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
內部政局及對外經貿
為東協經濟添變數
東協國家的經濟表現在短期的未來仍將繳出亮麗的成績單,不過2017、2018年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將進行選舉,未來政府及其政策方針將影響其經濟成績。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以下簡稱東協)近年為國際上耀眼的新興經濟體,亦是我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重點對象。然亞太區域整合瞬息萬變,近年國際經濟成長趨緩,國際間反全球化、民族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浪潮逐漸升高,對東協2017年及未來的經濟前景投下新的變數。本文將分析2017年東協經濟展望、東協面對的區域內和國際局勢,以及影響其經濟表現的幾項變數。
ADB估2017年東協經濟成長4.6%
東協於2015年底宣布正式邁入「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AEC)時代,昭告東協國家間貨品、服務、投資、技術人才以及資金流動將更加自由及便利。然而,近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需求不振,東協亦結束2000年至2013年10國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5.1%的快速成長階段,自2014年起平均成長率跌至5%以下,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於2016年12月發布之展望報告,2016年東協平均成長率約4.5%,2017年將微升至4.6%。雖然各界咸認東協經濟表現將因美國經濟走強、歐洲微幅升溫而受惠,然而美國川普新政府就任後是否將採取貿易保護主義與持續升息,以及中國大陸經濟調整等,都將為東協經濟投下極大變數。
泰國:政局若安定方能走出經濟困境
2016年東協國家大多延續經濟成長的走勢,惟新加坡、泰國仍為近年東協經濟表現最弱勢的國家,但預計2017年將溫和成長,尤其泰國歷經多年政爭,2016年泰國蒲美蓬國王辭世,瓦吉拉隆功王子(Maha Vajiralongkorn)可望在獲得軍政府支持下順利登基,另泰國軍政府規劃在2017年下半年舉行選舉,如泰王接班與選舉順利進行,預期將能帶領泰國走出多年來因政治紛擾而殃及經濟表現的困境。
越南、菲律賓:經濟勢頭依然強勁
其他東協國家中,越南與菲律賓經濟勢頭仍然強勁,預期為2017年東協主要經濟體中表現最亮麗的國家。越南2016年因年初乾旱略下修經濟成長,年中以後因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前途未卜,以及川普勝選後誓言將退出TPP,導致部分外資踟躕或企業暫緩建廠腳步,但整體而言影響不大。雖然TPP效應的具體影響仍須觀察,但越南貿易、投資與民間消費旺盛,其扮演紡織成衣、電子等產品的亞洲新興工廠之地位將更加穩固。
菲律賓在2016年總統大選後政權更迭,新任總統杜特帝採取遠美親中政策,在亞太地區政局掀起狂瀾,但在經濟層面,杜特帝宣布將加速推動重大基礎建設,並通過將放寬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工程之財務報酬回收限制,預計將可鼓勵更多企業參與菲國公私夥伴計畫(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有助菲國改善運輸、醫療、電力、通訊等諸多基礎建設項目。菲國近年經濟表現強勁,菲勞海外匯款收入與觀光旅遊業興盛,帶動國內消費,也是2017年經濟成長的重要動能。
印尼、馬來西亞:可望因油價微升好轉
近年國際油價低迷與大宗物資價格下滑,導致東協兩大石油生產與出口國印尼及馬來西亞經濟飽受拖累,兩國同時也飽受貨幣大幅貶值之苦。2017年國際油價可能微幅升溫,以及印尼在總統佐科威實施租稅特赦,預計從海外引回鉅額規避繳稅義務的資金,對提振印尼國內投資與消費將可發揮一定助益。馬來西亞為東協第三大經濟體,近年因總理納吉「一馬公司」(1MDB)弊案纏身,民間抗爭不斷,政治局勢受到撼動。2017年經濟預測的數據雖尚稱樂觀,但實際上馬國近年因工業產出未能成長、勞動力不足、馬幣走貶等多重因素,馬國民間並未感受經濟成長果實。
另外,2017年東協國家政治情勢亦將影響其經濟表現。2017、2018年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預計將進行選舉,未來政府及其政策方針也將影響其經濟成績。由於東協自2014年以來平均經濟成長下滑,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近來更面臨出口遲緩、貨幣貶值、經濟成長率下修等問題,政府政策是否能反應及扭轉此一問題,對東協未來區域政治、經濟局勢影響重大。
南海主權爭議及中美日角力變數
就外部因素而言,2017年東協國家對外有南海主權爭議及周圍大國如中國大陸、美國、日本持續在東協國家角力等國際變數。值得注意的是,菲國杜特帝總統上任後自親美立場轉向傾中,是否將對其他東協國家帶來示範性的效果,川普就任後對於東協國家如先前盟友菲律賓、越南等的態度,以及中國大陸、日本亦可望個別加強與東協國家間實質關係,將使得東協區域內的大國角力更加激烈。另外,川普就任後可能採取對中國大陸更強硬的姿態,也可能對東協內部及與中國大陸關係出現微妙的變化。
2016年東亞經濟整合出現令人意料之外的發展。首先,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重返亞太」戰略下,推動簽署TPP為其最重要的經濟戰略。歷經8年的漫長談判後,TPP在2015年10月達成協議,而於2016年2月正式簽署。TPP為當前國際間最重要之巨型FTA,其完成簽署誠屬一重大突破,更樹立國際間第一個高品質與廣泛性FTA之典範。
TPP原預計將促成經濟規模28兆美元,約占全球生產總值的36%的亞太地區進一步經濟整合,並可望帶動新的國際貿易規則,然川普已表明將不支持。目前日本安倍首相雖決定接替美國,持續推動TPP,但美國的態度將主宰TPP的生死(編按:依據T P P條文規定之生效要件,TPP將在12國完成國內批准程序,或至少6國完成國內批准程序,6國須占12國GDP 85%以上,後2個月,將生效實施。參TPP第30.5條第二項,USTR網頁,https://medium.com/the-trans-pacific-partnership/final-provisions-29a2af5df02f)。展望未來,川普可能在上任後,調整先前不支持TPP的說法,重新研議新的TPP版本,或果真退出TPP,為TPP畫下句點。
由於TPP成員涵蓋4個東協國家,即新加坡、汶萊、越南及馬來西亞,其如前途生變,勢將影響東協的地位,包括可能對越南產生極大之影響。
東協在五個「東協加一」F TA的基礎上,自2013年開啟洽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Partnership, RCEP)的談判,通稱為「東協加六」FTA。RCEP涵蓋東協與中、日、韓、澳、紐及印度等16國,所屬人口超過33億,因談判進度延宕,決定延後至2016年底完成談判,現則可能在2017年完成談判。RCEP內容涵蓋貨品貿易、服務業、投資、智慧財產權、經濟技術合作、競爭政策、電子商務、法律條款等,如能順利完成及生效實施,將使東南亞與東北亞、南亞市場逐漸整合,東協將可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東協面臨的國際經貿環境將更嚴峻
2017年東協將面臨更嚴峻的國際經貿環境。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2017年全球貿易成長預測,2016年全球貿易總額創下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最差表現,預估全球貿易僅成長1.7%,2017年成長率亦從先前預估約3.6%下修至介於1.8%至3.1%之間。
全球貿易表現不佳外,近年全球各地反全球化的浪潮升溫,尤其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大選的結果將重創經濟與貿易成長,衝擊商業與投資活動及創造就業機會。川普未來如要求美國企業將生產基地帶回美國,除直接衝擊中國大陸外,東協中之出口導向國如星、馬、泰、越等也難避免不遭受波及。
更重要者,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後,世界各國擴大對進口商品實施反傾銷調查、課徵反傾銷稅的現象更趨明顯,以透過貿易救濟手段達到保護本國產業的目的。截至2015年底,不僅WTO會員遭受反傾銷調查案數量排名前三名均為東亞國家,依序是中國大陸、韓國和台灣;東協國家受到反調查的機會亦逐漸升高。例如,越南在2007年1月加入WTO,迄至2015年底,越南共計遭受48件反傾銷措施案件,對其實施貿易救濟國家包括歐盟、美國、土耳其及印度等。反傾銷措施近年被積極使用,已使得東亞國家成為「重災區」,部分東協國亦已遭受牽累。
各國經營、匯兌、投資風險升高
「東協經濟共同體」已在2015年年底上路,在東協領袖公布的2016至2025年新整合藍圖中,對於東協未來持續深化經濟整合,打造區域供應鏈的期許甚深。雖然TPP面臨變數,RCEP談判進展亦不如預期,但因TPP生變導致各界將關注轉至RCEP,可望促使RCEP國家加快完成談判。
東協經濟成長依然強盛,但恐不易恢復過去動輒7%或8%的成長局面。另一方面,東協內部亦出現工資成長過快、勞動力漸呈短缺,及生產效率不彰、產業轉型陷入瓶頸等問題,各國國內經營、匯兌、商業及投資風險升高,值此,東協雖在短期的未來仍將繳出亮麗的成績單,但廠商在東協市場布局不得不慎,且應更積極規劃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市場分散等工作。(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