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
                        
                        聯準會下任主席的懸疑:川普與葉倫的博弈
                        
                        
                        
                        
                            
最能影響全球財經長是否換人?
聯準會下任主席的懸疑:川普與葉倫的博弈
撰文:吳嘉隆
美國聯準會主席任期即將屆滿,總統川普證實最快將於11月宣布接任人選,包括現任主席葉倫在內等共5位人選,究竟誰是接班人,備受全球矚目。
美國總統所做的政治任命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聯準會(Fed)主席了。最近川普把他的個人風格,套用在對美國聯準會下任主席的提名上,面試人選一個接一個,彷彿變成《誰是接班人》的聯準會版。市場與媒體忙翻了,到頭來還是摸不透川普的底牌。
妙就妙在川普在競選時,曾經大力批評葉倫(Janet Yellen)的低利率政策,說她是在粉飾民主黨的政績,當選後要把她換掉,可是當選之後,卻對葉倫表示好感,說欣賞她的低利率政策,曾經在4月、7月與9月的時候,公開表示有考慮讓葉倫連任。
川普屬意5人,看好度不斷輪轉
川普考慮的人選有5位,除了葉倫之外,還有白宮全國經濟委員會主任柯恩(Gary Cohn)、現任聯準會理事鮑爾(Jerome Powell)、前聯準會理事華許(Kevin Warsh),以及提出「泰勒法則」的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泰勒(John Taylor)。
最早先,媒體根本認為葉倫連任的機會很低,而且還報導說川普的幕僚沒有人推薦葉倫。
接下來,媒體先是以為柯恩會是聯準會主席的頭號人選。但是,仔細一想,科恩出身高盛的執行長,擅長於在華爾街做交易,要他來執掌貨幣政策,解讀總體經濟數據與趨勢,其實並不是他的專長。換個方式來比喻:賭徒自己不開賭場,不做莊家。事情後來的發展是,當暑假發生維吉尼亞州白人至上主義的暴力行動時,柯恩以川普的發言不妥而有意辭職,同時川普在稅改的路演上,在致謝時獨獨漏掉主持稅改的柯恩,這時媒體才發現柯恩跟川普的關係已經降溫。
到了最近,話題開始熱了。一開始媒體發現川普於9月28日約見了前聯準會理事華許,媒體於是高度看好華許,還說他的岳父是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的老闆,是川普50年的老朋友。白宮的反應,卻是發出另一條新聞,說在約見華許之前,川普已經在前一天約見了鮑爾。顯然,白宮發這條新聞,效果上等於是在沖淡華許被媒體看好的情勢,只是媒體自己好像沒有感覺到而已。
華許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現年47歲,川普覺得他還年輕,恐怕壓不住華爾街的陣腳。
鮑爾的優點是,他是共和黨人,政策立場傾向鴿派,與葉倫接近,如果不要葉倫連任的話,鮑爾確實最能提供政策連貫性。然而他也是法學院出身,不具有總體經濟學術背景。只是,他跟川普沒有特殊淵源,我看不出川普有什麼特別理由要把聯準會主席這個大位給鮑爾。
史丹福大學教授泰勒則是有強大的總體經濟學背景,他的問題有幾個方面:一,他還沒有在聯準會裡當過理事,沒有貨幣政策的實務經驗,而總體經濟學家沒有直接跳去當聯準會主席的先例;二,他的政策立場傾向是大鷹派;三,他主張貨幣政策遵循一套數學公式,但是聯準會的人都知道,聯準會必須保留某些彈性,以便可以靈活應付市場危機與金融風暴。
當市場運作良好的時候,自由主義經濟學是對的,政府應該尊重市場機能,盡量不要干預,這個時候政策最好遵循某一套法則來運作。問題在於,市場有失靈的時候,於是政府會被迫出面來處理危機。這個時候,政府需要一套支持干預的經濟理論,需要有彈性,於是在「法則與權衡」的辯論中,法則學派讓位給權衡學派。
這也是為什麼泰勒法則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被聯準會採用,雖然這個法則在1993年就已經發表了。據媒體報導,目前在1%到1.25%這個區間的聯邦資金利率,根據泰勒法則計算應該是在5.74%附近。雖然泰勒有說明他的立場是有彈性的,但是合理推測目前川普並不希望提名一個大鷹派的人。
新人主席將帶給華爾街市場震盪
如果聯準會的主席與副主席同時換上新人,這會帶來很大的政策不確定性,華爾街將花很大的精神來摸底與測試聯準會的新領導層,這會帶來相當大的市場震盪。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幾十年來,聯準會主席不會只做一任。
簡單講,一個新的聯準會主席必須向華爾街證明他有辦法處理危機,經歷考驗之後才能贏得金融市場的信心與信任。
葉倫技巧性使出策略爭取連任
觀察葉倫這邊,其實葉倫也不是省油的燈。我覺得葉倫或明或暗的,使用了以下幾個策略來爭取連任:第一,川普不樂見美元太強,葉倫就放任美元走軟,可以用前瞻指引來干預而不干預,結果是美元指數從103跌到91,最近反彈到93附近。在川普的財政刺激還不就位的時候,川普需要美元走軟來當代打,以刺激美國經濟,而葉倫等於是用貨幣政策來配合。
第二,副主席費雪(Stanley Fischer)的提前辭職,我把它解釋為形同葉倫跟川普有條件交換一般:如果葉倫連任主席,那麼就讓川普提名的人,來當管貨幣政策的副主席,等葉倫做完第二任期後,這個副主席再來扶正就很自然了。而且,費雪的辭職將使得聯準會的7名理事出現了4個空缺,這一來川普等於還是可把手伸進聯準會。
第三,葉倫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提到,可以考慮對小銀行適度放鬆管制。川普是很看重對金融業鬆綁這個政策,所以葉倫的表態對她是有加分的效果。
第四,葉倫還有一個撒手鐗,就是為了爭取歷史定位,在9月利率會議上宣布從10月展開縮減資產負債表,以推動資產負債表正常化。縮表是資金緊縮,對債券市場將構成壓力,金融市場可能出現亂局,讓川普不敢陣前換將,因為這不是做實驗的時候。
川普藉機暗示葉倫鬆綁金融監理
美國這一輪經濟復甦已經是史上第二長,合理推測在下一任聯準會主席任內,美國經濟出現衰退也是不難理解的。川普需要有一個能被金融市場信任的人,來掌握貨幣政策。我合理猜測,川普沒必要去冒巨大風險,來推出自己的主席與副主席,所以他如果提名葉倫續任,其實完全合理。等葉倫第二任做完之後,川普再讓自己提名的副主席去接任,就可以達成平穩過渡。也就是說,如果川普真的提名葉倫續任的話,他喜歡的就不只是葉倫的低利率政策而已。
川普擺出這個面試陣仗,彷彿在告訴葉倫他有許多選項,所以等於在擠葉倫牙膏,希望葉倫肯承諾在金融監理方面再放鬆一下。葉倫從總體經濟的專業角度知道,金融監理是對付資產泡沫的第一道防線,可以漸進改革,但不宜輕易撤守。所以,葉倫能否真的續任,關鍵在金融監理方面雙方有沒有達成默契。(本文作者為AIA Capital財富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