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
金融挺文創 影視音投融資人才來給力
文化部為協助影視音業者取得創作所需的資金,委託台灣金融研訓院辦理首屆「國家影視音金融菁英班」,開啟影視音產業與金融界的深度對話,亦促成雙方組成穩定的交流平台與網絡。
文化部委託台灣金融研訓院於今年6至7月開辦首屆「國家影視音金融菁英班」(簡稱菁英班),結合了影視音與金融兩大領域中的產官學研不同單位,上中下游從業人員齊聚一堂,共同研習交流,實為一大創舉,後續成效值得期待。
行政院院長林全在開訓典禮致詞時,揭示以下目標:培養影視音投融資種子人員,讓金融界了解影視音產業整體狀況及發展趨勢,開啟影視音與金融對話,找尋雙方共通焦點,共享影視音內容文化經濟價值。
另外,他也強調,應該針對文化的無形價值,建立制度和系統,並設立鑑價機制;金融界在認定無形資產價值上,在給予文化人融資和放款時,應積極投入並創造機制。
金融業應創造新機制,作為投資及授信影視依據
然而,影視音界與金融界(以銀行界為主)近年來最大的爭議是,即使信保基金已提供直接擔保8成以上,為何一般商業銀行仍要求剩餘的2成需有抵押品才能借款。在第一屆菁英班的講師們皆強調,國外影視產製資金來源大約分為3種,即權益投資(equity)、版權預售金額(distribution pre-sale)與補貼支持(gap-finacing)。由於影視產業高風險、高報酬的特性,以好萊塢獨立製片為例,權益投資從20%到100%不等,實為主要資金來源。
但銀行貸款等皆屬短期融通資金,通常做為影視財務製作支援性資金來源。因此影視音業者應嘗試了解每種資金來源的提供管道為何?以及他們所在乎的回報與風險考量在哪裡?方可達成有效的雙向溝通。
雖然影視內容的好壞,金融業者可能無專業知識,難以判別,卻可從影視內容是否能取得下游業者的意向書或預購合約書等客觀證據來評斷。另外,好的影視內容也禁得起市場考驗,例如《通靈少女》在製作過程中,也先被送往國際電視台來了解不同市場的反應,這提供了讓金融界更能判別影視內容的優劣,可做為決定是否投資或授信之依據。而影視音業者也能從菁英班課程了解,光有創作能力無法說服金融業者,市場票房的保證才是關鍵。
文化部與金管會近來為協助影視音業者,規劃不同金融與保險工具,如無形資產鑑價、影視內容評等與完工保證等金融或保險工具。每項工具所解決的問題有所不同,怎麼規避風險與取得工具的成本也有差異,後續應用與反應仍有待觀察。例如電視節目若獲得下游通路商先行預購時,當完工後即可回收成本,且其製作成本不如電影業者高,因此完工保證可能對電視業者尚用不上。相對於此,電影製作公司製作成本較高,且所有的獲利幾乎皆須於完工後才能回收,因此完工保證似乎對風險程度較高的電影產業較為合適。由此可見,影視音產業所需的金融與保險工具仍有必要進一步釐清。
影視音外敵環伺,變大變強是必行之路
影視音娛樂產業的4項成功因素分別是:創意(creativity)、製作(production)、發行(distribution)與資金(financing),觀察美國好萊塢6大電影巨頭公司,無不對以上4項成功因素不斷吸納擴充,並將工作重點放在電影題材開發、電影預算的融資、電影發行的營銷上。這些巨頭公司靠著長期併購的方式來吸納或累積資金與人力,成為英國文創策略大師喬瑟夫‧藍佩(Joseph Lampel)所稱巨獸型的複合體組織。好處就是能夠以多產來降低整體電影業的投資風險,且提高投資報酬。
另一方面,透過影視音產業跨界連結或業內垂直與水平整合,使影視音產業能發揮交互行銷與一元多用的效果,並讓併購效益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能橫掃世界,所向無敵。
其他文化輸出的國家或地區如日本、韓國,連印度、泰國等,甚至隔岸的大陸內地影視娛樂集團,也效法此方式並不斷擴張,並且兵臨城下,與台灣影視音產業直接競爭。
雖然台灣的華人文化傳統保存完整、創造積極自由,但影視音業者普遍規模小,如果要與國際市場競爭,光靠公司內部成長來擴大或強化營運規模已緩不濟急,唯有善用產業鏈結與資源快速增長,始能應付強敵環伺的競爭市場。
透過菁英班的辦理,讓金融與文化原本各自獨立的兩條平行線開始有了交集,金融挺文創的火已被文化部點燃,參訓的學員也已組成交流網絡互通有無。台灣金融研訓院、實踐大學創意產業博士班也盼能讓這把火越燒越旺,持續提供交流與互動的溝通平台,維持產業動能,共同開創台灣影視音界的另一長紅。(實踐大學創意產業博士班教授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