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

致力推廣財金智慧

如何巧用小錢 存下人生第一桶金
採訪、撰文:蔡美萱

錢是人們生活必需品,如何正確使用金錢,更是一門學問。FINLEA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蘇英孝以自身經驗分享推廣財經智慧教育,以期獲得更多響應。

立超過10年的FINLEA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長年致力提升民眾財金智慧,是台灣第一個專職推廣財金智慧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提升大眾財金素養、養成財務獨立、財務判斷的能力,進而完成每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標。

今年農曆年後更將與臺灣大學及公館國小合作,培育臺大學生成為財金智慧的種子教師,這群種子教師將在5月前進國小校園,將財金智慧的種子植入孩童的校園生活。

發見財經教育的重要性

FINLEA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蘇英孝表示,為能因應複雜且多變的金融環境,財金智慧應是每個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各國更已積極紛紛投入提倡財金教育的行列。反觀在台灣,一般大眾仍存在基礎金融知識普遍不足的現況,還可能因此導致許多社會問題。

他強調,人一輩子都無法脫離錢,從社會角度來看,正確的財金智慧觀念是民眾生存之必須,然而目前一般媒體報導議題卻僅圍繞在食品安全、健康養生、環境污染、交通安全等,對宣導財金智慧教育的專題卻是寥寥可數。

「你知道你這輩子可以賺多少錢嗎?」這句話已成為他親授財金智慧課程的開場白,回想每次課程開頭,他總要學生預先估算自己這輩子可以掙到多少錢,以工作30年為例,平均年薪1,000,000元,則你的職涯可賺取30,000,000

元。

人的一生不外乎就是賺錢、花錢、存錢、借錢的循環,而何謂財金智慧教育?即是在建立民眾對金錢有正確的認知,另外還要有基本的保險保障、信用觀念,之後才會是投資理財;可惜的是,不少民眾多半本末倒置,還沒有存到第一桶金,就想到要投資理財。

將錯誤的金錢觀念導正

財金智慧教育的重要性在於讓民眾了解自己有多少籌碼,當了解自己有多少籌碼後,才能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當民眾了解自己一輩子可以掙到多少錢後,進而可知道自己有多少資源能運用,然而卻鮮少有人主動去了解;另一方面,從民間到政府對財金智慧教育的著墨也是少之又少。

蘇英孝分享他長年觀察心得,對台灣多數青少年來說,爸媽基於關愛所以大多無償滿足孩子食衣住行育樂等各種需求,若沒有順勢搭配正確的金錢觀念,這些行為可能導致孩子從小就有不勞而獲的錯誤認知,在他們的潛意識中認為:「錢會從天上掉下來。」

讓他深刻體悟到財金智慧教育的重相較國外,台灣家庭很少會在生活經驗中透過幫忙洗碗、掃地、倒垃圾等勞務的分擔,告訴孩童必須付出勞務或代價,才可能獲得相對應的報償。因此,他鼓勵從現在開始,爸媽們都應該好好思考如何藉由家庭生活的互動,養成孩子有邏輯性的金錢概念。

他坦言,在投入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前,他並不認為透過家庭服勞務賺取零用金的方法有助於從小建立正確的金錢概念,但在成為協會一份子後,觀察發現愈來愈多人把開口要錢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後,讓他深刻體悟到財金智慧教育的重要性。

蘇英孝說:「錢應該是要用一點力去賺來的,而不是開口要來的。」因為從小開口,錢就來了,使得社會上不少人當面臨金錢問題時,第一時間的反應不外乎就是開口借,而他們開口借錢的習慣,還可能就是從年幼時跟朋友借10元買零食開始的。

隨著時代的演變,他看到不分海內外民眾開口要錢的情況愈來愈普遍,如日本早在20年前就有「啃老族」名詞的出現,這是用來形容那些選擇窩在家裡由爸媽供養的單身寄生者,之後英國更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的青年族群稱為尼特族(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更可怕的是,當錯誤的財金觀念從小被養成後,就很難再被改變了,也因此,即使歷經歲月洗禮、有豐富人生閱歷的老翁、老嫗也不乏有著開口要錢的習慣。

收入-儲蓄=支出

另一方面,民眾從小對金錢沒有概念,也部分顯現在「卡奴現象」上。蘇英孝指出,因為青少年對金錢、對消費沒有概念,在先刷卡消費、先享受的當下無法周全思考後續付款問題,等到信用過度擴張到無法負荷時,就變成卡奴了,也因此,十多年前的雙卡風暴使得政府以規範加強限制未成年人申辦信用卡。

之所以會有愈來愈多人缺乏正確的金錢概念,主因人性好逸惡勞、恐懼挫折,加上對職場、對金錢價值觀的扭曲等,都會加速社會上愈來愈多人有錯誤的金錢態度。他不諱言指出,當孩子職場發展不順,且知道爸媽有錢,或者開口後,爸媽都會願意提供援助時,就容易選擇逃避,但職場是現實的殘酷舞台,當你退出一段時間後,久而久之,職場也會自然地淘汰你了。

另外,一般人都會羨慕高所得者,但有儲蓄與高所得者,這兩者間沒有必然的關係。他舉例說明,即使他朋友子女的年收入高達2,000,000元,但朋友仍要不時資助子女,這例子不僅凸顯台灣財金智慧教育的嚴重缺乏,也顯示了高收入不等於高儲蓄。

從過去的「收入減支出等於儲蓄」公式中,會讓大家無形間養成「錢沒有了再講」的態度,現在應改為「收入減儲蓄等於支出」,即收入應該要先扣除儲蓄,之後剩下的才是每個月的可支配所得,尤其低薪族更應該有紀律的存錢。

他說:「薪水低者更應該存錢,即使領著月薪30,000、40,000元的上班族,工作5年也有辦法存到第一桶金。」年薪500,000元的上班族,工作5年總收入則有2,500,000元,若要存到 1,000,000元,等於五年總支出必須控制在1,500,000元內,即平均每年花費為 300,000元、每月平均開支為25,000元,對住在家裡的上班族而言,在不用負擔房租等大筆費用的前提下,每月25,000元的零用金其實是很充裕的。

財金智慧教育 應向下扎根

蘇英孝重申財金智慧教育應從小扎根,從家庭服勞務賺取零用金的做法開始,並輔以學校教育的強化,之後隨著年紀增長,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在不影響課業,並兼顧安全的情況下,適度讓小孩嘗試打工,藉以讓孩童養成正確的金錢觀念,以及了解金錢的來源。

他認為除了言教也得身教,但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曾身為金融業高層的他,大學時期曾在工地擔任板模工、上梨山當採梨工人。他說,當時大學一學期學費約10,000多元,但到工地一天薪水有400元,寒暑假下來,學費不成問題。

儘管財金智慧教育有其重要性,然而社會對於財金智慧教育所投入的資源卻相當貧乏,面對台灣長年對這塊領域的忽視,蘇英孝有感而發地說:「就如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硬道理,為建立民眾正確的金錢概念,以降低社會問題,政府可透過行政命令或規定下,在各級學校的課綱中納入財金智慧教育。」

如今FINLEA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服務對象包括小學生、青少年、大專生、教師及弱勢學童、婦女、社福團體等,透過理財遊戲與活動、營隊、競賽、課程、講座、工作坊、編制教材及培育種子教師,將基礎金融知識深入淺出推廣至不同族群。

他特別感謝臺灣大學會計系陳坤志老師及公館國小對孩童財金教育的重視,FINLEA現正規劃培訓臺大學生成為兒童財金智慧教育推廣種子講師,對公館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每次約120分鐘,總計約360分鐘的活動式教學,由大學生帶領小朋友一起動腦思考、開口討論,學習財金智慧。期許本次臺大、公館國小及協會三方試點的合作經驗,未來更可考量複製成功經驗到各級學校,甚至是偏鄉。

另外,他也提到,金融機構基於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在回饋社會的考量下,對於協會推動財金智慧教育活動都相當踴躍,但相對的,金融機構的合作計畫大多帶有目的性,當非營利事業單位接受這類合作計畫時,相關的活動的實行、資金運用都會受到限制。而雖然協會多年來推動各族群的財金智慧教育扎根工程,屢屢獲得外界肯定,但單靠協會的單一力量畢竟有限,期待可以有更多資源投入,影響更多團體響應,讓財金智慧的傳遞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