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
大數據分析翻轉就醫方向 預防醫療照護將成顯學
對於使用醫療資料,新加坡的法規明訂資料使用的條件,民眾可以自行決定哪些資料能夠與他人共享,哪些狀況下可以撤銷權限,讓業者在發展資訊技術時能有大致方向。
提到科技和醫療的結合,一般人多半會想到各大醫療院所都備有的健保資料庫、電子病歷(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但微軟亞洲醫療事業部副總經理楊啟平(Danny Yeo)指出,智慧醫療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並不只是蒐集資料,更在於如何提供民眾更為客製化的服務,以下是他接受本刊專訪的內容。
智慧醫療產業的發展可總結為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過去民眾求醫的經驗通常是十分被動的,身體出了狀況才會尋求醫療資源的協助,治療也常常是一次性的使用經驗。但在當前的時代,預防性的醫療照護(Preventive Care)、持續性的照護(Continuous Care)才是顯學。
醫院能即時提供更精準的照護
在智慧醫療產業蓬勃發展的未來,人們在出生後的一切醫療訊息都會被詳加記載。舉凡飲食、作息和生病歷程的資訊,都能在穿戴型裝置留下個人健康紀錄(Personal Health Record),協助人們追蹤健康史、過敏和藥物使用等資訊,供醫護人員診斷時參考。
此類資料不僅可以用於求醫,更能用在日常的健康管理。以微軟近年來結合人工智慧的服務為例,人們可登載每日行程和健康資料,系統即可針對使用者的所在位置、工作忙碌狀況,提供適當的飲食和運動建議。
日常照護之外,智慧醫療服務也可在人們遭遇急難時派上用場。即使是在國外突然遭逢變故、外國醫護人員無從辨認病患身分的狀況,仍可透過裝置查詢病患的健康狀況,即時提供合宜的醫療服務。
過去的產業發展僅止於留下紀錄、發展出資訊系統(Systems of Record),是較為被動的資料利用方式,但未來趨勢必然是走向發展出一套洞察系統(Systems of Insight),業者分析大量資訊、提供精確的預測,幫助使用者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
區塊鏈(Blockchain)可能會是技術發展的主流。此類技術強調權限分散,業者能夠有效確保資料儲存的安全性。駭客若要得到一份完整的病例,必須成功入侵所有伺服器才能取得。
業者發展出洞察系統的下一步,則會是建立互動參與系統(System of Engagements),讓人們可在不同狀況下都能確實掌握身體狀況,醫護人員可即時提供必要的照護,真正提高醫療品質。
舉例而言,透過大數據分析,可歸結出心臟病患者適用的各種藥物。當一名患者心臟病發、送進醫院時,若能即時服用救命藥物,則能大幅提高生存機率,也能降低醫療資源錯置的浪費。
若有交通事故發生,第一線的救護人員則可透過病患的醫療數據,即時和醫療院所連線,確認失血量、過去病史等,讓傷者送抵醫院時能夠獲得快速而妥善的照料,省去急診室和轉院的時間成本。
能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
花大錢不見得能得到更好的服務,全球1年藥物浪費的金額就有4,750億美元之多,重點在於如何更有效率的配置醫療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智慧醫療服務不僅可改善民眾就醫的經驗,也能有效降低政府經營健保的沉重負擔。
根據國發會預估,明(2018)年台灣的老年人口就會超過14%,台灣將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人口快速老化,意味著民眾對於慢性疾病治療、長期照護的需求將會逐年增加,對於資源有限的醫療體系而言是一大挑戰。
台灣現行的醫療資料庫和數位基礎建設,將會是在地業者投入智慧醫療產業的2大優勢。因應1995年正式開辦的全民健康保險,台灣累積了完備的醫療檔案庫,用以衡量醫療資源的分配。這些長年積累的資料,會是發展醫療洞察系統的一大助力。
另外,亞洲各國的數位基礎建設相對歐美普及。台灣產業界長年在數位化的耕耘,也會有助於智慧服務的拓廣。無論是發展資料庫或雲端技術,台灣都有充沛人才可以協助。
台灣的制度環境,政府在訂定資料保護的相關法規時,可訂定明確的使用範圍,才不至於為了避免民眾隱私外流,反而限縮產業創新的動能。
台灣目前立有《個人資料保護法》,目的在於規範國民資料的蒐集、處理和利用。讓政府、民間單位在合理使用個人資料之餘,能避免民眾的人格權受到侵害。但該法現行的條文,並未在智慧醫療的領域有所著墨。
建議政府,可以針對智慧醫療產業提供更為完整的指引(guidance),明確訂定哪些資料可供公開分享?哪些資料需要保密?或是個人如何設定資料分享的權限,讓業者能有一套可供依循的準則,以免誤踩紅線。
以新加坡為例,當地法規明訂資料使用的條件,民眾可以自行決定哪些資料能夠與他人共享,哪些狀況下可以撤銷權限,讓業者在發展資訊技術時能有大致方向。
金融業能量身打造醫療保險產品
至於金融業所能在智慧醫療產業扮演的角色,業者可由2大方向著手,一是提供個人化的醫療保險產品, 另一則是以金融科技(FinTech)的經驗來優化服務。
全民健康保險並無法涵括所有人的醫療需求,但透過縝密的資料分析,保險業者可量身打造不同特色的產品,讓客戶可依自身經濟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醫療保險。
另外,擴展過往發展行動支付(Mobile Payment)的成功經驗,將其應用到醫療產業的收費系統,進而提供使用者更為便捷的付費服務,也會是金融業者未來可以切入的利基。
我常常不解:用手機購物如此方便的年代,為何上醫院付費仍要排上這麼久的隊?金融業在這波科技化的浪潮之下走在前端,各國的行動支付服務早已行之有年,但醫療院所的收費模式數10年來並未與時俱進。
金融業者提供支付服務,首重消費者資料的保密性,這和醫療產業重視病人隱私的需求十分相似。如何以最為先進的資料加密技術,改善醫療產業既有的支付系統,會是金融、醫療2大產業異業合作的一個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