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

合作金庫銀行完整e化醫療服務平台

採訪、撰文:李于宏

將科技、金融與醫療成功結合,是未來金融業者的商機所在,公股銀行合作金庫,已在這波數位浪潮中搶得先機,成為與全台醫療體系關係最綿密的金融業者之一。

年4月,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與Visa國際發卡組織,合作推出了醫療行動支付平台「醫指付」,民眾下載「醫指付」App後,前往指定醫療院所看病,不需攜帶現金排隊繳費,只要透過App綁定的信用卡或金融卡,就能支付醫療費用,相當方便。

不過,早在2012年、蘋果iPhone 4剛推出不久的年代,合作金庫即與台大醫院搶先跨足智慧醫療領域,合作建置「個人醫療雲」醫療收付平台,合庫的客戶到台大看診,透過合庫開發的App,不僅可以線上掛號、查詢醫師看診進度,還可以用手機批價繳費。

預約掛號到批價,一支手機搞定

此外,「個人醫療雲」也存有用戶的看診資訊。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副總經理陳美足說:「我們不僅解決民眾排隊中批價繳費的問題,也幫民眾蒐集個人用藥資訊,以後民眾不用收集藥袋,就能知道自己之前吃了什麼藥。」

由於「贏在起跑點」,合庫的e化服務平台,至今已與全台200多家醫療院所合作,目前合庫App有提供e化醫療服務的大型醫院,除了一開始的台大,還有長庚、亞東、榮總等10家,在這幾家醫院看診,從預約掛號到批價,都只要一支手機就能搞定,合庫已成為與全台醫療體系關係最綿密的金融業者之一。

而根據合庫統計,醫療院所透過合庫金融卡遠距交易的筆數高達25萬筆,交易金額達新台幣75億元,其中透過App繳費約3萬筆,金額也達1.34億元,顯見在合庫積極推動下,民眾對於行動醫療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克服資安挑戰及手續費問題

不過,看似發展順利的背後,也藏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陳美足坦言,在與台大合作過後,原本以為可以比照辦理,找到第2家醫院合作,「但第1家與第2家的落差,隔了好幾年。」關鍵還是「人的因素」。

陳美足說,醫療雲端化雖然有其方便性,但涉及個資問題,且年齡層高、個性偏保守的人,對於個資外洩的疑慮越高。「出生於網路世代的『數位原住民』,比較在意的是資訊的透明度,但我們這種4、5年級生的『數民』,比較重視隱私。」

此外,醫院的資訊部門人員,對開放外部網路介接的接受度,也是推廣的阻礙。「我們之前去跟某家大型醫院談合作,光簡報就做了10次以上,不斷的溝通,目的就是讓他們放心。」

陳美足強調,金融業是個高度管制的特許行業,在資安的要求上一定是採最高標準,因此平台登錄機制是透過金融憑證,初期更限定合庫開戶的民眾才能使用手機App付款,安全機制非常完善,「台大也信任我們。」因此,後來其他醫院才慢慢放心,嘗試與合庫合作。

另一個推廣上的困難,就是醫療數位化帶來額外的成本,醫院與民眾都不太願意負擔。陳美足說,由於e化繳費平台是透過財金公司提供服務,若是跨行轉帳就要收取手續費,「有些民眾不想花這筆錢,寧願排隊批價繳費。」且對於新科技接受度較不高的人,仍習慣傳統的繳費方式。

若民眾想使用信用卡繳醫療費用,由於現行銀行公會規定,支付給發卡機構的手續費是1.55%,醫院覺得費用太高,也不願意接受,亦成為推廣行動醫療服務的阻礙。然而,在各方努力下,今年信用卡繳醫療費用終於有了突破。

陳美足說,今年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與銀行、發卡組織達成協議,信用卡繳醫療費用改採「定額收費」方式,最低單筆手續費2元起,最高收50元。「此種計費方式,醫院認為負擔得起,所以願意接受。」進而催生醫療行動支付平台「醫指付」,民眾在指定醫療院所看病,憑手機App綁定的信用卡或金融卡,就能支付醫療費用。

藉「醫指付」把智慧醫療的餅做大

然而,合庫雖也在首批加入「醫指付」平台的銀行業者中,但並不打算中止既有的e化服務平台,而是希望藉由「醫指付」把智慧醫療的餅做大。「醫指付主要是透過信用卡繳費,我們則是直接透過帳戶扣款,是不一樣的概念,兩者並不衝突。」

此外,合庫自行開發的App除了繳醫療費用外,還提供多種醫療服務,功能其實更完整。但加入「醫指付」,陳美足表示還有政策任務的因素在,「金管會2年前推動電子支付5年倍增計畫,希望電子支付占整體消費比重翻倍成長,因此任何能增加非現金交易的應用,合庫都願意參與。」

陳美足坦言,合庫建置e化醫療服務平台的成本相當高,但回收效益很低,「我們主要是希望透過這個服務體系,開展其他金融業務的可能性。」舉例來說,合庫透過與醫療院所合作,提供金流服務,未來醫療院所導入智慧機器,投資醫療設備,即會透過合庫融資,「這是很大的商機。」

在金融科技與智慧醫療的結合上,陳美足認為,雖然目前金融業提供服務仍以線上金流為主,但當使用者越來越多,即可透過大數據分析,從中找出有用的資訊,進而發展創新的金融商品。以保險來說,目前都是以現金支付的保險商品居多,未來透過醫療大數據掌握消費者輪廓,就可以設計出對個別保戶量身定做的醫療服務保險給付,讓保險商品更多元、更貼近消費者需求,這也是合庫發展智慧醫療的初衷。

不過,陳美足也認為,台灣想加速發展智慧醫療產業,需要政府、金融業者與醫療院所3方共同努力,例如,衛福部近年將e化程度納入評鑑指標,就能提升醫院與金融業介接的誘因。

e化醫療平台建置與交易所產生的成本,若能由醫院、發卡機構與銀行分擔,減少民眾轉帳手續費支出,進而降低使用行動醫療服務的門檻,就能吸引更多人接受。「Bottom up(由下而上)總是困難,Top down(由上而下)比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