立的公益信託,則可作為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安養信託」的資金來源,由公益信託每月提供基本生活費到安養信託專戶,專款專用照顧弱勢長者的老年生活;此外,華南銀行在相關的「安養愉生傳承信託」已有一定的成果,開辦以來累計總申請件數已超過2,000件,排名同業第一,更成為此次被金管會頒獎的獲獎亮點,未來若「公益信託」與「安養信託」能透過平台相互結合,將更能落實信託保障機制。

展望公益信託的未來,吳當傑從過去擔任金管會副主委及證期局局長2大監理官員及公司治理的角度出發,提出3點重要的建議,政府可將公益信託一併納入「勸募團體」,化解公益信託的募款困難。另一方面,應訂定公益信託的「專法」,消弭社會對於公益信託的疑慮。最後,建立公益信託的監察人及諮詢委員會成員的「人才資料庫」,以供委託人來遴選人才,強化監理功能。

特別是制定專法,吳當傑認為,這將對提高公益信託的資訊透明度大有幫助,且發揮更多的市場監督功能,強化公益信託的社會公信力;當年台灣的獨立董事制度,就是他時任證期局局長時一手規劃,公益信託監察人制度的發想也是由此而來,因此他有感而發,包括這些專業外部人的監督,也應一併規範在專法裡,倘若能透過專法的上路,讓資訊揭露的即時性及品質更佳,將能號召更多社會的善心人士,對公益信託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