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
凱基銀行與iCHEF異業結盟
用數據攻略市場 導入KGI inside概念
新零售強調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向客戶提供跨管道的無縫體驗,但有賴網路科技與人工智慧的協助,加上完善的金流與物流服務,才能達成。
近年金融業致力發展的金融科技( F i n-Tech),為發展新零售提供良好的基礎。其中,凱基銀行導入「KGI inside」概念,成功與餐廳管理顧問公司「iCHEF資廚」異業合作,發展出獨特的新零售商機,中華開發金控創新科技金融處資深副總經理周郭傑,更是打造這個營運模式的重要推手。
他表示,現在所謂的「新零售」,正如同過去講「電商」,但是新零售與電商仍有本質上的不同,因為電商指的是銷售管道中屬於「數位通路」的部分,而電商發展至今的滲透率大概約10%,也就是零售業者的銷售額中,僅有10%來自數位通路,有如一個天花板在那裡,很難超越。
不過,即便如此,實體店面業者也不會感到高興。現在去百貨公司會發現,一樓變電動車或遊戲機的展場,餐廳更占一半以上的樓地板面積,因此實體店面業者感到納悶,明明電商銷售占比成長趨緩,但客戶也不到實體店面消費?因此,新零售概念應運而生,就是期望新技術打破虛實界線。
媒合需求與供應,去除中介角色
新零售主要是談三件事,首先是線上與線下的整合,兩者的流量可以互導。對消費者而言,有些民生消費屬於生活必需,有的屬於享樂與體驗,但它們是可以互補的,有時在線下購買的商品或服務,一開始雖屬於愉悅的消費體驗,但後來變成經常性的需要,線上與線下的整合就會是一個好的契機點。
另外一個是物流(delivery)技術的改變。現在普遍談到的物流,多是以摩托車、腳踏車為載具,其實不盡然,以後無人車、無人機,都可以擔任物流,所以技術持續在改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數據,數據是影響體驗最重要的一塊,對線下店家而言,最常遇到的客戶狀況就是熟悉面孔的陌生人,但線上與線下整合後,他就不一定是陌生人,在體驗上可以有更好的設計,這種現象也發生在金融業。
對於大型電商或實體通路來說,面臨上述三個技術所帶來的影響,最擔心的就是服務的「顆粒化」。以往消費者習慣在大賣場、大量販店消費,但現在不一定要「大」,取而代之的,是更多P2P(點對點)的交易模式出現,「去中介」成為一個新趨勢,如何媒合需求者與供應商成為重點,這也是新零售所強調的概念。
對此,凱基銀行提出「KGI inside」的概念,如同英特爾的「Intel inside」,不自己去做第一線零售,但提供消費者不可或缺的服務,並在消費者生活周圍存在著。金融服務未來可能變成水電瓦斯等一般的基本需求,亦即客戶需要一個帳戶可同時管理資金、孳息或融資,而Fintech就是在做這件事。
未來,越來越多的非金融業者也會開始提供金融服務。在這樣的競爭下,金融業者不是沒有生存空間,而是必須透過更多的合作,才能創造出對消費者與金融業本身更多的價值。因此當提出KGI inside的概念時,是思考如何主動將我們的產品服務放到合作夥伴手上,而非只有要求消費者走進金融業的門店取得產品與服務。
生活消費促使大數據串流
KGI inside第一個切入點,是生活繳費服務,但周郭傑強調,他們並未發展自身的app,而是提供給PChome旗下的「Pi錢包」,讓Pi錢包的數十萬名客戶,能使用凱基銀行的繳費服務;另外,也與有500,000用戶的記帳軟體「CWMoney」合作,倘若凱基銀行能藉此幫助更多的Fintech業者,讓業者能更專注在經營自己的終端消費者,那就成為一個互利的局面,這也呼應新零售的顆粒化概念,亦即金融服務無所不在。
至於凱基銀行與iCHEF攜手,一開始純粹是數據分析合作。iCHEF是一個B2B業者,但他的B(合作餐廳)對金融業來說其實是C(客戶),從而建立B2B2C的新零售營運模式。iCHEF與客戶的溝通與服務往來,都是透過線上,且能將合作餐廳消費者的消費足跡全部數位化,從銀行端來看,iCHEF是新零售顆粒化現象的落實,也提供銀行一個很好的接觸客戶渠道。
此外,2014年行動支付開始推廣,金融業原希望透過行動支付帶來資訊流,進而掌握客戶的營業活動,藉此判斷客戶的營業狀況,提供合適的金融服務。但行動支付發展速度不如預期,即便在百貨公司電子支付占比達7成,但中小型店家使用電子支付的比例僅在三分之一以下, 且只有結帳點的資料, 消費前端的資料完全無法掌握。
而iCHEF的資料,是從客戶消費前端到結帳點的資料全部掌握,這資料量是單純只有結帳點資料的20倍,因此商戶的營收資料難以造假。另外,iCHEF提供營運平台給合作餐廳用,初期所有合作餐廳的總營收是50億元,經過一年半後,合作餐廳總營收已成長到200億元,這個資料量的累積是很可觀的,假如抓對方向,將可增加未來在大數據應用的精確度及廣度。
舉例來說,當取得餐廳營運的數據後,進一步做出餐廳的健康預測模型,可提早6個月預測餐廳的經營狀況,及早預警並提供業者適合的經營方向,而這也是金融業在數據應用過程中,發現可以滿足客戶需要,進而發展出新產品並提供給客戶的一個實例。
金融業應積極改變、掌握主動權
數據對銀行的意義,在於風險控制,以及效率提升。以往金融業授信最常利用的就是聯徵中心的信評機制,但這是單一面向的評等。因此他也分享,目前凱基銀行正在發展另一個合作案,是透過客戶的某種帳單資訊,分析客戶繳款狀況。當增加了第二個面向,便可發現對某些客層預測評等的準確度,從45%提升至71%,代表授信風險大幅降低。看似毫不相關的繳款資料,竟也能成為授信評估的另一個指標,這就是數據的價值。
不過,目前要說服客戶接受使用第二個面向的指標,仍相對困難,因為台灣人習慣在確定「有用」之後才願意嘗試,中國大陸由於晚起步,缺乏像台灣聯徵中心這樣具有公信力的單位,反而可以在毫無成見的情況下發展不同面向的指標。
而新零售這個議題也是一樣,當馬雲登高一呼,提出新零售的概念時,很多人都願意與他們合作,但台灣卻沒有這樣的環境。因此,凱基銀行身為追求創新的金融服務業,不能保持驕傲的心態,當台灣以外的環境都發生劇烈變化,周郭傑有感而發提到,金融業更應掌握主動權、主動改變,而不是在外界的壓力下「不得不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