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
整合智慧醫療產業鏈 金融保險業開創新藍海
在智慧醫療的趨勢下,金融保險業如何與ICT、醫材等業者橫向異業結盟,或是醫療體系的垂直產業整合,讓金融創新結合智慧醫療,將是後續競爭脫穎而出的重要關鍵。
透過資通科技來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已是世界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將eHealth定義為「應用資通訊技術(ICT)在醫療及健康領域,包括醫療照護、疾病管理、公共衛生監測、教育和研究」,而廣義的「智慧醫療」,可分為智慧健康、智慧照顧與智慧醫院等3大部分,包含從健康促進管理、雲端遠距照顧一直到醫院管理運營。
借助新興資通訊技術除可優化醫師治療方案,提升效率外,還能減低照護人力負擔,並滿足個人化醫療服務的需求。
在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分析下,更可提高診斷治療的精準度,讓資源達到更有效的應用。例如台北醫學大學近日也引進人工智慧醫療系統(IBM Watson for Oncology),來提供癌症診斷治療的輔助服務,醫療體系將會被重新定義。但將新興科技導入醫療體系時,科技輔助決策模式如何取得醫病關係的信賴,才是成功推動智慧醫療的重要關鍵。
>>金融服務在智慧醫療的整合
智慧醫療產業範疇廣泛,放眼國內產業,除了與醫療健康服務相關的行業外,包括金融保險等產業也開始跨界尋找切入口。
金融保險業在醫療領域除了醫療支付的概念外,結合醫療科技也可以開創新商機,運用穿戴式裝置蒐集的資訊將能使保險公司提供更加個人化的保單及服務,或可監測保戶健康,達到疾病預防的目的。
而大數據及雲端運算分析,可讓保險公司作健康風險及保費訂價的決策依據,這樣的結合可以為金融保險產業創造更多新服務模式。例如台灣金融服務在智慧醫療的整合上,即有Pi行動錢包推出「行動批價」智慧支付新服務,利用QR code將網路應用延伸至醫療領域。大陸的微信智慧醫療,是以「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服務包括預約掛號、候診提醒、微信導航、微信支付、電子報告送達、醫囑提醒。雲端健康大數據,還能為疾病預測、預防醫學等打下基礎。
>>國內政策法規的鬆綁與商機
至於台灣金融產業面對這波智慧醫療的浪潮,在政策制度與產業整合等方面,也有下列幾點可供討論。
1、科技創新與法規管制:醫療服務與金融產業,其實都是高度法規管制的行業;而科技創新與法規管制,進退與折衝更常是一體兩面。在技術創新上,例如「區塊鏈」除了在FinTech扮演重要角色外,區塊鏈技術也能應用於智慧醫療中機構共享「醫療個資」所需的隱私保護。
在法規管制上,例如智慧醫療中的「遠距醫療」,因我國《醫師法》第11條「醫師須親自診察」條款的限制,產業發展甚至已落後中國或南亞等國家。所幸衛福部近期研擬開放「慢性病但行動不便」、「緊急住院後半年內須密切追蹤」、「國際病患」及「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等4大類患者,未來將能接受遠距醫療照顧,法規鬆綁後將有一波整合智慧醫療產業鏈的新契機。
可見無論是金融法規對FinTech,或是衛生法規對遠距醫療的適度鬆綁,都能對產業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2、金融創新與健康促進:另以智慧醫療中的「健康促進」為例,金管會於2015年修正「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開放實物給付型保險業務後,實物給付的態樣則包含健康管理服務,也已核准提供健康檢查之實物給付型商品。
至於在非實物給付的健康促進型保單,富邦人壽也已推出連結計步App的外溢型保單,下載App至穿戴裝置即能提供計步、上傳、統計及查看保費折扣等功能。而國泰人壽也推出利用穿戴裝置、雲端儲存、健康存摺等智慧醫療模式,將遠距照護導入保險的創新服務。
故對金融保險業而言,如何在智慧醫療的趨勢下與相關產業進行整合,例如橫向異業結盟(與ICT、醫材、金融保險、醫療照護、電信業者),或是垂直產業整合(預防保健、診斷治療、長期照護、臨終服務等一站式整合規劃),將金融創新與智慧醫療相結合,將是後續競爭脫穎而出的重要關鍵。(本文作者為醫師/律師,擔任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健康照護產業團隊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