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
全球資金仍寬鬆 經濟景氣將持續向上
美國篇》聯準會縮表效應
全球資金仍寬鬆 經濟景氣將持續向上
口述:黃蔭基 整理:薛雅菁
聯準會(Fed)縮減資產負債表到底是市場黑天鵝,或只是雷聲大、雨點小?短期內對市場基本面是否有影響?
縮減資產負債表(簡稱縮表),敲下金融市場的警鐘,但對現今經濟基本面在利多的情況下,以及各國經濟發展概況相異,並非一定會如同過往,跟隨聯準會(Fed)的腳步,連動加入貨幣緊縮行列。
儘管縮表造成資金面利空,但整體來說,短期內對國際經濟影響可能並不大。有幾個跡象可以解釋為何短期內對美國並不會有影響。
全球市場對美國縮表反應平淡
首先,今年3月15日Fed開會宣布再度升息,多位官員亦紛紛釋出縮小資產負債表規模的訊息,當時並未對市場產生震盪效應。如同北韓試射飛彈,剛開始全球金融市場情緒急遽升高,導致股市蒙上陰影,出現恐慌性賣壓,投資人搶購避險商品等,由此可知,若未發生長期效應,都可能只是短暫行情。
況且緊接著在6月15日確定要採行縮表的正常化貨幣政策,最後則是在9月20日正式宣布,從暗示到正式宣布的期間,市場反應都趨向平淡。而為什麼Fed要縮表,得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回顧起,金融危機造成股市疲弱、房市不振與經濟成長趨緩,全球央行為了提振景氣,透過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來提供市場流動性,導致央行資產大幅膨脹。
以美國來看,自2008年11月開始推出3輪QE,印鈔票大買美國公債與房貸抵押證券(MBS)等,透過大舉購債挹注資金增加貨幣流通量,進而刺激銀行借貸以避免美國房市崩盤,並藉此刺激景氣。此舉讓Fed資產規模由9,390億美元膨脹至4.5兆美元。不僅是美國,歐洲央行(ECB)也透過QE,資產由1.4兆歐元增至4.2兆歐元。在亞洲部分,日本銀行(BOJ)資產自101兆日圓膨脹至498兆日圓。QE是美國與國際景氣復甦的推手,但同時也讓ECB資產成長3倍,Fed、BOJ成長5倍。
漸進式抽回資金,回歸利率正常
跡象二,其實Fed在2014年已逐步停止擴表,只是仍然把到期的資產進行再投資來保持投資規模。持續QE的則是歐洲與日本央行。隨著美國景氣上軌道,基於回歸利率正常化的考量,縮表是水到渠成的必然。這意味著美國逐漸要釋出近十年前因金融危機所購進資產,吹響QE退場的號角,也宣告寬鬆資金時代即將結束,讓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
Fed在10月正式啟動縮表後,根據6月公布的縮表規劃,將減少持有的公債與機構證券金額,以漸進方式縮減從金融海嘯以來累積4.5兆美元的資產負債表。所謂漸進方式,2017年10月開始,初期每月縮表100億美元,其中公債為60億美元、MBS為40億美元,每3個月上調100億美元,直至上限500億美元,對應公債與MBS每月縮減上限分別為300億美元、200億美元,未來12個月縮短金額3,000億美元,其效果等同於升值半碼(根據堪薩斯Fed在評析報告指出,縮表6,750億美元,相當於升息1碼,若要將QE增加的3.6兆美元資產全數回收,大約就是升息5.3碼)。
各國央行透過QE印鈔,為市場注入大量資金,帶動過去幾年各類資產價格上漲,不僅是美股、台股、新興市場等都受惠來到相對高點。縮表形同在市場抽回資金,是資金面的利空,美元供給將減少,導致公債殖利率攀升,房貸和其他貸款利率跟著提高後,進而提升美元借貸成本。
美股持續看漲,未受縮表影響
第三是美股持續看漲。就市場面而言,全球10大股市迭創歷史新高,尤其在全球一片看好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的發展,由Facebook、Apple、Google、Amazon、NVIDIA領頭,帶動科技股那斯達克指數上漲,連帶使得標準普爾指數與道瓊工業指數等3大指數飆高。再加上IMF上修全球成長預估,美股上漲應該還有空間,應不會受到縮表的影響。
Fed宣示縮表時,同時也暗示今年還會升息1次。不管是Fed升息或是縮表,都是美元走強的訊號,反映美國經濟復甦,導致全球資金都往美元走,但在此同時也必須考慮到歐洲和日本的貨幣政策。今年適逢歐洲有好幾個國家將舉行大選,在政治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多數都不看好歐元區的經濟表現。但截至目前為止,歐洲相關選舉並沒有發生利空事件,這也讓歐元區經濟數據穩健成長,因此預估美元仍可能偏弱。
另一方面,過去9年Fed大量買公債與MBS,導致債券利率走低,預估縮表後,會對殖利率形成上升壓力。目前10年期美債殖利率在2.01%至2.5%左右徘徊,但日前川普公布稅改法案,計劃降低企業所得稅率、對小型企業減稅與降低個人最高稅率等,推升公債殖利率到2.3%左右,但仍會是低點。
全球景氣復甦力道優於預期
綜觀上述跡象,只要在全球成長與美國景氣穩健復甦的狀況下,縮表並不會有太大影響,股市仍是牛市,而美元與公債殖利率也仍維持歷史低點。至於縮表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可能影響,亦不會太大。2017年對台灣來說是個好年,雖然歷經2016年包括英國脫歐、美國川普當選、歐、日央行的負利率,再加上川普與蔡英文總統通話造成的兩岸緊張局勢等政經因素,但總體經濟表現仍喜出望外。
特別在股市方面,受惠於美股科技股大漲,帶動全球主要10大股市創歷史新高,台股也順勢站上萬點。尤其是蘋果的生產鏈一直都和台灣供應商密切相關,因此台灣股市將跟隨著美股攀高,目前沒有往下的跡象。此外,在政治面的不確定性漸消,雖然面對民粹主義壓力升溫,然而包括歐洲3月荷蘭、5月法國、9月德國選舉,結果仍舊是人道主義勝出,讓全球景氣復甦力道更優於預期,這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有正向影響。台灣經濟一向倚重出口貿易,全球貿易量增長4.2%,已超過全球GDP增長3%,這也讓台灣單月出口值站在250億美元,尤其是9月出口值289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增率達28.1%。
2016年是全球經濟的轉折點,不管是政治面或是經濟面。雖然政治黑天鵝事件頻傳,但川普計劃減稅並擴大財政支出,可望提振美國景氣,全球經濟也將受惠。尤其是歷經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政府與央行包含台灣在內,用盡所有貨幣政策,從降息到QE、QQE、QE3,再到負利率,總算挽回經濟局勢,全球GDP從2016年開始逐漸走高,預估到了2020年都是如此,台灣將受惠。近年全球貿易所得彈性下降,不利台灣出口動能提升;但今年台灣出口受惠於全球貿易所得彈性回到1.2,預估2018年台灣GDP會溫和上漲到2.32%,略高於今年的2.10%。
台灣央行貨幣政策估仍維持寬鬆
因此,從市場面、政治面與基本面等整體來看,展望2018年台灣經濟只有向上的必然,沒有向下的偶然,因為景氣持續復甦會帶動股市的攀高。雖然台灣經濟往好的方向前進,但沒有好到可以升息。預估央行貨幣政策還是維持寬鬆,以刺激經濟持續復甦,Fed縮表不會直接影響我國的貨幣政策,預估央行到2018年都會維持重貼現率1.375%。
不僅是台灣,事實上,全球央行也不會跟隨Fed腳步縮表。以往各國央行與Fed的連動性強,但在民粹主義與保護主義抬頭下,全世界央行會考量自身經濟發展狀況。雖然曾有市場臆測,在全球經濟持續改善的情況下,ECB與BOJ有可能會跟著展開縮表,但就目前看到的,不管是日本或歐洲仍持續放水,資金依舊寬鬆。預料2018年ECB會繼續QE,但會逐漸削減到零後,再採取升息,之後才有可能進行縮表。至於日本景氣雖有好轉,但目前通膨仍偏弱,BOJ在2018年都難以見到縮表。
縮表對於今年全球經濟暫時不會有太大影 響,但明年2月是個關鍵點。Fed主席葉倫(Janet Yellen)任期將於明年2月屆滿,下任主席是鷹派或鴿派將左右縮表的進度,值得後續觀察。(本文作者為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