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

借鏡國外運動經紀人 經營選手明星價值

採訪、撰文:鄭曉雯

專訪體育署署長林德福

借鏡國外運動經紀人 經營選手明星價值

採訪、撰文:鄭曉雯


台北世大運風光落幕,為了照顧曾經為國爭光的運動員,體育署已有5項方案,並期待透過「運動經紀人」,幫助表現搶眼的體育選手明星化,提升社會對於體育產業的支持。

2017年世大運不但是台灣運動史上舉辦過最大規模的運動賽會,也是觀眾進場人數最多的比賽。台灣共選派出371名選手參加22種運動競賽,是我國自1987年開始參加世大運以來人數最多的一次,也是所有參賽國人數最多的。

而這些選手表現也不負眾望,獲得「26金34銀30銅」,共計90面獎牌,在134個參賽國中排名第3名,創下自1987年起參加世大運以來的最佳成績。

台北世大運風光落幕後,在總統府和行政院的相關會議上,明顯感受到「體育的社會評價變高了」,同時,運動員、體育從業人員的社會評價都提高了,擺脫過去「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

尤其在8月31日台灣英雄大遊行活動的熱絡程度,能夠感受到民眾對於選手們優異表現的期許與讚揚,也讓選手親身感受到訓練期間的淚水和汗水被國人看見與認同。

世大運逆轉勝歸功3大因素

教育部體育署署長林德福是台灣體育界的大家長,他在接受《台灣銀行家》雜誌專訪時,回想台北世大運從爭取申辦到開幕前,飽受各界質疑,中間還經過市長選舉與政黨輪替,讓籌備過程中增添變數與波折,最後能夠逆轉勝大獲成功的關鍵,他認為有3個因素。

首先,是中央與地方充分合作。林德福表示,台灣在2011年底取得世大運主辦權後,台北市政府與體育署便著手研議「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籌辦計畫」,爭取長達6年的專案預算,並於2012年成立跨部會級「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協調會」,希望能夠在經費無虞情形下,傾全國之力辦好世大運。

同時,台北市政府成立「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組織委員會」聘用專業人力及台北市政府兼職人力達600人,一路走來,不畏外界批評及質疑,齊心合作,依計畫、按部就班於賽前就準備好賽事所需各項軟硬體設備,讓賽會得以順利進行。

其次,是主辦城市2位市長的充分支持。林德福說,台北市政府於2011年底取得2017世大運主辦權之後,當時的市長郝龍斌便將籌辦世大運列為重大市政建設之一,充分支持世大運預算及人力編列。現任市長柯文哲接任後,起用市府高層官員擔任2017台北世大運執行長,統整市府各局處資源及人力,齊心投入世大運的籌辦。

最後是台灣選手在台北世大運賽事期間,優異的表現鼓舞了人心。林德福指出,為了讓台灣選手能夠充分發揮難得的主場優勢,體育署在2013年訂定「2017世大運保7搶5培訓計畫」,逐年培訓選手,並結合長期培訓計畫、整合社會資源,積極提升競技運動實力。

此外,行政、運科方面亦全力支援,提供完整後勤支援。當滑輪溜冰選手在比賽第一天就連連奪金,有效帶動後續各項競賽選手士氣,緊接著舉重好手郭婞淳不但破大會紀錄,還舉破世界紀錄,讓民眾親眼目睹台灣選手的努力與高水準表現,以實際行動買票進場為選手加油,大幅提升世大運的觀賽熱潮。

「世大運除了凝聚了國人對於體育賽事的認同,給了體育選手肯定與鼓勵外,從來參賽的各國選手發表對於這次世大運的感想來看,呼應了『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這應該是台灣最值得珍惜的價值。」林德福說,體育署希望能夠藉由鼓勵支持選手們參與各種國際賽事,讓台灣能夠被世界看見。

「體育推手獎」表彰支持體育企業

除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支持外,其實精彩的體育賽事、成功的體育團隊與奪牌的運動選手背後,需要更多力量的參與。台灣企業則長期扮演默默支持與資助的英雄,讓體育賽事主辦單位及團隊、選手們能無後顧之憂。

為此,體育署舉辦「體育推手獎」,表彰這些企業。年度贊助金額超過1,500萬元的企業有22家,包含金融、電信、航空、外商、國營事業等產業,其中金融產業就占了半數,幾乎都是超過5年的長期贊助。

此外,金融業更是台灣體育圈最重要的贊助推手,參與贊助的業者達13家,贊助的運動項目也超過10種,其中合庫、土銀、國泰人壽還投入年輕選手的長期培訓,對於台灣體育發展付出甚多。

為了希望能夠有更多企業來共襄盛舉,帶動運動產業發展,體育署訂定的《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第26條目中明定:「企業所捐贈體育運動款項,可全數列為成本或損失費用,以減免營所稅。」由於目前營所稅的稅率是20%,企業贊助體育的金額,在營所稅申報時列為費用支出,不受金額限制,對企業而言是很好的節稅方式。

企業贊助的無形效益則包括提升品牌價值,增加營收。受贊助的選手或團隊一旦在大型比賽或國際賽事奪取勝績,不但能回饋企業,也有助於企業品牌在國際舞台上成為亮點;而受贊助的選手或運動團隊可以擔任企業形象代言人,成為企業產品最好的宣傳大使。因此企業贊助體育,具有節稅和提升品牌價值的雙贏效益。

體育署5方案,延續運動員影響力

受過長期培訓四處競賽的運動好手們,往往把最精華的青春歲月奉獻在爭取國家榮譽上,但不論是光榮退役或超過比賽年齡限制後,都會面臨轉業的問題。他們在競技場上累積的正面影響力應該要好好延續。

為了照顧這些曾經為國爭光的運動員,林德福表示,體育署已有5項方案,讓他們的專業能力與運動家精神能夠在不同領域得以好好發揮,包括:輔導媒合擔任專任運動教練、推動機關企業聘任運動指導員、扶植培育運動產業人才,提供信用保證、利息補貼及創業協助,以及優先列入運動彩券經銷商資格。

林德福還說,也可以透過「運動經紀人」這樣的專業分工角色,幫助表現搶眼的體育選手明星化,提升社會對於體育產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