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

用不服輸的精神 發揚台灣價值

陳永興

用不服輸的精神 發揚台灣價值

陳永興

現職:《民報》創辦人

學歷: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公共衛生碩士、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經歷:臺北醫學院精神科主任、台灣文藝雜誌社社長、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召集人、台灣醫界聯盟秘書長、國大代表、立法委員、衛生局長、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


北世大運風光落幕,不僅帶給國人極大的鼓舞,無獨有偶,在世大運落幕之後,總統任命新閣揆,巧的是,不論是國家最高行政指揮官,或是台灣首善之都台北市,兩位首長賴清德、柯文哲都是醫師出身。

近百年多以來,醫師在台灣的社會中,除了懸壺濟世之外,更扮演著領銜社會與政治改革的重要角色,特別是在228事件之前,長達50多年的歲月,醫師更是台灣社會最為重視的意見領袖;之後走過白色恐怖時期,醫生在台灣的政界再度嶄露頭角,如今,讓人彷彿看到百年前那個醫界領導改革的時代,再度重回,這是歷史的輪迴,還是冥冥中的安排,不得而知,但是已經帶來一股新氣象,且讓國人更加期待改變。

而畢生關心台灣社會、參與民主運動,曾任國大代表、立法委員,並出任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終身不改其理想的《民報》創辦人陳永興,他所著作的《台灣醫界人物誌》,可說鉅細靡遺、活靈活現的呈現了台灣醫界參與台灣社會、政治改革最為重要的一段歷程,此次《台灣銀行家》雜誌特別專訪他,深入詳談在歷史的長河中,醫界人士如何將最為重要的「台灣價值」發揚光大、如何帶領台灣的社會走向進步,以下為陳永興口述,記者整理之精彩專訪內容。

這次世大運圓滿落幕,台灣選手贏得了20多面的金牌,這對台灣社會、民眾而言,是非常大的鼓舞,從選手的表現,也充分展現出台灣人「不服輸」的精神,特別是過去多年來,台灣一直在國際社會受到打壓,但在這次的重要世界賽事中,我們卻展現出空前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更多自信心,這是此次我對世大運,感受最深之處。

即使是歷經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很多優秀的人才仍然不斷在不同領域嶄露頭角,像是知名的作曲家江文也,雖然在日本的國內音樂比賽中,因為台灣是被殖民地的身分而被打壓,明明是第一名卻只能被評為第二名,但最後仍然殺出重圍,在二次大戰期間德國柏林舉辦的世界作曲比賽裡被評為第一名。而在台灣的醫學界,身為台灣在日本的第一位醫學博士,也是首任臺大醫院院長的杜聰明博士,從他身上更可看到醫界人力爭上游,為台灣社會、國家努力的奮鬥史。

台灣醫界前輩成就斐然

台灣的醫界人才開始被培育、醫療體系開始建立,在甲午戰爭之後,力倡「生物學統治」的醫師,日本派駐台灣的民政首長──後藤新平,可說是最為重要的靈魂人物,當時,後藤新平必須盡快在台灣培養醫療人才、打造公共衛生體系,醫生對台灣社會的重要影響,由此開始正式揭幕,這也是醫生在台灣擔任最高行政首長的首例。

後藤新平對於打造台灣醫療體系,規劃非常仔細,當年的大台北醫院,就是如今的臺大醫院,接下來還設置總督府醫學校。

而杜聰明當時就是讀總督府醫學校,而且非常優秀,在畢業之後,直接赴日本,和大學畢業生一起攻讀研究所,之後他獲得京都帝大藥理研究士,不僅是第一名,更是第一個台灣人的日本醫學博士,他的成就在當時轟動全日本,因為想不到被視為殖民地的台灣,出來的孩子如此優秀。

之後杜聰明回到了總督府醫學院任教,成立藥理學教室,並且一口氣培養了34個醫學博士,而他所進行的許多研究,包括蛇毒研究、鴉片研究,每項都與台灣社會殷切的需要息息相關,接下來,杜聰明甚至還曾擔任日本藥理學會理事長,他在醫學上的成就,連日本人都不得不折服。

推動改革、啟迪民智

當時,蔣渭水也是其中一位出身醫界的改革領導者,他組成台灣民眾黨,當時就對於當年的鴉片販賣提出質疑,甚至要求國際調查,也正因如此,更生院成為鴉片戒治機構。

上面的例子,其實都隱含著一個精神,就是台灣是第一流的民族,不能被看輕,我們的表現絕不比其他國家還差,而事實上,其後從總督府學校,培養出2,000位的台灣人醫生,不僅是當時台灣社會的菁英,更扮演著對啟蒙社會的重要角色。

例如,在1920年,由蔣渭水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就有一半是醫生,當時協會也辦報紙,也就是台灣《民報》,當時,在全台各地都設有讀報社,一年開了300多場的文化講座,不僅介紹新知與民主思想,也推動改革、啟蒙民眾的政治公平意識、組成政黨領導農民運動,開書店引進很多世界名著啟迪民智等,這些都是由醫生來領導,也是台灣醫界在台灣社會影響力最大、最為輝煌的時期。

長期關心社會及政治

然而,戰後的228事件對台灣醫界是非常沉重的打擊,特別是當年228事件處理委員會,很多有名望、獲得民間信任的意見領袖都是醫生,這些醫生被當年的國民政府視為反動分子。像是彭明敏之父彭清靠,亦為當時高雄市參議會第一任議長,以及基隆議長名醫郭守義,都是228受難者。另外包括當時為臺大醫學院、臺大醫院院長杜聰明,也只能逃難;而臺大文學院院長,是台灣第一位留美博士,取得哥倫比亞大學PHD的林茂森在之後的白色恐怖中,被抓後也再無蹤跡;甚至,小提琴家胡乃元之父胡鑫麟,也是臺大醫院眼科主任,亦被送往綠島成為政治犯。

其實,台灣的醫生,過去是相當支持國民政府的,228事件的發生也讓醫界寒心。我舉例,當年蔣渭水、杜聰明、翁俊明,就因為同情也是醫生出身的孫文所領導的革命運動,因此都曾想加入協助的行列。然而,在228事件之後,醫界人士大遭迫害,許多人之後就不問政事。

然而,儘管如此,醫界這股關心社會、政治的火種並未完全熄滅,在早年,中央民意代表尚未全面改選之前,省議會才是台灣真正的民意中心,當時有所謂的「五龍一鳳」(編按:郭國基、吳三連、李萬居、郭雨新、李源棧以及許世賢),其中李源棧及許世賢是醫生,其他譬如楊金虎、吳基福、洪文棟、楊敏盛等,也都是醫界出身的政治人物。

醫生從政多出自「利他」

之後民進黨在立法院,包括我,還有洪奇昌、沈富雄、賴清德,我們都是醫師從政,走過228,度過白色恐怖時期,現在醫生世代又重新回來參與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改造,賴清德在台灣政壇已經有20年,當過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台南市長,以擔任閣揆的條件來看,各方面歷練都很充分。

從我以一個醫界人士從政的心路歷程來看,醫生從政,是懷著「救人也救世」的精神參政的,是「把社會當作病人在醫治」,秉持對於社會的關懷,醫生會去思考,社會出了問題,一定是背後的經濟、文化、制度出了問題,進而自然就會關心到政治的層面,出發點相對於很多政治人物是「利己」,醫生從政經常是從「利他」的本心出發。

由於醫生講求的是忠於專業,因此,我們不會隨便亂講話,這就好像不能隨便診斷一樣,必須很忠實的讓病人了解,然而這樣的特質,也會產生從政上的困擾,因為無法苟同「指黑為白」、講話不負責任的文化,只可惜台灣的政治仍未上軌道,使得很多人不能講真話。

當醫生,只要把書本、老師教的,好好用在病人身上就好,但政治卻並非如此,例如很多民代不只亂說一通,預算也亂砍一通,毫無章法。但是醫生從政,自我要求絕不一樣,就如同賴清德的自我期許:「我的內閣將是『做實事』的內閣!」醫生從政,絕對是踏實做事,而非投機或花言巧語。

回想過去我從政時,曾發生一件事,正好可說明我的感觸:當時,張博雅出任衛生署長時,衛生署曾播放一支勸戒檳榔的宣導廣告,引發業者的抗爭,當時擔任花蓮立委的我,堅持不帶領他們北上抗爭,因為這違背我的良心,但我所看到的,是業者幾十台遊覽車包圍立院之後,很多立委為了選票到場迎接,揚言刪除衛生署廣告預算,甚至把檳榔汁吐在官員臉上,如此風氣,令我相當感慨。

我不能為選票放棄原則,就如同柯P在參選台北市長之前,曾諮詢過我的意見,我說:「我從不鼓勵有良心的人從政,因為那會很痛苦,但我支持你。」畢竟,回首百年多來,台灣醫界人士從政,就是有著一股對社會有所責任的共同基因。

醫生在社會上有受到尊重的地位,相對的,醫生也因此虧欠社會一份溫情,所以,我常常告訴學生,只要有機會,一定要對台灣社會投以最大的回報;但是如果忘記這樣的初衷,就不要從政,不要捲入這個渦流,不論是對柯P,或是賴清德,我都很誠懇分享這個想法。

我相信,未來醫生若能更關心台灣的社會,台灣的社會將有更多進步,我也鼓勵我的學生,舉凡環保、弱勢、毒品、反核等議題,只要有心關懷社會,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參與,一起讓台灣社會變得更好。(口述:陳永興、整理:劉書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