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

「做實事」的閣揆 值得人民期待

撰文:傅清源

賴清德以醫生從政,又以台南市出色的政績表現,普受肯定,榮任行政院長後,外界紛紛寄予厚望,期待他率領行政團隊,以劍及履及行動,落實5+2產業創新計畫、能源轉型、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等政策,展現一番新氣象。

英文總統9月初正式宣布第二任閣揆,由台南市長賴清德接任,賴清德院長憑其做實事、有擔當的好評,被賦予落實政策之重任,外界更期盼他在兼顧重視民意及體現政府執行力之前提下,積極深化台灣的改革與轉型。

醫師從政源遠流長

賴清德的實幹型人格特質,與他醫師出身有相當大的關係。而回顧台灣歷史,在台灣的社會中,除了懸壺濟世外,許多醫師更是當時社會最重要的意見領袖。由《民報》創辦人陳永興教授所著的《台灣醫界人物誌》一書中,便可看出早自百年前的日治時代,醫師們前仆後繼,扮演社會與政治改革推動者的角色,推動台灣的進步,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杜聰明、蔣渭水等前輩。

二戰後,雖然由於228事件的發生,造成許多醫界人士選擇不問政事。然而,卻還是有許多醫界人士於議會、國會為民喉舌,積極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如同陳永興教授所言,醫生從政,如同救人一般,是秉持對於社會的關懷,由利他而非利己的本心出發,與傳統政治人物的思考有很大不同。

此外,由於醫生講求專業,忠於事實,也因此普遍造就務實有原則的性格,落實在行事風格上,就是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不投機取巧。

務實抗壓政績斐然

賴清德歷任國大代表、4屆立委,2010年當選第一屆台南升格直轄市後的市長,當時市府負債900餘億元,他取消議員的工程配合款,撙節市府年度預算,8年來減少近200億元的負債。但市政建設卻並沒有因此停滯,反而逐漸發展出文創與古都結合的模式,讓台南朝「文化首都」的方向成功轉型,同時振興了地方經濟。

2014年,台南市議會由李全教當選議長。隨後民進黨控告李全教賄選,賴清德更以不進議會超過200天,表達最嚴正的抗議,充分顯示其堅持原則的性格。而2016年年初台南大地震,賴清德第一時間趕赴救災中心坐鎮,隨後轉往維冠金龍大樓倒塌現場,在那樣艱困的情況下,他展現了極高的抗壓性。而他長年的醫生養成訓練,也讓他把社會當做病人醫治,去思考問題背後的經濟、文化或制度的更深層原因;「先問診、再決策」的習慣,使得他鮮少像其他政治人物一樣,反射性的回應輿論,減少錯誤,且施政的思考更為周延。

此次接任院長,離開耕耘有成的安全版圖,雖然有不少人認為,賴清德或許應該選擇保持政治聲望,未來直接面對總統大選的挑戰,而不是從事「閣揆」這個容易折損的位置;然而,政治環境的變化,社會的期待,他此時挺身而出,或許正是擇善固執的內心價值展現。

落實政策面對挑戰

蔡總統在賴清德上任後,交付7項重大任務,分別是:加速執行5+2產業計畫、有效執行前瞻基礎建設、強化勞工及人力政策、落實非核家園確保供電、完成稅改及各項改革工程、加速執行長照及托育計畫、強化預算效能減少財政浪費。雖說這7項任務的方向多已規劃完成,然而,如何落實執行,其難度恐猶逾於規劃。本期特別企劃也以綠能、稅改與一例一休等議題專文探討。

首先,政府宣示發展再生能源的政策方向雖然獲得許多掌聲,815大停電後,能源的穩定供給引起不少疑慮。加速綠能發展雖是解方,但綠能發展需要土地,與農業發展的競合問題於焉浮現。如何推動農業結合綠能,發展永續農業之餘又能兼顧能源需求,都有賴主政者釐清規則,在不危害糧食供給與農業發展下,支持農業部門參與綠能發電,達到「農電共榮」的雙贏局面。

其次,此次財稅單位推動兩稅合一改革,其目的在於實現租稅公平與效率,並簡化稅政與降低稅務成本,同時也能使我國股利所得課稅及兩稅合一制度符合國際租稅發展趨勢。然而,面對部分質疑的聲音,如何妥善回應說明,制度細節設計避免疏漏,期能達到預期政策效果,也值得深思。

此外,先前實施之「一例一休」制度,各界反彈聲浪不斷,主要批評在於勞動制度因此僵固,影響企業競爭力,且對勞工福祉之促進明顯不如預期。賴清德上任後已表態將推動修法,其中方案如何妥善設計,讓勞資雙方雙贏,著實考驗主事者的智慧。

期待被外界寄予厚望的賴內閣,率領行政團隊,以劍及履及行動,做實事的深耕精神,深化台灣的改革與轉型,讓台灣大步向前。(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