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將能源轉型的問題 變成能源改革的商機
面對當前能源的新趨勢與發展,全球能源產業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所有能源問題都可能是未來的產業商機,台灣應視能源改革為國家新經濟機會。
台灣人對能源的認知,幾十年來,大體上只有限電與反核,談到能源,彷彿就只有擁核反核之爭的核能議題,卻無視核能從來只是台灣能源組成的一小部分,發電也只是整體電力系統環節的一部分,當討論能源問題時,台灣上自政府,下至民間,對能源的關心只在於:會不會缺電、會不會限電、台積電要用掉多少電力,如何滿足其需求等,將能源視為是附屬於其他產業的支援領域。
面對能源領域近年來的全新發展,許多台灣人視為畏途,害怕新的能源技術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在此同時,台灣人又對當前的產業發展感到憂心,現有的電子產業雖然並非完全沒落,許多企業還能賺進相當的營收獲利,但是成長性已經大不如前,或甚至是已經開始萎縮,這讓台灣人心惶惶,從政府到企業到人民,每天都在質問下一波產業是什麼?苦苦追尋下一個商機在哪裡?
何謂下一波產業、下一個商機?讓我們回想過去的成功,台積電誕生之前,全世界的半導體產業只有整合元件大廠,也就是晶片由同一家企業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自己封裝測試、自己銷售,這使得產業非得具備龐大規模才能生存,這樣的「恐龍時代」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但當年的張忠謀卻認為,可以發展專業的晶圓製造,建立台積電,相對應的會有許多IC設計公司可以不必擁有自己的晶圓廠,而是委託給台積電,再由日月光、矽品這樣的專業封裝測試公司專門封裝測試,產業由垂直整合轉為垂直分工。
台積電做到了,整個半導體產業從「恐龍時代」進入大變革時代,這其中當然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但是這些障礙就是商機,在這過程中開啟一整波的產業機會,如今無晶圓廠的IC設計公司蓬勃發展,成為台積電的主力客戶群,也同時養大了一連串的從光罩到封裝測試上下游產業,開啟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榮景。
從我們自身過去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明白,下一波產業、下一個商機,就是當有個規模龐大的產業從「恐龍時代」開始要大變革的關頭,其中會產生無數未知數與障礙,但是解決這些障礙的解決方案,就是下一波產業的商機所在。而當今世界上哪個規模龐大產業開始進行變革?正是能源產業。
資誠:2030年前將出現電業大變革
台灣許多綠能支持者往往怪罪台電因循保守,其實這個批評可說半對半錯,台電固然是因循保守,但全球電業原本全都是因循保守,不是台電特別頑固。電業過去40年來大體上沒有太大的變革,可說就是地球上碩果僅存處於「恐龍時代」的巨大產業,但是,恐龍時代終有結束的一天,電業也是如此,早在2013年,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對全球電業高階主管作問卷調查,就顯示全球電業已經預見電業會在2030年以前有翻天覆地的變革,接下來,全球電業巨擘將這個認知付諸行動,從過去的消極抗拒,轉而全面擁抱新趨勢,而這明確標示著下一波產業、下一波商機所在。
商機已經很明確,國際能源署(IEA)過去對於電業變遷的預測一向保守,如今也快速調高對新能源各相關發展的預期,在2017年發表的〈數位化與能源2017〉(Digitalization and Energy 2017)報告中,描繪包括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與電動車在內,5,000億美元商機的能源遠景;能源商機不僅在於硬體,隨著各種物聯網技術進軍能源領域,產生大量數據,因而誕生廣大的軟體服務空間,市調公司GTM認為,隨著用戶端安裝智慧電表,以及電力公司本身於輸配各環節加裝各種監控、感測、數據即時回傳,開啟了數據分析服務的廣大市場,美國電力公司至2021年將投注於用戶分析軟體上的預算高達200億美元。
這個商機之巨大,從全球巨擘開始動員可見端倪,奇異早於2014年發表白皮書《分散式能源的崛起》,投入14億美元開創分散式能源部門。光看最近,2017年第4季,就有兩起重大購併案,美國智慧電表巨擘Itron斥資8.3億美元購併智慧電網物聯網企業銀泉網絡(Silver Spring Networks Inc.),瑞士機電大廠ABB則斥資26億美元買下奇異的工業解決方案部門,該部門主要即為提供電力解決方案。
新創事業投入區塊鏈能源領域
這股新市場動力並不只有大型企業才能獨享,全球無數新創事業都正在其中找尋商機,引進所有最新穎的技術與觀念,例如:區塊鏈技術,如今全球有數十家以上新創事業正在開發區塊鏈能源領域應用,而且不僅僅在歐美國家,如2017年11月南非新創事業太陽交易所(Sun Exchange)在種子輪募資160萬美元,而這在區塊鏈能源新創領域,只是無數案例中的一個。
2015年自英諾吉(Innogy)獨立而成的Conjoule獲得東京電力公司領投的530萬美元;西雅圖的Drift在2017年5月募資210億美元;紐約區塊鏈公司ConsenSys所創立的能源區塊鏈公司Grid+於區塊鏈虛擬貨幣預售籌資2,900萬美元;MyBit則於2017年8月虛擬貨幣籌資270萬美元;澳洲的Power Ledger集資2,400萬美元。僅僅是能源區塊鏈這一小塊領域,就有如此多新創事業以及市場資金匯集,可見整個市場的熱度。
事實上,許多先前的能源新創事業與投資人已經得到相當優厚的回報,前述由Itron購併的銀泉網絡成立於2002年,2003年時創投公司基礎資本(Foundation Capital)投資800萬美元,2013年股票上市時籌資8,100萬美元,2013年上市後市值在8億到10億美元之間,現在則以8.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當初投資的創投可說荷包滿滿;另一個相關案例是,Google出手以32億美元購併NEST,凱鵬華盈(KPCB)為前期投資的創投之一,獲利高達20倍。
電網因應新能源以及其他各種新需求的挑戰,會需要各種彈性調控工具,包括過去忽略的需求端調控,智慧型自動調溫器對搭配電力公司的電費政策,對用戶來說可以節省電費,對整個電網來說,卻是能夠聚沙成塔,以需量反應來達成諸多調控需求的寶貴資源。台灣近年來高舉物聯網大旗,當前主流物聯網應用中有過半與能源有關,NEST進駐家庭,正是開啟眾多物聯網應用與商機的灘頭堡,這是Google之所以重金買下NEST的原因。
把握能源改革帶來的產業商機
台灣能不能賺到這個錢?NEST的主力產品智慧型自動調溫器,單純就技術上來說,台廠在工業設計製造上,可說游刃有餘,就算在介面與品牌設計上可能略遜一籌,但也可請國際團隊來彌補,但是,台灣少有企業意識到能源轉型帶來的問題就是商機。
全球許多能源新創事業,創立時的技術並未超越台灣水準太多,如今全球能源產業正在大變動,全世界都還在摸索嘗試,正是台灣企業加入競逐的好時機,所有的能源問題,其實都是產業商機,例如,電動車若同一時間充電,將對電網造成重大衝擊,這是問題;但管理電動車的充電時間,不僅可緩和衝擊,甚至還可反過來將電動車作為穩定電網的儲能設施,這是商機;全球從車廠、電力公司、機電大廠、追逐物聯網的IT大廠、提出解決方案的軟體商、無數新創事業,都正在積極進入此一市場。
台灣必須深刻認知,下一波產業,正是能源產業,下一波商機,正是解決能源走出「恐龍時代」所面臨的所有問題,能源改革同時是國家新經濟機會,而非能源只是供電給廠商。若是台灣遇到能源問題,只會故步自封,稱有問題,只想迴避,喪失的不僅是能源改革的機會,也將同時葬送下一波產業的所有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