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
台灣人壽 首推外溢保單吸引年輕族
一般的醫療險,30歲以下的保戶通常不會超過3成,但投保「台灣人壽步步盈重大疾病終身保險」的保戶之中,30歲以下的民眾就占了一半。
台灣發展智慧醫療的風潮正盛,在資訊和醫療產業之外,貼近民眾生活需求的各大保險業者,也開始思考如何在這波潮流中發展創新的保險商品,提供保戶更為適切的服務。金管會近年來大力推動的外溢保單,或許是業者一個掌握利基的絕佳機會。
外溢保單,意即能帶來正向外溢效果的保單。保戶若能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主動降低罹患疾病的機率,同時也減少保險公司給付的風險,業者即會提供現金回饋、保費折減或健康服務的優惠。從國家層面來看,此類商品提供大眾改變生活習慣的誘因,也能減少社會醫療資源的浪費。
連結穿戴裝置,計算差別保費
今年3月,台灣人壽推出搭配健康手錶計步的「台灣人壽步步盈重大疾病終身保險」,是台灣第1張著重健康管理的外溢保單。保戶利用業者提供的智慧手錶計算每日步數,繳費期間內每年傳輸步行次數超過180天,每天平均有9,000步以上,即能享有健康管理回饋保險金,最高可享有4%保費的優惠,回饋時間最長可達19年。
台灣人壽資深副總經理葉栢宏指出,南非保險同業推動此類健康管理產品的經驗,是台灣人壽投入外溢保單的契機。南非一間保險公司於數年前推出此類保單,標榜保戶參加健康中心活動的次數越多,保費能夠減免的優惠越多。
此類結合健康管理概念的保單,也標誌了保險產品內涵的轉變。過去的保險產品,往往只是在保戶意外或急難時用來貼補損失,並不特別提倡民眾增進健康。但外溢保單卻是具有互動性質的保單,保險公司並非被動提供保戶補償,而是提供誘因、鼓勵民眾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具有積極性的意義。
談及此類保險產品的制度設計,葉栢宏強調,保費減免的簡單概念僅是一個出發點,南非的案例當年並未連結智慧型裝置。為了打造和同業具有差異化的保險產品,「台灣人壽步步盈重大疾病終身保險」的方案中涵蓋了穿戴式裝置,省去保戶要另外註冊和適應步數登錄系統的麻煩,也能吸引對3C用品接受度特別高的年輕族群投保。
另外,設計這類外溢保單時,如何細密分析步數和健康風險的相關性,從中制定合理的保費和優惠機制,也是一大學問。為了更貼近保戶的健康需求,「台灣人壽步步盈重大疾病終身保險」針對和運動步數密切相關的疾病項目加重給付。急性心肌梗塞(重度)、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以及腦中風後殘障(重度)都有加倍給付。
至於穿戴式裝置的隱私問題,葉栢宏表示,保險業者發展此類商品,必須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中對於金融業者的規範。至今還未有保戶表達對於隱私的疑慮,因為目前所能蒐集到的資料僅止於走路步數,且任何數據的蒐集都必須經由保戶同意。保險公司之後若要得到心律、睡眠等個人資料,自然也必須先由保戶同意或授權。
結合健康管理保單,客戶接受度高
葉栢宏笑說,此產品自3月開辦至今,只有數月的時間,還未能判斷未來的投保戶數會如何變化,卻已可看出此類保險能夠吸引到何種客群。一般的醫療險,30歲以下的保戶通常不會超過3成,但投保「台灣人壽步步盈重大疾病終身保險」的保戶之中,30歲以下的民眾就占了一半。
就保費金額來看,此產品目前的平均保費為5萬元,平均保額為110萬元,和其他醫療險產品相比偏高。可見保戶對這類結合健康管理的保險產品的接受度較高,更願意投資在能夠提升自我健康的產品上。
談及外溢保單的展望,葉栢宏表示:「這類結合健康管理的保單是肯定會繼續做的。」智慧醫療領域的前景無庸置疑。醫療保險目前雖然只占公司不到5%的保費金額,但未來成長動能可期。
他強調,保險產品之所以出現,正是為了減少民眾從事醫療行為時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人口急速老化的時代,保險業者必須思考如何因應民眾不斷增加的醫療險需求,為其提供妥善的服務。
3大策略發展未來醫療險產品
至於如何優化服務,葉栢宏指出,台灣人壽會以3大策略來發展未來的醫療險產品。首先,隨著科技進步,如何藉由穿戴式裝置累積保戶大量且適用的數據,會是立即可以著手加強的面向。
另外2個大方向,則是需要考慮異業合作和現行的隱私保護法規,發展時間預計會較長。一是延伸服務,在保戶同意的前提之下,保險公司透過蒐集而來的大量數據建立資料庫,將其應用在後續的服務。舉例來說,保險公司可和醫療院所合作,為保戶提供送藥、送餐的服務,並能為其安排最適合的就醫計畫,讓醫療資源能做最有效率的配置。
另外,台灣人壽也正考慮和其他產業合作投入「精準醫療」,利用基因檢測技術,提供病患精確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案,找出適合的藥物和標靶藥物,甚至能夠提早預防疾病。
然而,發展新型態的醫療險產品並非全無阻礙,國內仍有一些待突破的法規限制。葉栢宏分析,商品和服務的適法性、私人醫療險特殊項目是否可納為健保給付,都是業者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舉例而言,根據現行《醫師法》第11條規定,醫師若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也不能開立藥物或交付診斷書。此項針對醫師看診的規定,無疑限縮了遠端照護或遠距醫療領域的發展動能。
另外,台灣現行私人的醫療保險,基本上是根據全民健保的架構來發展細目。但民眾對於醫療服務的需求內容日漸複雜,保險公司為符合保戶需求發展的保險,若未能符合健保給付的範圍,日後難免會起糾紛。
葉栢宏補充,業者發展這類結合健康管理的醫療險,尋求異業結盟時可能也會有些風險。儘管可以從健康產業中找尋合作夥伴,但1張保單所保障的時間動輒數年,合作廠商卻未必能一直維持營運,惡性倒閉時有所聞。「保險業者給客戶的承諾是數十年的!」如何發展延伸的醫療險服務卻兼顧品質,是保險業者必須考量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