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

打造國家品牌,自然能吸引外資

採訪整理:李于宏

臺鹽公司總經理吳旭慧:

打造國家品牌,自然能吸引外資

採訪整理:李于宏


鹽自2003年開始民營化,引進日本離子交換膜電透析製鹽技術生產出精製鹽,後來更以鹽為核心,運用循環經濟和海洋生技,發展出鹼性海洋離子水、酸性美肌水等產品,可說是臺鹽第一段的轉型。

對於政府綠能產業的發展和投資政策,臺鹽位於嘉義布袋、台南七股等地的鹽田已沒有曬鹽,但因腹地廣大、日照充足,深具發展地面型太陽能的潛力,因此現已在找合適的策略聯盟夥伴進行評估。此外,臺鹽也與家樂福合作,在家樂福賣場屋頂架設太陽能板,透過綠能發展進行臺鹽第二次轉型。

政府近期推動新南向政策,臺鹽也積極響應,日前曾透過外貿協會的協助到東南亞進行業務洽談,在泰國、新加坡、越南已有策略聯盟夥伴,他們對臺鹽的鹽、水與美容產品都很有興趣,希望能引進整套技術。

我認為,立足台灣、將創新的研發技術留在台灣,以及如何讓世界注意到MIT品牌,進而吸引外資,是當前投資台灣的重要課題。

政府應和企業群策群力,共同打造國家品牌。以韓國為例,他們目前正積極推廣國家品牌,群聚力很大。台灣若要與國際品牌競爭,不僅硬體設備,在軟體方面也要更多的資源,畢竟打造品牌需要持續且長期的投入。國內企業要打國際品牌非常辛苦,像宏碁(Acer)與宏達電(hTC),便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才有現在的成果。所以如何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將國家形象打出去,有賴政府的力量與資源投入。

另一部分是關稅問題,臺鹽現在進軍東南亞,首先面臨的就是關稅成本,至少多了25%。這樣的條件下若要跟當地品牌競爭,價格是沒有競爭力的。因此臺鹽先走其他的商業模式,例如透過當地業者代工。不過,原本是希望把臺鹽這個國家品牌打出去,代工等於只是輸出原物料,對提升附加價值幫助有限,這都需要突破。

台灣企業的創新與研發能力強,將這些核心能力留在台灣可以吸引外資,但若要拓展海外,就必須要有策略聯盟夥伴。此時政府若可扮演媒合角色,透過產官學結盟可縮短開拓市場的時間。(採訪整理︱李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