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
                        
                        從企業需求端規劃政策,才能事半功倍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兼副院長王健全:
從企業需求端規劃政策,才能事半功倍
採訪整理:張舒婷
為什麼會缺水、缺電?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應建立跨部會績效指標(KPI)來解決。由行政院針對重大議題建立跨部會共同KPI,促成部會合作,同時,各部會應訂2、3個協助其他部會推動政務的指標,並由政府委員監督指標的有效性及確實推動。此外,地方配合中央的投資應設計可以扣抵 上繳中央的稅捐,以鼓勵地方配合中央的政策。
看看外資投資台灣的金額就知道。2016年,外資投資台灣的金額是100億美元,但扣掉美光併購華亞科、ASML(艾司摩爾)併購漢微科,就只剩50億美元;2013、2014年連續2年,我們都只有將近40億美元。
但其他亞洲國家呢?2013年的新加坡是637億美元,差不多是我們的20倍大!2013年,在亞洲國家中,台灣吸引外資投資的金額,只贏了不斷在吵著試射飛彈的北韓以及巴基斯坦,2014年多贏了一個國家叫做孟加拉,值得警惕。因為投資帶動需求,影響技術引進與資本形成,故應加強吸引投資。
再以台灣中小企業來說,雖然一直都是壓不扁的玫瑰,但對外銷出口的貢獻也的確沒有像以前這麼好,先前台灣中小企業占外銷出口比重可以到50%,10年前只剩下20%,最近只有15%了,如何協助中小企業在海外行銷、取得供應商,也是政府無法推卸的責任。
其實到現在,台灣人做很多事情,都還是供給者導向的思維,而非「需求者」導向。應透過需求導向了解廠商的需求來規劃政策。例如科技產業需要的是以軟體驅動硬體的軟硬整合,軟體而非硬體廠商扮演主導角色,政策設計應調整。
以傳統產業為例,推動以本土廠商為主的系統整合(結合物聯網、電力、產業專門知識及產學合作),並提供補助、租稅優惠、實驗場域等加速其升級轉型,有迫切的必要性。再就服務業而言,新南向在海外全球運籌商貿基地的規劃推動,協助企業跨越海外行銷障礙,都是從企業需求端設計的政策工具,才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
舉個大家可能最有感覺的例子,每次帶國外觀光客來,台灣人幾乎都會帶到夜市去。但夜市附加價值低,應設計優人神鼓、明華園、雲門舞集、霹靂布袋戲等定目劇場,來提高觀光的附加價值。(採訪整理︱張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