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創投建言》中信創投董事長王志剛
掌握4大趨勢 深耕投資文創產業
今年最風光的國片無疑是黑色幽默電影《大佛普拉斯》,不僅獲2017年台北電影節5項大獎,也入選多倫多影展、釜山影展與東京影展,又在金馬獎評選中獲得多項肯定,如此佳績可謂再次鼓舞了台灣國片市場。
提到今年國片《大佛普拉斯》的幕後推手,除了華文創公司的製作團隊外,就屬文化部與中信創投這兩家重要投資者了,而中國信託深耕台灣文創產業,力挺主管機關「金融挺文創」政策,是最早支持政府文創產業政策的金融機構之一。
中信創投董事長王志剛表示,勇於嘗試新興事業投資的中信創投成立於2003年,是中信金控百分之百投資。2010年就看準趨勢,將文創投資業務獨立出來,2014年起更成立文創投資中心,深耕投資文創產業,從國片擴展到華研國際音樂、霹靂國際、誠品生活與華文創等。
文創產業4大發展趨勢
「不管任何投資都必須要從宏觀的趨勢面來看。」他分析,文創產業有4大趨勢,第一,數位化將成主流。以音樂來說,根據統計,2016年全球音樂產值約有158億美元,其中有50%為數位音樂貢獻,實體音樂只占34%,現場演奏有14%。根據IFPI全球音樂報告指出,數位音樂產值在2016年正式超越實體音樂,而關鍵點正是線上音樂串流服務。
第二,由於網路、雲端服務與大數據興起,讓文創產業服務者能清楚掌握消費者人口學,進而針對目標市場提供符合胃口的產品服務。同時產品服務提供者也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回饋隨時修改產品。以手機小說為例,創作者可一邊寫作一邊根據網友回饋修改結局,讓小說成為作家與網友共同創作的作品。
第三,產品通路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電視、電影院、實體書之外,更多虛擬網路平台的興起,如騰訊、愛奇藝與優酷等,消費者從以往看電視、電影轉而用手機與平板電腦閱讀收看,形成多元化的載具與通路。其中,新載具的比重越來越吃重,越來越多人使用手機來追劇。
第四,付費收看成為主流。以2016年中國大陸的連續劇收入為人民幣604億元為例,其中有117億元為付費在線上影音平台收看,約占20%,此外55%為廣告收入,而25%為版權收入。
中國文創抓準趨勢,表現亮眼
在這4大趨勢下,中國文創產業不管在內容與產值上,都表現得相當亮眼。以電影為例,從2006年開始,即以每年25%來成長,預估到了2019年票房將超越北美與印度,成為世界最大市場。以最近在中國大陸創下紀錄的《戰狼2》為例,上映2週即有人民幣50億元的收入。再以電視劇來說,近年來火紅的宮廷劇,隨著水漲船高,版權費也相當驚人,以《甄嬛傳》續集《如懿傳》為例,由騰訊獨家版權,1集版權費高達人民幣900萬元(約合新台幣4,500萬元),在還沒開拍前就已售出68億元的版權費,以中國各省分的版權再加上海外市場,可謂賺到天價版權。
值得一提的是,在付費內容崛起趨勢下,騰訊旗下電子書出版社閱文集團10月26日在香港掛牌交易,以每股55元上限定價,發售1.51億股,共募集了83億港元(相當於11億美元)的資金。由閱文超額認購倍數突破600倍,吸引40萬人搶購來看,顯示手機收看付費內容已成為主流,獲得投資人的青睞。相較於中國,台灣的表現仍有突破的空間。
根據統計,2015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總家數為62,985家,較2014年成長1.24%;但近年來受到國際景氣影響,整體產值只比2014年微幅成長0.57%,不如當年度整體GDP成長0.72%。王志剛分析,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在於文創產業並非生活必需品,隨著景氣趨緩,民眾對於非必需品的需求也隨之減少。
台灣創新能量充沛、文化多元
但他認為,台灣文創產業發展仍有優勢,主要看好台灣年輕人創新創意,不管是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或是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等,台灣都是常勝軍,顯示創新能量充沛,而創意加上在地文化即是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因素。不僅如此,台灣具有多元文化,包括原住民、閩南、客家、日本、荷蘭與中國,文化題材多則創作元素就多。此外,與中國相比,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文化較為開放,限制框架少較能天馬行空。
每年中信創投都有大約120∼130件投資標的,第一階段刪選後進入討論的僅有10%∼15%,最後實質投資則是3∼5件。王志剛表示,選擇的標準包括考慮題材的外在市場,提案者選定目標市場為競爭激烈的大市場,還是分眾化的小市場,並進一步透過波特五力分析產品的競爭力,如劇本、版權未來收入、通路規劃等,投資後續的報酬率。此外,並進一步深入了解團隊陣容,如導演、監製、演員、過去績效等背景以及整體財務狀況等,決定是否投資。
中信創投精準的投資眼光,讓投資案都在市場上獲得熱烈迴響。以投資華研國際音樂為例,主要看好國際文創業者跨業經營激盪創意的趨勢,加上評估中國、日本、韓國與泰國經營演藝經紀公司的報酬率。近年來華研除了音樂收入、演藝經紀外,也跨界與圖文插畫家馬來貘簽下合約,並跨足運動經紀,簽下台灣網壇姊妹詹詠然、詹皓晴,透過智慧財產的版權收入,建立日漸擴大的文創版圖。再以《大佛普拉斯》為例,藉由黑色幽默關注台灣社會現象,跟以往流行的韓劇《大長今》一樣,走特色主題風格。
文創業打國際盃,才是生存之道
目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產值仍主要來自於內銷收入,然台灣市場太小,文創產業必須要靠外銷,否則會受到國際景氣與民間消費力道所影響。王志剛指出,以往台灣戲劇風靡中國與東南亞,如改編日本漫畫的《流星花園》不僅反攻日本,也在東南亞形成華流。近年來,外銷最成功的電影莫過於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以及描述台灣宮廟及信仰文化的《通靈少女》戲劇。目前政府強調新南向政策,文創也應該再創南向復興。台灣文創業者若能依循上述成功案例打進國際盃,才是生存之道。
文創是國家的門面,王志剛認為透過投資抵減才是打造影視產業投資環境的良方。目前《電影法》第3條為鼓勵國產電影片,對投資製作國片可抵減營所稅優惠,最好能擴及其他產業,吸引更多企業投資,透過政府與企業攜手合作,讓創作者無資金後顧之憂,才能源源不絕輸出台灣好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