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

「台灣健康雲」4朵雲 營造全方位智慧醫療網

採訪、撰文:張舒婷

全民健保上路迄今,累積20年的健保申報資料,堪稱是全國最大的個人資料庫,近年衛福部推動「台灣健康雲」計畫,透過雲端技術平台、大數據運算,輔助臨床專業判斷,並將資料回饋給民眾,讓醫療過程更趨於智慧化。

資訊科技應用於衛生醫療服務,建構優質智慧化的醫療環境,是衛福部的一貫方向。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指出,在國內醫療體系的既有優勢下,透過智慧型健康管理系統,整合民眾健康檢查紀錄,開放線上查詢與管理,結合雲端科技、智慧行動裝置,可以讓醫、病雙方互動更順利。

醫療e化政策涵蓋4項計畫

衛福部力推的醫療e化政策,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台灣健康雲」。按照不同目的與權責,健康雲的整體計畫可區分為「醫療雲」、「照護雲」、「保健雲」以及「防疫雲」4項子計畫。

計畫1:醫療雲

醫療雲除了力推電子病歷外,還包括先進的「健康存摺」,民眾以自然人憑證登入,即可查詢近1年就醫紀錄、醫療檢驗結果、健保投保及保費繳費等資訊;另一項更具突破性的則是「雲端藥歷」,透過健保的VPN(資訊服務系統),了解病人近期用藥資訊,避免醫師重複處方或病人重複用藥。

其中,由健保署建置完成、以病人為中心的「健保雲端藥歷系統」,格外值得一提。透過健保的VPN系統,可即時查詢病人過去3個月的用藥紀錄,除了減少重複用藥,導致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外,去年更提升整體系統功能,目前主要功能除了囊括西醫、中醫、牙醫的用藥與手術紀錄外,還可以查詢特殊藥品(例如管制藥品)的用藥紀錄、過敏藥物史、復健等資訊。

數字會說話,根據統計,今年第1季健保雲端藥歷系統的病人數查詢比率,已大幅成長至81.4%,每日查詢筆數也突破90萬人次;今年前5月,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總查詢醫療院所超過2萬2,000間,被查詢病人數超過1,800萬人,占台灣總人口數近8成,使用普及率之高,可見一斑。

另外,去年使用雲端藥歷查詢的病患,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抗憂鬱症、安眠鎮靜等慢性病藥物的跨院用藥日數重疊率(編按:病人在原藥物用完前,即自行回診,或到不同院所看診拿藥的比率。長期用藥的慢性病患者的重疊率相對高)也降低了,甚至有藥物降低了將近1.8%,顯見重複用藥的亂象的確有減少。

計畫2:照護雲

另一項因為銀髮浪潮來襲而極度被看重的「照護雲」,主打實用性高的「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系統」,透過現代化的資訊通信科技,導入「遠端生理量測技術」,再搭配整合式終端設備軟體,整合醫療院所或照護機構的資料、服務,建置優質且完整性的健康照護體系。比方說,照護雲去年1月1日建置「長照服務資源地理地圖」(LTC-GIS),民眾可從地圖介面查詢就近的長照機構、可運用資源等。

截至去年底,照護雲在國內12個縣市陸續設置966個社區據點,提供超過1,900位獨居老人居家生理量測服務,使用戶數超過62,000人,量測人次更是超過80萬人次。

計畫3:保健雲

至於「保健雲」,以「健康妙管家」平台為主。這個平台的精神是「預防勝於治療」,主要受理民眾申請查詢其個人預防保健、養生紀錄,在保護個人資料的前提下,提供個人化、互動式的衛教資訊,包括運動、飲食、生活作息等生活紀錄,以及個人健康風險評估和建議、健康情況提醒等。近期又新增多項App,功能各異,包括監測空氣品質的App,以及結合GPS、運動健康管理功能的「動教練」。

「健康妙管家」入口網站目前瀏覽數逼近143萬人次,註冊會員數超過2萬名,App下載次數共計已達1萬人次,評等4.8分。

另外,坊間常有錯誤健康訊息或流言,一經散播,常導致人心惶惶,甚至成為熱門新聞事件或議題。有鑑於此,該平台官網也設立「真相與闢謠」專區,並成立臉書、line帳號,專門澄清這些錯誤資訊,確保民眾不被誤導。

計畫4:防疫雲

至於防疫,雖然經常是無名之功,做得完善,民眾無感,但只要疫情擴大,勢必造成社會動盪。健康雲下的「防疫雲」,運用「醫院電子病歷進行傳染病通報」及「實驗室檢驗資料自動通報」2項機制,截至去年,已累計推廣全國共98家主要醫院參與。

防疫雲上線後,約5成以上傳染病個案資料,可透過醫院的電子病歷,自動通報至疾病管制署,縮短醫院人員的通報時間至少2成,同時減輕醫護人員、疾病管制署的負擔。

陳時中舉例,每年國內幾乎都會有人蒙受腸病毒之苦,利用腸病毒71型病毒資料,防疫雲便提供衛生單位趁早介入,今年迄今已提供17個案例進行研究與防治,後續也未有群聚及重症發生。

「台灣健康雲」將延伸跨域應用

儘管「台灣健康雲」已發揮一定成效,產業界也表達過,期待能開放共通介接介面,以發展加值應用,不過,以實務而言,還是有不少挑戰。

首先,最大的問題是法規的限制,而且各子雲依循的法規也不盡相同,想開放共通介面,挑戰重重,特別是醫療健康資料具有高度機密性與敏感性,又涉及個資法的規範,如何兼顧「隱私保護」與「資訊安全」,是個重要的議題。

再者,台灣健康雲涵蓋醫療、照護、保健與防疫等龐大資料,需要相當程度的網路頻寬基礎建設來支撐,因為這些資料透過網路在各政府、一般醫療機構與民眾間傳輸,偏鄉地區的機構與民眾即使有很高的使用需求,卻可能因資訊或網路的基礎建設不足而無法加入,亦即常被討論的「數位落差」,也是一個相對棘手的問題。

不過,衛福部仍會持續以「台灣健康雲」計畫的基礎,延伸跨域應用之機制,逐步充實個人健康紀錄(PHR)內涵,打造全方位的「智慧醫療網」。

結合多媒體影音宣傳衛教資訊

當然,衛福部也將持續提供各種e化資訊,像是近期國民健康署擬針對保健雲的「健康妙管家」平台進行改版,除了強化個人化機制外,還會另行建置衛教影音審查平台,依平面文宣、影音多媒體及不同使用族群等分類方式,彙整、爬梳各素材,「多媒體影音的衛教訊息,提升了行動學習即時性,讓我們的衛教素材更『多源』也『多元』。」陳時中說。

另外,配合健保醫療資料申報系統持續更新,利用健保資料庫收錄就醫資料,進而完整研擬出不同疾病別的「醫療品質指標」,供醫、病雙方參考,也是未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