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

中國未來5年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採訪、撰文:林則宏

中國篇》19大會議解讀

中國未來5年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採訪、撰文:林則宏


今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雖只是「換屆」而非「換代」大會,但此會攸關中國未來的總體發展方向,吸引逾3,000名中外媒體前往採訪。

年中國共產黨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19大),不僅關乎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否改變大陸改革開放後實施近40年的「集體領導」模式,轉向一人領導新時代的重要動向,會中所敲定的人事及習近平所發表的政治報告內容,也將與中國未來5年,甚至更長遠時間的總體發展方向密切相關。

以高質量發展取代追求GDP數字

從習近平18日報告談論中,已勾勒出2050年將建設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中,最快會被檢驗的第一份成績單是: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要檢視這項短期目標是否達陣,一個具體指標是: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增長一倍)。因此,從2018年到2020年這3年,大陸平均GDP增長速度只要略高於6.3%就能順利完成這項短期目標。

而對於中、長期目標,習近平則未提出GDP等具體經濟數字作為衡量標準,轉以強調科技與文化實力、法治建設、制度完善、生態文明提升等,這也體現習近平「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既有思維,顯示未來大陸很可能會逐步弱化對於單純經濟增長數字的追求。

如同習近平在19大報告中所稱,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將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未來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中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與此同時,還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包括全面實施「市場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中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也會更為提高,包括要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習近平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反映出環保在他心中的分量。

銀行業將加大對外開放、監管轉嚴

在長約3萬字的19大報告中,談及金融僅約百字:「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儘管字數不多,但已提綱挈領羅列出至少在未來5年中國金融工作的重點。

中國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會中公布一項市場相當關注的訊息,銀行業將進一步對外資開放。郭樹清說,目前中資銀行在6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近1,400家分支機構,外資銀行在中國69個城市也設立了1,100餘家分支機構,外資銀行總體發展穩健,但市場份額下降,過去10年下降約2.4%。他指出,「這將不利於促進中國銀行業競爭和結構優化。」

因此,中國未來將加大銀行業對外開放,對外資銀行在持股比例、設立機構等方面進行改革開放。這一點也呼應19大報告所提出的,「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的論述。

然而,在宣示銀行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郭樹清也強調,今後中國整個金融監管將會越來越嚴,監管部門會嚴格執行法規。他說:「風險是可以化解的,矛盾也是可以解決的,但需要付出各方面的努力,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

這番話非但僅是說給銀行業聽的,也是回應報告的要求:「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今年銀監會已加強銀行業監管以防範風險,主要是針對銀行理財業務、同業業務等方面,選擇這些領域主要是因為其覆蓋了比較突出的風險點,如影子銀行、交叉金融、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等。此外,這些領域涉及的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加強監管對實體經濟影響較小。

郭樹清還表示,近年來大陸銀行業已經實現股權多元化,下一步要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健全公司治理結構。他指出,當前的突出問題是一些銀行股東發揮作用不到位,存在隱瞞股權、代持股權等問題,銀監會將會特別重視董事會的建設和獨立董事的選拔。

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在同一場合也指出,接下來幾年要打好防範重大風險的攻堅戰,包括防範金融風險和地方債務風險。同時要「補短板」,其中包括補齊資本市場的短板。對資本市場來說,未來要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攻堅戰,同時不能制約補短板的進程,要對市場的優化結構做出貢獻。下一步將持續推進改革,以更大的勇氣推進開放,盡早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總體信貸增長勢必有所放緩

預計將在19大後、明年3月全國兩會前離任的中國在位最久的央行行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甚至警告,中國須慎防「明斯基時刻」(詳見小辭典)。如果經濟中的順周期因素太多,使這個周期波動被巨大的放大,在繁榮的時期過於樂觀,也會造成矛盾的積累。到一定時候就會出現所謂的「明斯基時刻」,這種瞬間的劇烈調整,是當前中國要重點防止的。

郭樹清等人關於防範金融風險的談話,不難看出當前北京當局有意持續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同時,對於潛在風險也高警惕。事實上,習近平在今年7月中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已有明確指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從19大報告和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討論在會上的發言來看,未來中國金融政策一個較明顯的方向就是:必將加強金融監管。而在這個過程中,總體信貸增長勢必會因持續推動「去槓桿」而有所放緩。

人民幣匯率將保持區間基本穩定

至於人民幣匯率政策未來動向,儘管19大報告再次提出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但周小川已明白表示,匯率浮動更加依靠於市場供求關係來決定,以及人民幣更多的成為可自由使用貨幣,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進程。他更強調,當前並不是推動匯率改革特別的時機,人民幣波幅的擴大也不是當前最緊要的事,更不是人行當前最關注的重點。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長潘功勝也說,在國內外多重因素作用下,一度使得中國匯率受到高強度衝擊。但當前外匯市場形勢穩定,多個指標顯示跨境資本流動和供求的基本平衡。未來大陸外匯市場將有更堅實的基礎,會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保持人民幣匯率區間基本穩定。

因此,無論是放寬人民幣日波動幅度,或人民幣資本項目進一步開放,短時間內恐怕都排不上大陸央行的工作日程,維持匯率與資金流動的穩定與平衡仍是人行首要目標。

小辭典-明斯基時刻-

以美國已故經濟學家明斯基(HymanMinsky)為名,意指經濟體中隱藏的風險突然全面暴露,資產價格暴跌,導致大範圍違約。明斯基認為,金融市場具有內生的不穩定性,因為繁榮時期會帶來過度的樂觀情緒和不負責任的由債務助推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