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創投建言》豐利管顧董事長林弘全

加強扶植文創新秀 呵護創意種子
採訪、撰文:蔡美萱

面對韓流、陸潮等外來文化攻台,為提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各界皆期盼能集結文化能量,共同帶動台灣文化經濟活力。

重文創產業早期投資的林弘全認為,重振台灣文創可從具原創性的破口切入,輔以加強扶植30歲以下年輕人,台灣影視音出口盛世將指日可待。

林弘全不僅曾是台灣最大社群網站「無名小站」的創始站長,2006年讓無名小站風光嫁入雅虎,之後與合夥人創辦全台最大綜合性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以及發想全台第一個創意實驗基地「濕地venue」。

同時,他的另一個身分便是豐利管顧董事長,為加入扶植台灣文創事業,豐利管顧以創投的角度積極參與文化部的文創投資,致力促進台灣影視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談起為何推動新創事業發展,他表示,矽谷當地年輕人創意、創業的生命力蓬勃,而且資金流動性佳,促使矽谷成為全球主要新創事業的起源地,反觀台灣卻少了這股生氣,為了推動台灣創新創業的氛圍,2011年他離開雅虎的當時,一心就想投入新創事業的早期投資。

而為推動我國文創產業發展,國發基金自2010年5月匡列新台幣100億元投資文創產業,並委由文化部執行,經過一連串公開評選豐利管理顧問得標成為進行文創創投的12家公司之一。

影視音投資在台缺乏完整產業鏈

之後文化部的文創二期計畫,豐利管顧再度得標,對於台灣文創投資,豐利管顧這幾年的投資聚焦產業鏈中段的供給者,而非鎖定國片等終端投資標的。林弘全坦言,即使劇本看了不少,但還是不敢投資電影,主因影視音投資在台灣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他說,這是錢兜出來的產業,預算砸下去後,就能做出一個不錯的影視作品,尤其,現在行銷必須先砸下一定預算後,效果才會顯示,但若不賣海外版權,其實是很不容易回收的。除了燒錢外,突如其來的意外也容易使投資慘遭滑鐵盧。例如導演陳可辛的作品口碑都很好,可惜的是,每次片子上映時都會遭遇不可抗力的變故,2005年電影《如果愛》票房被當年的《無極》秒殺,2007年的《投名狀》電影上映之後,在中國大陸內地票房首週尚可,但第二週卻遭遇了政府包場的《集結號》猛攻,徹底敗下陣來。

另外,中國大陸影視產業巨擘萬達集團近年分配旗下影城對上映電影選擇的方式,都是先看主要演員,再決定於上映影城的多寡,而不是看劇本。之所以會有通路端說了算,掌控一部片子上映與否、影廳多寡現象的出現,與中國大陸電影產量豐沛,現有影廳數量無法負荷有關,所以即使上了院線,也不代表能回收成本。

林弘全指出,中國大陸2012、2013年當時,一年電影的產出有2,000多部片,而能在影城上映的院線片只有700部左右,且700部片子中僅100多部能成功回收。也就是說,中國大陸只有三分之一的電影能上院線,其中,不到五分之一能回收。這顯示了電影票房很集中,影視是頭部集中的產業,「如果沒有辦法爭取到前面,根本無法回收,所以就投資的角度,我根本不敢碰。」

同時,幾年前知名國片如《賽德克‧巴萊》、《殺手歐陽盆栽》等,在國發基金的支持下,都有不錯的表現,即使票房不如預期,實際上投資者賠錢也很有限,但在幾部預計會大賣的國片垮台後,開始讓大家對國片裹足不前。

影視文創商品應具有普世價值

對於台灣影視文創產業,台灣不可能打資本戰,台灣的資金怎可能比過日本、韓國,更遑論中國大陸,尤其兩岸文創投資不能用經濟規模來比擬,若要比規模、比資金,合作永遠都談不下去。在資本戰下,除了由來已久的好萊塢、東瀛文化外,如今韓劇發燒、日劇崛起,韓流、陸潮紛紛壓境台灣,林弘全一針見血強調:「對消費者來說,是不是台灣本地產出有差嗎?」創意會被資本壓過、完全沒有優勢,事實上,市場本來就是場不公平競爭的遊戲。

同時,他也說,但若要用一樣的預算製片時,台灣就會比較厲害,可惜的是,人家不會這樣跟你玩。我們無法限制民眾只能使用國貨,更不能因此築起無形的牆,這樣做法會讓台灣與世界脫節,但民眾若不支持台灣商品時,長久下去台灣就會喪失本土的自主文化。

如今外來文化戲劇影視作品紛紛登台,與台灣早期是主要的文化輸出國形成強烈對比,林弘全分析,問題出在台灣早年知名的創作者現在大多過了創作的高峰期,雖有不少前輩致力提攜後進、培養新秀,但新秀無法適時的補上,也使得人才斷層嚴重。

為在這場資本戰爭中,重振台灣文化大國、影視出口盛世,看得到文化部積極推動深耕文化內容、成立文化經濟專業中介組織、精進多元資金應用、以市場庇護概念支持新銳新創等多項措施,台灣是否能趁機迎頭趕上?

他強調,台灣發展文創必須要有特色,具有原創性。政府雖然在政策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我們還是必須考量最根本的商業性問題。唯有具有普世價值的商品,才會有商業性,而這也是霹靂布袋戲始終無法打開中國大陸市場的主因。

重視年輕人創意,累積成長養分

為了重振台灣影視音文創產業,林弘全建議只要撥十分之一的資源給年輕人,讓年輕人有發想、有發展的空間、有動能持續推動創作。他感嘆在既有的審查角度下,很多不到30歲的年輕人,把學習的重點放在搶案源、爭資源,而不是在學習創作上。

侯孝賢、吳念真等當代知名導演、文創工作者,都是在年輕時累積了很多創意價值,並推升他們有今天成就的養分,為了讓台灣文創源源不絕,建議補助款可以聚焦提供給30歲以下的年輕人。除了提供金援還不夠,同時他也呼籲,相關評審機制對這群新秀的創作成果不需要干預太多,他們只要表現得不要太差就好,在時間釀造下,20年、30年後,他們一定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另外,新創團隊出身的林弘全認為,文創新創團隊要能在台灣成功,除了相關育成中心的投入外,在爛泥巴裡打滾是必須的。也就是,文創新創團隊一定要有商場歷練、歷經失敗的挫折。他更不諱言,文創新創團隊在台灣是非常辛苦的,因為一路上的跌跌撞撞少不了,然而,這些磨練是成長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