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直擊新加坡金融科技大展現場

星國傾國家之力向全球展示金融科技武力
採訪、撰文:陳麗緹

2017年新加坡金融科技大展於日前盛大舉行,不僅要展現從政府到民間的協作力量,更要在全世界爭鋒、推動永續成長的積極作為中,讓金融科技成果全面啟動。

2017年新加坡金融科技大展(2017 Singapore Fintech Festival)11月中旬舉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MAS)和新加坡銀行公會串聯政府資源和產業界力量,快速將活動推進到全球水準,3萬名參與者來自100個國家,有政府官員、國際金融機構董總座和研發主管,到上千家金融科技新創團隊、超過500個中介單位,以及更重要的400位創投、法人投資者的國際金主,同時在新加坡展會期間聚集。

新加坡金管局長孟文能(Ravi Menon)在開幕致詞時表示,新加坡正在建立成為「智慧國家」(Smart Nation),利用技術的力量支持生活的便利,提高企業生產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要 達到這樣的國家環境,需要有智慧的金融中心。」

以金融科技2.0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推動智慧國建設」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今年8月國慶演講中,提出的國家發展前瞻指引,和學前教育、對抗糖尿病同列為「國家和人民的長久利益」。他特別點名金融領域的問題:新加坡雖然手機數量比人口數目還多,卻在電子支付、大數據等方面仍落後其他國家。

在2017 Singapore Fintech Festival,新加坡金管局推出金融科技11大項,擴及電子支付、人工智能(AI)、大數據分析、區塊鏈DLT、跨境貿易金流等,完全回應總理府的政策指引,孟文能並強調,新加坡要進入「金融科技2.0」,藉由金融科技把新加坡的國際金融中心樞紐地位,進一步發揮效益。例如,新加坡率先推行的監理沙盒新創實驗,此次亦成為深化東協國家金融包容生態系的功能,在MAS與世界銀行共同建立的東協金融創新網絡「AFIN」上,試推沙盒創新。

在展會之前,主辦單位承襲去年做法進行Fintech年度十強競賽,獎金豐厚之外,隨後舉行的2017年度投資者峰會,各國創投業、法人投資經理上千人共同參與「交易日」,單是為新創事業聚集的早期投資資金就高達20億美元,把會場氣氛帶到最high點。MAS首席金融科技長Sopnendu Mohanty說:「新創企業最痛苦的早期募資過程,在這裡瞬間化解了。」

星版金融科技生態系水到渠成

在認識新加坡強力運作Fintech鏈結國際和產業的同時,必須先了解核心主體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星國政府的角色和地位,實際上是極為不同於台灣的狀況。MAS同時身兼新加坡貨幣政策制定、匯率管理者,外匯儲備和銀行業流動性的管控源,也就是一般中央銀行的工作;加上所有金融機構的綜合監管機構,包括銀行業、保險公司、資本市場中介機構、財務顧問和證券交易所都統一由MAS擔任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意即,MAS可以站在中央銀行的立場,調節貨幣政策以追求經濟成長,維持物價,更能積極參與金融體系建制與改革,促進新加坡金融服務業的健全發展,為能推進新加坡金融產業的國際表現,MAS直接採用國際公司治理、國際會計準則等,也讓跨國金融機構在選擇新加坡作為區域金融中心時,不必面臨重新適應或法規調整的落差。

據此,新加坡在傾國家之力建構金融科技及其環境時,MAS可以一手勾勒政策藍圖,另一手又與國內外業者合作。新加坡金管局長孟文能在Fintech Festival上指出,近2、3年來新加坡一直朝著6個方向發展:1、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新創事業等不同的參與者,以競爭又合作的態度開發生態系統;2、採取開放的經濟架構,以便於落實連接和開創創新;3、能促進溝通和規模化解決方案的國際網絡;4、強大的人才庫和深厚的科研能力;5、有利的監管環境;6、一個安全可靠的網絡環境。

誠然而言,新加坡認為政策方向十分正確,才能快速促成現階段的金融科技發展,呈現出多功能、多元化的創新生態系統,孟文能說:「新加坡正邁向『金融科技2.0』!」

新加坡的金融科技2.0版,還包括此次展會期間最新宣布的第二個金融創新聚落:「80RR」,臨近商業中心的羅賓森路(Robinson Road)80號大廈,幅員廣達10萬平方英尺,先以兩層樓為優先使用,後續可拓展為整棟大樓。新加坡第一個Fintech聚落「LATTICE80」,仿傚美國矽谷的新創聚落,提供低租金的開放空間給予新創團隊,不到2年時間就已快速成長到需要另一個新的空間,協助容納在新加坡活躍的400個Fintech新創事業。

銀行創新實驗室宛如軍火庫

新加坡金融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當中,星國當地和國際金融機構是集大成,既是Fintech開發者、也是實際應用者,並且培育或投資新創團隊。星展、大華等新加坡商業銀行,向來緊跟政府政策,大手筆投資金融科技,如星展銀行自2015年即投資約新台幣270億元,率先採用IBM華生(Watson)人工智能技術於高資產客戶的財富規畫;大華銀行則在2016年成立金融科技加速器「FinLab」,由銀行主管跳下來培育國際Fintech新創團隊。而國際金融機構原先已相當習慣把新加坡作為區域金融中心,甚或全球業務中心,如英商渣打銀行的全球消金業務總部即設於此,近2年來外銀的新加坡金融中心已有30家提升或新設Fintech創新實驗室。

在這次的2017新加坡金融科技大展中,主辦單位就把第一天活動安排實地參訪這些新創實驗室,且每個實驗室都有類似觀光導覽的解說員,讓培育的新創團隊和訪客對談,只要事前有登記的參與者都有機會。企業研發實驗室如同高科技業的軍情室,在新加坡金融科技領域卻能如此不設防的對外開放,也讓國際人士開了眼界。

以英商渣打銀行創意實驗室eXellerator為例,位於新加坡地段最貴的濱海灣金融中心,雖然MBFC(Marina Bay Financial Centre)第一棟已給渣打銀行冠名,訪客仍必須事先約定,再經過大樓警衛再三確認拜訪對象及時間,才會放行。而eXellerator被規劃在17樓,大有仿傚英國倫敦金融城Fintech加速器「L39」分設於高樓層的39樓、18樓。

eXellerator啟用於2016年3月,開幕時,渣打銀行就公開表示「得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支持」。根據新加坡的「智慧國家」(Smart Nation)計畫,金管局一直積極鼓勵發展AI金融中心,透過創新和資通訊技術提高生產率,渣打銀行於是把在美國矽谷的SC Studios(渣打育成中心)延伸到新加坡,設立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邀請新創團隊進駐與銀行內部專家一起研發。

渣打銀行集團資訊長Michael Gorriz表示,金融科技的興起為銀行創造許多機會,諸如提升客戶體驗、降低成本、降低風險等,客戶與銀行的互動也更有主導的感覺,eXellerator為渣打探尋未來世代的客戶服務和業務新模式。

經過1年多的發展,目前eXellerator內部有20個新創團隊或開發案分別在進行。渣打銀行創意實驗室主管張偉民指出,這是今年內接觸全球500家金融科技或新興科技新創事業,經過兩階段嚴格挑選,最後拍板的菁英團隊,原則上渣打不採直接資金注入新創事業的投資模式,而是根據銀行本身的發展及業務需求,與新創事業共同成立專案計畫。

eXellerator就是大家的工作場域,包括創新發想、開會研商,平日無限量的咖啡飲料、零食小吃,偶爾也辦Party,聯絡彼此的認同度。張偉民說,銀行需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領先,複雜的業務需要加強跨部門的橫向溝通,金融科技新創事業能協助銀行把「概念驗證」(PoC)進行快速技術呈現。

亞洲銀行業中最早大舉投資Fintech的新加坡星展銀行,因去年首屆已是主角,這次的2017新加坡金融科技大展中沒有參與太多,實際上星展銀行的「星展亞洲創新中心」DBS Asia X同樣在去年啟用,位於新加坡Fusionopolis的Sandcrawler大廈,與盧卡斯影業比鄰而區,占地約5千坪的開放空間能容納近40個新創團隊齊聚。星展銀行創新部總監陳美伶(Cade Tan)表示,星展集團有2.2萬名員工,就要能發展出上萬家的新創事業,現階段的技術創新重點在大數據、生物識別技術和人工智能(AI)等,用以重構銀行業務。

星國政府主導銀行展開Fintech合作

像渣打、星展在新加坡成立創新實驗室的金融業多達30多家,他們彼此可能在業務上相互較勁,在金融科技創新推進方面,實際上有相當多的合作或串聯,主要因素都是新加坡政府的關係。

渣打銀行和星展銀行就曾在新加坡資通訊管理局(IDA)的協調下,一起成功完成一項概念驗證(PoC),將全球區塊鏈技術聯盟R3的分布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運用在貿易融資文件的安全考量,降低銀行重複抵押融資的風險,且能以區塊鏈技術的隱私性,保護客戶機密。此合作案中,由新加坡A*STAR聯盟的資通信研究所(I2R)出面和業者共同簽署跨年合作協議,期間並將導入世界級資料科學家的龐大資源。

這項計畫的初步成果,在2017新加坡金融科技大展中,MAS專屬的大型攤位上大張旗鼓。MAS和新加坡銀行協會(ABS)帶領的業界聯盟,經投入開發DLT平台(同時適用Corda、Hyperledger Fabric和Quorum),現在正式公布可用於銀行與銀行間支付的DLT技術雛形和原始代碼。

MAS在會場上,公開一份珍貴報告〈使用DLT重新構建銀行間實量結算系統〉(Re-imagining Interbank 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s Using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Ubin計畫第二期(Project Ubin Phase 2)開發的3個成功初始代碼和技術文檔,讓金融機構、學研機構和政府各部會均可據此進行實驗,加速區塊鏈技術適用到不同領域。對金融機構來說,只需再就內部的隱私保護規範考量,就能與在新加坡營運的各銀行間,在DLT平台上處理線上加密支付作業。

新加坡官方表示,目前Ubin計畫第二期已與11家金融機構、5家科技公司一起進行,接下來MAS也將透過開放編碼的Linux基金會、Hyperledger(IBM支持)的公共平台,進一步運用社群的集體知識,一起改善跨領域連接。

DLT區塊鏈技術一開始主打「去中心化」的概念,讓許多向來自許「金融支付中心地位」的中央銀行心存芥蒂,加上區塊鏈技術商品化的比特幣在國際上投機炒作,各式ICO(首次發行加密貨幣)延燒四起。而MAS既擁有中央銀行角色,在這件事情上卻完全沒有封殺的打算,孟文能在大展期間還特別強調:「要積極促進『好』的ICO和它的做法。」歡迎各界新創團隊能夠提出適用的ICO,MAS願意讓他們進入監理沙盒加快創新、落實應用。

跨國資訊共享聯手防堵駭客攻擊

此外,新加坡金管局發展金融科技六方向之一的資訊安全,也是MAS推動跨機構、跨國合作的重要項目。MAS在展會期間,與FS-ISAC全球金融服務資訊共享與分析中心,邀請台灣、新加坡、澳紐在內的9個亞太國家49家金融機構,共同啟動新加坡亞太區分析中心辦公室,以做到跨國資訊共享作為網絡犯罪防制、聯手防堵駭客攻擊。

FS-ISAC的亞太總部設在新加坡,全球成員達7,000個機構法人和技術開發者,靠近新加坡樟宜機場附近的樟宜軟體園區裡有瑞銀、花旗、渣打、星展等跨國金融集團的資訊安全部門設置所在,已是亞太區金融、科技成員的網絡犯罪防制總部。

此次參與合作計畫的9個國家有澳洲、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新西蘭、新加坡、韓國、台灣和泰國。FS-ISAC總裁兼執行長Bill Nelson表示,虛擬世界日漸複雜,網路攻擊越見頻繁,與其一再強化防堵強度,更重要是各國與業界保持友好關係,事前做好資訊情報分享,才有更好的網絡應變能力,尤其加強在亞太區的情報共享影響力,有助於增強全球整體金融服務業的適應能力。

渣打銀行是FS-ISAC的成員之一,渣打銀行資安長Cheri McGuire這次親自從英國倫敦飛抵新加坡會場發表演說。她指出,Fintech創新給金融業帶來了令人興奮的新機遇,開創爆炸式增長的機會,「我們更必須與金融科技合作,共同解決資訊安全問題!」由於數據資料是一項「戰略資產」,銀行業應該善用豐富的資安經驗和能力,在過程中進行指導。

Cheri McGuire強調,跨機構間、產業上下游間的協議合作,加上資安防制規模擴大,才能真正有效防駭,同時,雖然有很多科技系統可以協助防止被駭,第三方供應商的資安服務許多已放在雲端的便利,但是做到無漏洞的資訊安全,仍要靠金融機構例行的預防教育、部門或機構間資訊有效分享。

監理沙盒實驗激勵新創團隊加入

就技術層面來看,今年大展上聚焦在帳戶安全,採用生物技術的指紋、虹膜、人臉辨識,也不乏由金融業引進AI技術,藉由機器深度學習進行金融預測性、規範性分析。國際信用卡組織VISA、Mastercard均展出支付新科技,展示API(應用程式介面)技術。

而會場為新創事業設立的特別展區相當特別,有監理沙盒對話區,發表團隊的位置就是真的沙子堆起來的舞台,直譯了「Sandbox」。新加坡官方已收到超過30件進入監理沙盒實驗的申請案,已有一家金融科技保險顧問業PolicyPal從沙盒「畢業」,還有多家正在測試,MAS與新創事業的事前溝通發現,有些個案的商業模式不必進入沙盒實驗,就能開始運作。

此外,超過50家新創公司攤位就近與各國金融機構及其服務業進行對話。來自台灣的新創業者瑞保網路科技—信用市集,及金總籌募成立的金融科技創新基地(FinTechBase)、金管會資訊處及證交所、集保等單位均有派員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