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保證機制+財務控管 降低投資影視風險
面對日韓劇、陸劇強勢席捲全球影視市場,台灣影視產業應進入結構性整合階段,讓源源不絕的創意能逐一被實現。
國片《海角七號》大賣,在2008年暑假檔期時的票房超過5億元,堪稱台灣電影界的奇蹟,之後接棒的《艋舺》、《賽德克‧巴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雞排英雄》、《大尾鱸鰻》等也都有亮眼的表現,帶動國內掀起國片潮流,讓國片市場從谷底翻揚。
成功打造《賽德克‧巴萊》電影中的馬赫坡部落茅草屋、霧社街日式住宅群、武德殿、公學校等場景,讓不少台灣人驚豔原來台灣也有這樣技術的阿榮影業被譽為「台灣夢工廠」。阿榮影業執行副總經理楊中天表示,2008年的《海角七號》後,國片每年都有一些票房破億元的大片,從那時候開始到去年,國片其實是蓬勃發展的。
國片榮景續航除輔導金更需銀行投資
當市場還沉浸在這股榮景,以為進戲院看國片仍是全民運動時,其實台灣影視產業已悄悄降溫,雖然行政院新聞局(現為文化部)1993年首度正式發放輔導金支撐國片繼續產出,尤其2008年《海角七號》5億多元的票房,讓大家重新看到國片的希望。然而今年過年至暑假檔期,多部原本外界看好的國片,票房卻都不如預期,顯示國片到了需要重整的階段,這是剛好、甚至最佳的整合與重組機會。
影視產業景氣好的時候,大家著眼的是明年成長幅度,都想把自己的餅做大,比較沒有機會、也不會想要一起坐下來談更遙遠的前景。今年國片不像前2年這麼賺錢,促使各界團隊意識高漲,靜下心來思考到底該如何整合台灣的影視產業。台灣的銀行善盡「散財童子」的任務,但影視產業卻還是找不到錢,這是長期以來面臨的問題。劇組有創意、有好的劇本,卻不知如何吸引銀行借款、投資?不少還有向民間借款、抵押房子,或者有幸領了輔導金,但第一桶金的輔導金仍不足以拍完作品。
每一部影視作品從製作到最後的上映,無時無刻都在考驗著團隊,必須在有限的預算內完成,而究竟銀行為什麼不敢借款、投資給劇組?主因還是投資影視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包括專案會不會半路夭折?能否如期拍完、能否在預算內拍完?拍完後作品能否達到預期水準?這些都考驗銀行對影視作品的授信。另外,看不懂劇本、不懂影視生態,也是影響銀行對影視產業授信趨於保守的原因。
落實保證機制導入財務控管是關鍵
因此如何透過結構性整合,搭配保證機制、財務控管,啟動影視產業的正向循環,才能讓台灣源源不絕的創意逐一被實現。對銀行來說,不管是融資授信或投資,最重視的仍是影視作品能否如期完工。而所謂保證機制,包括了完片擔保(completion bond,在國外影視產業,完片擔保公司與製作團隊訂定完片擔保合約,製作公司給付固定費率,完片擔保公司監督確保作品如期、如預算的完成,必要時,更換需要的工作人員,或是賠償額外的損失)、保證收購(由OTT平台或是電視台,如HBO、Netflix、公視等,在作品開拍前與製作團隊訂定合約,要求在固定時間內,以一定價格保證購買其完成作品),讓影視團隊不僅讓銀行相信這部作品會在預算內完工,而且可以明確交代每個時間點的具體支出。
為了讓影視作品順利在預算、預期內完成,建議在影視劇組中導入隨片會計、財務總監、會計師等職務。現在很多片子往往都執行到一段落或拍完了,才開始整理發票、收據,所以常出現不停追加預算的情況,可能一部作品原定預算5,000萬元,到最後盤點支出時,才發現竟然多花了2、3,000萬元。
劇組導入隨片會計後,現有團隊一定會不習慣,因為他們被迫每天要把單據收好,每天有哪些支出、記得打統編等都成了例行事務,才能連買便當、飲料等各項瑣碎支出都可以隨時掌控。除了隨片會計外,再搭配財務總監,以及會計師簽證,就可讓作品完成度與資金消耗進度完整連結,如此一來,避免影視作品在拍攝期間,不清楚實際花費與預算的差異,造成錢花完了,戲拍不完;或是必須不停追加預算,但是作品遲遲還是未能完工的窘境。這並非無法做到,當劇組慢慢習慣此模式之後,未來只會越做越好。
透過保證機制與財務控管,不僅降低影片拍攝成本超支、不能如期拍完、中途停拍等不確定性,也多一層確保作品得以完成的保障。然而只有完片擔保還不夠,還必須解決銀行對影視等無形資產鑑價的困難,才能算是打通影視產業金流的任督二脈。
當有好的劇本、好的演員組合時,即使作品還沒完成,就會有頻道商等業者想預購,如豬哥亮、導演魏德聖的片子預購合約甚至會有1,000萬元或者更高,而這1,000萬元的預購金會按照片子完成進度付款,甚至當作品票房優於原先預估時,預購合約可能會再提高。
舉例來說,一部預算5,000萬元的影視作品,就算是已取得1,000萬元的輔導金,這裡還有4,000萬元的缺口,所以,當有了800萬元的預購合約,加上信保基金的8成擔保,加上可以申請到信保基金的對於4,000萬元的8成擔保,也就是3,200萬元的擔保,完整拿到4,000萬元的擔保後,自然可以拿到銀行的4,000萬元貸款,這部片子就可以直接開拍,劇組根本不需要再找外部投資。
信保、預購雙保障好劇本等於好投資
若有影視公司的專家幫銀行看過劇本,銀行就不用訓練一批人看懂劇本。由影視圈專業機構出具的預購合約,等於為這部片子提出鑑價報告,銀行也可以不用要求授信人員要懂無形資產的鑑價,可以回歸現有市場機制來決定。
即使這部片子票房不如預期,銀行因為有了信保基金的擔保以及預購合約雙重保障機制,授信風險可大幅降低,也讓擁有好劇本的導演、編劇,有機會完成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
長年以來,台灣影視產業普遍比較沒有重視財務,很多導演習慣抵押房子去籌款,因此導演常是劇組中的最大苦主,所以經常出現導演的拍攝意見與營運管理有衝突,如果導演想花一筆錢讓作品拍得更好,但控管預算者不見得認為這是必要的支出。
因此,一套好的保證機制加上第三方財務控管機制,讓劇組對每週該花多少錢?花在那個環節?都可以瞭若指掌,拍攝得以照表操課推進,既不會干預作品原創性,也可以排除拍攝期間可能面臨的諸多不確定性,確保作品順利完成。
借重創投的投資概念,經過創投在審慎評估後,也許是投十中一的機率下,可以擁有所有投資的回報,並擁有可觀的利潤。影視也是擁有類似的特性,高收益票房的作品,會帶給投資人極高的回收,但是投資人不知道哪一部作品可能會成為「會中」的那一部影片;當劇組願意走向系統化、結構化操作營運管理模式時,對於每一個通過這個商業機制的影視作品,基本上投資方就可以不用管劇本,每部影片都參與投資,所有投資的影片中,有幾部的高報酬回收的成果,就可以擁有豐盛的投資收益。影視劇組資金動員在此商業模式下看似有解了,但仍期待我們政府除了發放輔導金之外,進一步帶頭發動點火投資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