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再生能源金融高峰會

導入國際經驗 力推台灣綠色金融
採訪、撰文:張舒婷

面對氣候變遷,追求再生能源、維護自然資源與環境永續已刻不容緩。台灣金融研訓院辦理「再生能源金融高峰會」,邀集國內外專家分享相關經驗,以期達到促進產業與金融發展、經濟轉型綠色低碳之目標。

英文政府大力推動綠能政策以來,「再生能源發展」始終位居要津,2025年「非核家園」即將正式到來,屆時再生能源發電比率占比將提高至20%,其中風力發電來到4.2GW(含離岸3GW與陸域1.2GW)、太陽光電來到20GW(含地面型17GW與屋頂型3GW)。

倘若要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電,勢必需要大量的資本支出,在此過程中,金融業者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對於金融業者而言,這當然是契機,不過,機會到來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不少挑戰。如何在發展再生能源發電的路途中,讓投入的業者與金融圈齊力找到最大的商機所在,將風險降至最低,將是未來幾年最值得探討的議題。

有鑑於此,由台灣金融總會、中華民國銀行公會主辦,台灣金融研訓院、歐洲在台協會協辦的「再生能源金融高峰會」,邀集國內外金融業、綠能相關業者的高階主管與會,深入討論政府再生能源政策與前景、綠色金融政策,並分享國際間相關的授信、投資成功案例。

台灣金融總會代理事長黃調貴指出,為了抵禦氣候變遷、地球暖化的影響,綠能產業已是大勢所趨,也是未來值得大量資金投入的領域。

銀行公會理事長呂桔誠也表示,日本、德國等先進國家無不積極發展綠能建設與再生能源,為了協助政府勾勒2025年「非核家園」的美麗願景,並因應再生能源殊異的產業模式,各界都已經動起來,不僅政府致力於建立公正獨立的第三方認證單位,金融界也持續建立不同的投融資管道,供未來政府、業者可籌措資金。

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強調,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政策的決心不容置疑,台灣不僅需要乾淨的能源,更需要綠能產業作為新經濟引擎,帶動相關產業的鏈結與發展,並且已加速建立第三方驗證機制,協助金融業者更能掌握投資風險。

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提到,行政院已核定由金管會提出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內容涵蓋授信、投資、資本市場籌資、人才培育、促進發展綠色金融商品或服務深化發展、資訊揭露、推廣綠色永續理念等7大面向,共計25項措施,促進金融市場加速支持綠能產業。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指出,要推動再生能源發電,台灣有獨特的機會與優勢,也有先天與後天的挑戰與限制。除了位於亞熱帶、日照充足之外,台灣海峽離岸風能資源充沛,而且綠能產業鏈相當完整,技術、人才、管理經驗亦都具備,同時政府也將規劃相關產業園區與施工船隊。

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表示,最具指標性的「沙崙綠能科學城」也已列入前瞻基礎建設中,將在科學城內,設立學校、研究機構與產業聚落,預計2021年吸引超過2,200人進駐,法人、廠商的民間投資金額合計達40億元。

關於太陽能光電、陸域風電、離岸風電等配套建設與措施,目前都持續進行中。而國內外專家也普遍看好台灣發展綠能商機的潛力,政府、民間該如何攜手合作,引導民眾更重視永續發展的綠色經濟,促使綠色消費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是發展再生能源之首要任務,才能進一步創造金融、綠能產業、全體社會三贏局面。

我國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現況與金融支持

政府三管齊下,助金融業者踏上「綠色之路」

目前全球占整體碳排放量總額超過87%的169國,皆已正式批准《巴黎協定》,當然台灣也責無旁貸,致力於打造低碳、環保的綠色經濟。為了協助金融業者更順利踏上這條「綠色之路」,金管會規劃處處長林志吉指出,政府除了建立自願性綠色投融資準則、銀行政策性條款外,也持續開發創新的綠色金融商品。至於人才的培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塊。金管會持續透過金融周邊單位,辦理綠色金融相關課程,協助金融從業人員了解綠能產業的特性,針對其特性來研擬風險控管與審核機制。上緯新能源公司總經理林雍堯則以多年來參與實務的經驗指出,開發離岸風力的專案欲取得融資,迄今還是容易遇到不少棘手挑戰,像是離岸風力的開發年限動輒數十年,未必能吻合一般金融業者核放貸款的規範,而且匯率、利率避險的複雜度往往也更高。

在提供銀行、保險業進行離岸風場專案的融資或核保時,為能有更多風險控管之依據,同時讓業者更順利取得融資,行政院已裁示經濟部成立「第三方檢測驗證中心」,並列入前瞻基礎建設來編列特別預算。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主秘謝翰璋指出,「第三方檢測驗證中心」的成立目的,包括執行DD(盡職調查)、確認專案驗證、海事保證鑑定。

政府可以效仿BSH(德國海事局)做法,要求離岸風場在營運期間必須向第三方申請維護認證,確保主管機關會持續核發營運許可。當使用年限到了之後,離岸風機必須除役、拆除,廠商也應當事先規劃除役方式、流程、費用等,並取得銀行保證。

風場專案投資、融資經驗

離岸風電商轉關鍵:落實專案融資授信

再生能源中,「風力發電」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為獲取更穩定的風力與避免造成其他環保問題,離岸的風力發電漸成主流。近年來,歐洲推動離岸風電不僅成長快速,降低發電成本也頗有成效,整體競爭力大幅提升。

無論是風場的建構及營運,或是專案融資的模式,甚至越來越成熟的躉購模式,歐洲的經驗都很值得其他國家借鏡。

在不同的階段,都可應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機會。以風場為例,興建期需要銀行的短期融資,施工時需要產險的保障,商轉營運期間則可由銀行提供長期融資。一旦進入出售股權的轉型期,人壽及金控旗下投資公司也能投資其股權。後續若上市了,屆時資本利得回收期還能予以資產證券化。

不過,再生能源融資與傳統融資的風險評估迥異,再生能源產業除了貸款天期更長外,也更聚焦於產業發展性、經營團隊專業度。所以,對於銀行來說,承辦再生能源融資專案時,光是準確預測該產業的未來發展,就是一大艱鉅的挑戰。目前國內提供專案融資的主要單位是商業銀行,銀行應當留意,不該由一般貸款的授信專員直接處理專案融資,因為兩者授信模式大相逕庭,國內銀行業未來應多培訓員工參與學習相關的大型計畫。

台灣少數同時具有本土、國際離岸風場開發經驗的WPD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則建議,希望政府可以協助落實在地金融,比方說,業者若要到陌生國家拓展業務,或者在當地申請貸款,政府若願意出面擔保,成功機率會提高很多。國內方面,發電地點的土地租約也是個大問題,因為業者承租的時間泰半都在20年以上,但很少有能夠簽20年長約的地主,這也可以討論看看是否有改善方式。

第三方驗證機制

第三方驗證保障投資方、金融單位、業主

另一方面,為何推動再生能源發電需要第三方檢測機制,引發各界深入討論。一般而言,在再生能源開發計畫確立後,為了讓投資方、投融資的金融單位、業主都確保計畫可順利運轉,並在預期的生命週期內提供預期的收益,所以額外讓公正、可信賴的第三方來檢測。

以離岸風力發電為例,第三方驗證單位必須協助確認風力機的規格、電網的支撐基座的設計是否合適,還要評估環境條件與設計參數,像是設址處的地貌、風速、風力機排列方式等。當然,驗證單位也必須確立,若整個計畫不順利,導致投融資方必須承受虧損時,可以獲得何種保證或賠償。所以,第三方檢測機制一旦無法確立,再生能源發電計畫便發展不下去。

然而,不論是推動再生能源或第三方驗證機制,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可以確定的是,到2025年時,離岸風力、太陽能的發電量將大幅超越其他再生能源項目,但在檢測過程中,除了審查合約、檢驗施工品質及分析發電量外,許多經驗仍須不斷累積,一切並沒有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