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

運動賽事 價值永遠比產值重要

採訪、撰文:張舒婷

贊助世大運,悠遊卡董事長林向愷:

運動賽事 價值永遠比產值重要

採訪、撰文:張舒婷

身為世大運重要贊助商,悠遊卡公司在這次世大運中發揮許多影響力,與宏碁及聯發科推出智慧型手表送給選手,讓外國選手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也邀請偏鄉原住民孩童參與傳遞聖火,給了這些孩子難得的人生體驗。

次世大運完美落幕,在藍綠對抗、統獨等敏感議題始終無解的氛圍中,台灣人這次展現了強大的榮耀感與團結心,令不少人動容,對於政府和民間應該如何攜手推廣運動風氣、改革當前體育界的許多弊端,也展開熱烈討論。

各界意見或許有所差異,但一致認同的是:這次世大運不僅是運動界一大盛事,也大幅提振了國人士氣,更重要的是,背後還有無限商機,這些商機又足以帶動新的力量,開拓更大的運動及相關消費市場。

對於這些議題,悠遊卡公司董事長林向愷也有不少感觸,「從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台灣人第一次學會了什麼是相互不妥協,如今卻發現,可以透過運動,慢慢來和解,達到團結,這種意義已經超越了選手得到的獎牌數量了。」

此外,林向愷還分享了另一個觀點:「不只是運動,其實文化、美學都一樣,背後的意義和影響無法只用金錢作為衡量單位,因為『價值』永遠比『產值』重要。」

作為這一次世大運的重量級贊助商,悠遊卡公司確實功不可沒,除了允諾持續贊助羽球金牌選手戴資穎的營養費外,為了支援這次賽事,不但掏錢,幕後也出了許多力,包括協助重新製作遺失的選手證、邀請偏鄉原住民孩童一起傳遞聖火等,深獲好評。

贊助選手智慧手表結合悠遊卡儲值

悠遊卡公司這次在世大運中,還立下一項創舉:與宏碁及聯發科等科技廠商合力推出1萬3千支限定版的智慧型手表送給選手,不但可以即時偵測心律、追蹤個人健康資訊,還內建悠遊卡的通行、儲值、消費等功能。

另外,悠遊卡公司也嗅到這次世大運背後的商機,推出極具紀念價值、限量發行的羽球球后戴資穎金牌紀念悠遊卡,限量1萬張開賣後半小時便「秒殺」完售,讓自家產品的優勢與隨著世大運而來的市場需求,完美結合。

不過,討論智慧型手表、限量版悠遊卡的當紅程度,都還是「產值」的層面,林向愷認為,談到這次世大運最珍貴的「價值」之一是,除了台灣人展現了對自己國家的高度熱愛與認同之外,從世界各地遠道而來的選手們,很多都是第一次來到台灣,他們強烈的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而且悄悄點燃了更多社會光明面的火苗。

舉例來說,這次送給世大運體育選手們的智慧型手表,不僅有一般悠遊卡的功能,而且直接先儲值40歐元,讓國外選手可以任意「趴趴走」,在城市漫遊、購物,體驗更豐富的台灣風土民情,正是台灣對海外朋友具體表達友善的行動之一。

資助偏鄉孩童玩體育和玩音樂

另外,除了將戴資穎奪金的限量紀念悠遊卡的發卡所得,部分轉為贊助戴資穎的訓練計畫經費,悠遊卡公司為了支持戴資穎提攜後進、深耕基層的心願,還與勝利羽球合作捐出價值160萬元的羽球裝備給全台11所偏鄉中小學。這些舉措的後續影響,現階段未必顯現,但都是播下善的種子。

除了運動賽事本身外,不少世大運的周邊活動,也讓林向愷覺得相當值得一提,其意義之深遠,不亞於體育活動的長遠影響。

為了替台北世大運暖身、造勢,台北市政府舉辦搖滾世大運,除了邀請不少眾人耳熟能詳的知名樂團來表演,並開放民眾踴躍報名參加,其中有14所學校的社團學生熱情參與外,另一段感人的插曲是,讓年僅10歲、先天性腦麻的小作曲家林易特別來到現場,與董事長、四分衛樂團演奏三方共同創作的世大運歌曲〈I Am Here〉,這種另類、無私的運動家精神,也因此得以展現於體育場之外。其可貴的程度,絲毫不下於選手在賽事中奪得獎牌。

不僅如此,悠遊卡公司還贊助500套樂器給參與搖滾世大運的團隊使用,活動結束後將現場共演所贊助的部分樂器,提供給有流行音樂教學設備需求的偏鄉或弱勢團體,並捐給教育部的「樂器銀行」(編按:專門募集民眾捐贈閒置樂器,將其活化、再利用,主要提供給長期缺乏資源、對學習音樂有熱忱的偏鄉學童使用)供其運用。

不僅如此,悠遊卡公司還贊助偏鄉家扶中心的孩童組成演奏音樂的「森巴鼓隊」,參加世大運聖火傳遞活動,對於這些孩子們而言,參與世大運如此大型的演出,是生平第一遭,與以往表演的規模相去甚遠,為了追求完美,孩子們除了常規的練習時間外,還會主動要求增加練習時段,演出前特地展開為期六天的集訓。重視世大運表演之程度,可見一斑。

此外,悠遊卡公司也藉此機會安排這些偏鄉兒童在台北展開五天四夜的「森巴鼓隊世大運體驗學習之旅」,讓孩子們在參與世大運以外的時間,還有更多參觀、學習的空間。

「這樣的付出對我們而言不費力,但對於這些小朋友來說,可能是人生很關鍵的轉捩點。」林向愷說,這些小朋友不僅「參與世大運傳遞聖火」,背後付出的心血更是彌足珍貴的回憶,很多人是第一次來到台北市區,而且一待就是五天,對於他們每個人而言,是否會產生什麼潛在的影響或啟發,現階段很難感受出來,但至少啟動了一個良善的循環,這些可能已經遠遠超過體育賽事本身的正向意義了。

重振國內體壇:從日常生活著手

回到提振台灣體壇與運動環境的話題,從這次賽事的結果來看,台灣運動選手們的潛力是無窮的,只是長期以來不受重視,連帶影響到國人對運動比賽的熱情,是相當可惜的。

林向愷指出,打造優質的體育環境、培訓國家隊都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台灣不少民間運動組織的能量與創意都相當強勁,但能擔任領頭羊、帶動民間業者全力投入的,唯有政府而已。

若真的有心讓台灣的運動界擺脫沉痾、重新展現活力,林向愷提醒主事者,首先要釐清自己發展體育活動的定位是什麼?以現有的經費與資源,絕對不可能讓每一項運動都蓬勃發展,那麼,應該從某些已經在國內頗受歡迎的主流運動開始推廣嗎?還是要思考哪些非主流的運動,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卻還不夠被重視?男子運動適合發展哪些項目?女子運動又有哪些?這些基本的問題,都要先慎重思考、討論過。

另外,他也認為,主事者應該立定的目標,不是培養出多少明星選手,而是如何從日常生活著手,讓國人重視體育,認定運動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有錢有閒的人才能從事的活動」。

林向愷強調,這種觀念,其實與推廣文化創意、美學的教育都是一樣的。法國人重視生活美學,中小學生去博物館參觀藝術品、討論心得,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對他們而言,這些博物館早就融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藝術」自然不會是有錢有閒的人才能接觸的領域。

以高爾夫球為例,一談到高球,多數人的印象或許都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小白球」,某些先進國家為了推廣高爾夫球,興建不少社區型的高爾夫球場,雖然規模較陽春,但至少就讓高球運動走進庶民生活,不過,這需要政府配合,比方說是否願意提供社區用地、編列興建球場的預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