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
打開新南向市場,台灣有機會重新崛起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
打開新南向市場,台灣有機會重新崛起
採訪整理:張莉君
台灣的悶經濟不是新現象,企業有錢,大家都有錢,但是台灣經濟投資的動能出不來。從友嘉自身的崛起經驗,可以看出些許端倪。
談起友嘉的發展,當時前進大陸不被同業看好,不過友嘉從業務開始扎根,趕上中國大陸的成長時代,讓友嘉集團沒跟台灣及中國大陸銀行借過一塊錢,就順利賺進第一桶金。
友嘉利用這筆資金繼續投資海外,從歐洲、美洲一路併購,就連日韓企業也加入友嘉麾下,更搭上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順利收購泰國、印尼等國的企業。
如果沒有當初的再投資,以友嘉集團在工具機界28年的資歷,無法發展到年營業額23億美元的規模。在全球10個國家以上設廠,從研發製造到生產銷售服務,友嘉順利發展自己的品牌,然而在台灣的業務收入占比不到友嘉營收10%。
雖然台灣有很多的優勢,但是從數字來看,出口貢獻經濟成長率占比高達69%、政府投資從11%降到6%,台灣以中小企業型態為主,如果政府不願意投資,光靠民間企業的投資動能,根本不可能完全拉抬台灣的經濟發展。
以歐美先進大國為例,這些國家不需要祭出投資減免等措施,各國企業也會爭相搶進,主要是看中當地的市場規模;但是台灣市場太小,過去地租便宜、人才多樣性等優勢,近年已經逐漸被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取代,台灣必須重新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友嘉集團的併購策略,除了收購企業的廠房、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囊括了重要的客戶。從前難以打進的供應鏈,靠著併購的企業品牌就能順利攻下。台灣有沒有可能,打開新南向國家東南亞的市場,併購企業或是找到新的客戶,這些機會都有可能讓台灣重新崛起。
政府應該帶頭開始投資台灣,國營企業也該加入這樣的陣容。現在看見政府對於「五加二」產業很認真推動,也的確拿錢出來投資、指定特定人員負責相關事務,可以看出政府的決心。只有台灣認真經營產業轉型,才能夠擺脫「紅色供應鏈」緊追在後的巨大壓力。
此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雖然招致外界不少批評,然而比照對岸中國大陸的發展,就是從基礎建設開始。台灣過去在經歷石油危機的時候,也是靠著前總統蔣經國堅持「十項(建設)一項都不能少」,台灣才有過去輝煌的發展,有今天的榮景。前瞻基礎建設的落實,對台灣絕對有極大的助益。(採訪整理︱張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