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

瞄準智慧農業商機

開拓商用 南向無人機市場
採訪、撰文:張舒婷

隨著無人機的高價值應用領域的擴張,如何提升無人機技術價值,贏得技術領域的獨占與難以取代性?整合系統及掌握自主性技術是主要關鍵。

到無人機,你首先聯想到的是什麼?別看無人機體積「迷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未來發展成「殺手級應用」產品,指日可待,已成為許多人眼中成長潛能最值得看好的產業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國內第一大無人機業者經緯航太的成績單,格外受到矚目。

商用無人機市場發展潛力無窮

經緯航太公司由董事長羅正方一手創立。從小就懷抱著航空夢的羅正方,從成大測量系學士、航空測量研究所畢業後,又到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攻讀航太工程博士。2006年,成為漢翔公司首位非軍人背景的總經理,任職兩年期間便讓漢翔轉虧為盈,是國內航太領域的翹楚人士,還有人封他為「台灣的馬斯克(Musk,特斯拉汽車創辦人)」。

若你以為經緯航太只是無人飛行機製造商,那就大錯特錯了。除了產製無人定翼機及旋翼直升機外,經緯航太將自己定位為「自製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如今,經緯航太不僅是台灣技術含金量最高的無人機公司,放眼全亞洲,經緯航太也是唯一有能力垂直整合上游(飛行載具的研發製造)、中游(航空遙測服務)、下游(大數據資料分析)的廠商。

「我認為,無人機(的體積)不會越做越大,而是走『群飛』的模式。」經緯航太董事長羅正方指出,因為是多架飛機一起飛翔、運作,所以整合系統的品質與穩定度更形重要。也就是說,在未來的無人機領域,「整合能力」才是王道。

發展,加上物聯網、AI(人工智慧)概念發酵,同時整合後,無人機逐漸從消費性休閒娛樂相關用途,升級到軍事國防、商業、農業等高價值的應用領域。

無人機市場的發展潛力究竟有多大?高盛的研究報告指出,估計在2016至2020年,企業與政府的需求將大幅成長,推升無人機市場來至1,000億美元,其中軍事用途仍為最大宗,占了700億美元,商用機占206億美元,消費機則是145億美元,由此可見,商用無人機市場的大餅勝過消費市場。經緯航太主攻的,正是商用無人機,所以,羅正方信心滿滿地指出:「未來我們在無人機市場上, 還會有更多機會。」

因為,無人機的重點不只是飛行而已, 飛行只是最基本的功能, 我們不妨將無人機想像成「會飛的機器人」,機器人目前已經可以幫助人類解決許多問題, 倘若機器人可以翱翔於空中,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只是「地上爬的」,也包括「天上飛的」,將成為附加價值最高的機器人。

智慧農業切入東南亞藍海市場

攤開經緯航太的成績單,不但吃到「天上飛的」加「地上爬的」的市場,就連「地底下」的生意都做到了。

舉幾個台灣民眾可能最有感的例子:高雄氣爆、新北石門外海貨輪擱淺等重大意外的現場,都能看到經緯航太的無人機,傳回災區影像,並加以分析,提供主管機關在最短的時間內,研擬出妥當的解方。

放眼海外,經緯航太也是「台灣之光」,是全台灣第一家讓無人機服務跨出海外的企業,早在2016年7月底,便取得馬來西亞棕櫚樹業者超過千萬元的大訂單,目前在馬來西亞的智慧農業市場市占率已經超過7成。為何選定商用市場中的智慧農業領域?這是經過羅正方縝密策略規劃的結果。

「我這一、兩年都在學農業、看作物。」羅正方說,無人機雖然深受期待,但仍有安全問題的疑慮,撞人、誤闖機場等事件令人詬病,但若應用於農業,最糟的意外頂多是撞到作物,安全層面的疑慮輕了許多。再者,無人機最常見的應用,目前以救災、探勘為主,更細微、精緻的服務,則因為可能涉及隱私問題,仍有其阻力在,所以他決定先切入阻力較小、相對不敏感的智慧農業領域。

確定走入智慧農業的領域後,羅正方看準東南亞大有可為,但必須設定可以強調凸顯自己優勢的市場。若選擇稻米,雖然在東南亞是相當普及的作物,但中國的領頭羊業者大疆創新已耕耘稻米領域好幾年,與之競爭的話,經緯未必可以凸顯自己的獨特強項,而且某些稻米生產大國(如泰國)的政治變數不少,風險較難掌控。

相比之下,大馬的政經環境穩定,而且大馬主要經濟農作物是棕櫚樹,棕櫚樹林結合無人機來發展智慧農業,還不甚普及,是更值得切入的藍海市場。

談及商用無人機運用在智慧農業方面,或許多數人的想像還停留在執行播種、農藥噴灑等基礎的任務,經緯航太做到的,不僅是如此。以噴灑面積來說,一位農民平均一天原本僅能噴灑約10畝農地,經緯的無人機已經達到300畝,如今朝600畝的方向前進。更令大馬人大開眼界的是,經緯航太可以蒐集並分析個別植物的生長情況、當下土壤肥沃度與金屬含量、氣候情況等資料,協助他們做經營決策。

即便是廣袤的油棕林,經緯航太的無人機系統,也可以依據衛星定位及遙感探測技術,替每棵油棕樹編碼、畫出座標,再飛到定點來捕捉影像,「我們即時把你還沒有建立,或(作物、土地)當下的數據收集回來,根據現況來做決策,而且已經達到公分級的精準度。」羅正方說。

如此一來,透過經緯航太的系統,油棕商便能掌握每一棵油棕樹的樹齡、生長情形,若有某一株生病了,需要投藥,甚至可以精確到掌握其病情程度、該投放多少藥。在這些過程中,經緯航太為每顆樹都建立了生產履歷,慢慢累積成「智慧農業」的數據資料庫。

自主性技術助產業轉型升級 

為了培訓更多無人機跨國人才,去年9月,經緯航太與長榮大學攜手在馬來西亞的科技大學成立「無人機研究與應用中心」。從產業界跨足至學界,經緯航太被譽為落實「新南向政策」的指標性企業之一。

切入時間點夠早,加上產品、服務品質佳,如今經緯航太在大馬已是一方之霸。下一步,羅正方將目光投向棕櫚樹第一大生產國印尼,「馬來西亞種植棕梠油的總面積大約570萬公頃,印尼的棕櫚樹面積又是大馬的1.8倍。」羅正方評估,經緯航太的無人機在棕櫚樹的智慧農業商機,已拔得頭籌,未來若要持續搶攻,算是立於不敗之地了。

如今,經緯航太還與中科院合作,結合無人機與電子鼻感測器,聯手推出「無人空中化學偵檢平台」,追蹤空氣汙染源及分佈情況。經緯航太還獲得中油公司的委託合約,以無人機搭載熱影像儀,探勘適合進行地熱發電的潛能區,為台灣商用無人機運用在能源探勘領域,寫下新的一頁。若說經緯航太從天上到地底下的商機都把握住了,真的不為過。

經緯航太的野心,還不只如此,有鑑於跨界整合、產業資源互補是大勢所趨,經緯和肥料業者全宇進行策略聯盟。全宇的微生物複合肥料,在馬來西亞市占率極高,結合經緯無人機的遙測技術後,進行棕櫚樹的大數據收集與蒐集,更是事半功倍。

此外,為了搶進中國市場,經緯航太與農藥業者龍燈在崑山成立「龍智翔智能科技公司」,齊力在中國推廣植物保護專用的無人機及相關應用服務。

經緯航太的故事,應當可以提供尋求轉型的台灣產業界不少啟發。台灣製造業的實力,大家有目共睹,但長期都投入零組件的製造,長期下來擺脫不了代工低毛利的宿命,眼見最近修改勞基法而吵得不可開交,羅正方更是心有戚戚焉。

「現在大家花很多時間與心力討論『分配』,分配當然也是很重要沒錯,但既有的餅縮水了,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做加法,做出Tier 1的產品再出口,規模上也比較有機會發展成企業。」他道出自己的看法。

台灣的業者要有決心發展自己的產業,不做別人的附屬供應鏈,朝「系統整合」的方向前進,把自主性的技術掌握在手裡,才是產業轉型與升級的關鍵。這一點,經緯航太已經證明給大家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