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
選後紛爭川流不息
政策能否普惠眾生變數多
跌破專家眼鏡的美國大選,讓漸露老態的世界霸主選出矢志振興的川普。既素人又梟雄的他,初上任的執政路線會讓我們有什麼省思?
川普大亨的策略一向是先聲奪人,但讓別人捉摸不定:敢試、敢改,一邊變,一邊喬,一邊吵。江山雖已改,川普大統領仍是本性難移!他選後的任命以及言行仍令人時而拍案驚奇,時而扼腕,我們的確還抓不住他。
每屆白宮易主,都有逾4,000個聯邦官職待派,其中逾1,000個尚須參議院同意任命。迄今川普喬人事其實已慢於以往的新政府,新官也未必能全部上壘。
他和Pence副總統以「百日維新」(100-day plan)、「二百日維新」(200-dayplan)等語叫陣。既說一百又說二百,不就證明謀未定、已先動?可見在這位非典又狂狷的點子王執政初期,「人」與「事」俱變又互動,其紛爭與轉彎的澎湃激盪應遠超過前朝,鐵定是「川流不息」!
因普羅民意當選卻可能重商
他掌握普羅民意而當選,但非循共和黨尊重市場的基調,而係走重商路線,會讓某些人先於其他人富有起來。他的涉外政策是否會傷害盟友,尚不樂觀,端視他是否回歸市場機制,並順應國際政治現實因勢利導!所以他的政策是否會「普惠眾生」,目前是大問號。
老美選總統往往符合鐘擺效應:英國《金融時報》稱小布希是「決定者」(decider),暗諷他貿然進軍伊拉克;歐巴馬則被論定是「評理者」(reasoner):即便普丁揮軍克里米亞,他仍能冷靜分析利弊。準此,川普應是「喬事者」(deal maker)。他的準財經內閣核心充斥像他一樣的大亨,尤其商務部長Ross是「重整大王」;財政部長Mnuchin是「禿鷹天使」!
川普在2016年底看準Carrier冷氣機製造商的母公司聯合科技公司,一向承接大筆美國政府生意,就恩威並施的打消它原來去海外設廠的規劃,已開介入個案喬事的先河。
歐巴馬上任之初,挾金融海嘯後清算華爾街的氣勢,峻拒與共和黨協商,獨斷通過的金融改革法案《Dodd-Frank Act》,川普雖然矢言將其廢止,但美國大型業者代表如摩根大通集團的Jamie Dimon,反而很睿智的只主張去蕪存菁,因為這些年來投入法遵與相關設備的成本過鉅,禁不起再次金改,故只企盼鬆綁,譬如壓力測試應更客觀,區隔投機交易的VolckerRule不要「五頭馬車」共管,及避免資本適足率加上資產流動性的雙重夾殺,讓銀行空有銀子但不易貸出。
減稅刺激經濟恐只是紙上富貴
減稅是川普普羅政見的亮點:對中產階級和企業大幅減稅,以促進更多國際企業將兆億美元資本匯回本土,並促進每年3%~4%的經濟成長,但對富翁則不給什麼甜頭!
說得挺好聽,但只有一個小的問題:從一些智庫的數據推估,得不出這樣的結果,專家認為川普期待的成長只是紙上富貴。
準財長Mnuchin的確想效法雷根總統當年的減稅方案,並辯稱縱然對富人的所得稅率從39%降到33%,但也剔除許多減免額,結果應不至於淨減稅。但是依照智庫如右翼的TaxFoundation,乃至於Tax Policy Institute的數理模型分析,中產階級增加的稅後所得僅介於1%至2%;頂端富豪卻可增加12%至16%之幅,或平均1百萬美元的淨所得,殊欠公允!
至於大幅簡化公司所得稅,並調降稅率為15%,雖立意良善,但依數理推估一樣近乎天方夜譚!歐巴馬政府前財長Geithner只敢把稅率降到28%,否則即會衝擊財政;即便當時眾議院的共和黨國會議員,也推估至多只能降到25%。
Mnuchin的秘笈是動態計算法(dynamicscoring),考量因減稅致淨所得增加,而多從事投資或消費,進而增加稅收,應可舒緩減稅的財政壓力。雖然這「供給派經濟學」尚待實證支持,雷根時代的大師Arthur Laffer已復出,並硬挺川普。
即便這樣設算,Tax Foundation仍得出未來10年會增加2.6兆至3.9兆美元赤字的結論,等於再增加1/3的聯邦政府赤字!不但如此,前任財長暨知名經濟學者桑默斯更反對廢止遺產與贈與稅,因會更拉大貧富差距,故他也已公開反對這種稅改。
若打壓非法移民將不利經濟復甦
美國畢竟是一個法治國家。政見中的狂言妄語如涉及法律(包括國際條約義務),仍是要依法行政。當然,如川普要全面廢除歐巴馬的健保法,另當別論。
但縱然川普認為中國操縱匯率而應制裁,仍須依1974年貿易法,先做事實認定(經濟學者多認為中國操縱匯率已是陳年往事,最近人民幣貶過頭,部分因川普叫陣所致),不能用「喬」的。同理,美國也不能馬上退出已簽署的巴黎氣候變遷環境公約,因為有綁約的最低拘束期。
非法移民當然可依法遣返。只不過,非法移民一向對美國經濟成長,甚至避免人口結構過度老化,都有莫大的貢獻。打壓非法移民,就會抑制美國經濟復甦!一般經濟學者認為川普徒賴減稅刺激成長的方案不太可行,即因嬰兒潮的勞工已老退,欠缺充沛的勞動力,如再驅逐非法移民、打造邊境高牆,不啻對經濟打「七傷拳」。
眾生皆樂見美國強化破舊的基礎建設。日本政府的退休基金(GPIF)已率先表態參與的意願,當然有改善收益的考量。對於也是錢淹腳目的我國機構投資人,這也會是雙贏。
不過,川普在競選時打臉希拉蕊成立專業銀行推動基建的政見,認為會流於豬仔政客利用發包工程圖利他人, 還不如用租稅誘因。Mnuchin受任後卻又表示這個專業銀行的構想也不錯,顯示即便是惠普眾生的施政,川普內閣的規劃也可能川流不息的改變!
期待美國製造業鮭魚返鄉有難度
如涉國際經貿合作,最值吾人注意的是川普是否會讓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死而復生。他原不認為這會雙贏,但他應開始略有自知:許多出於直覺的涉外政見萬一實施,反而可能親痛仇快。
寄望要求製造業重返美國(reshoring)以再締經濟高峰,是一個老人搞不懂自身經歷的歷史!美國的製造業確曾執世界牛耳,甚至其外銷遠超過日本、德國、法國、義大利等製造業成品外銷的總和,但係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有美國大勝,其他工業大國不是慘勝(如英法),就是慘敗(如軸心國)。等到1960~70年代,這些老牌工業國家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如台灣)加入競爭,美國製造業的表現就回歸一般的水準。
美國製造業不易鮭魚返鄉更在於全球供應鏈已形成,如撤離海外反會缺工,以致前不接村、後不接店。如蘋果公司回美生產也假設不缺工,依Jason Derek、Greg Linden與KenKraemer三位教授的推估,iPhone成本會增加約90美元,零售價必須提高約14%,會傷害美國消費者。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川普應懂吧!
他對未來更是誤解:因為勞動成本要再降低,如再繼續大幅自動化,就算美國製造業復甦,短期內也不易大幅促進就業!
省思川普政策的影響不易,但似已有一些心得:台灣從2016年大選迄今,政治的主軸是分配,但面臨嚴峻的趨勢:可以分配的餅越來越小;不論川普有多大的爭議,他的競選主軸反而是成長、把餅做大。所以,川普的目標值得我們省思。
但台灣允宜先搞懂川普的路數,因為和他喬生意總會有成本。好在美國其他重要的盟友會川流不息的對他剖析與訴求,以資因應,台灣可搭這趟學習之旅的便車。
以強化經貿科技合作維繫台美關係
精明成就了川普大亨,但川普做總統就不能貪近功短利。而且競選諾言一向不宜當真,端視髮夾彎轉得是否更有利國計民生。所以,就算川普轉念與修正真是川流不息,吾人仍可攻砥。
川蔡通電之後,許多不當遐想與恐懼接踵而至。如何審慎因應台、美、中新局的策略?如川普確非以我們為籌碼,不妨以強化經貿與科技合作為主軸。
在1950年代末期,美國開放市場,並對台灣經貿方針指點迷津,形成了後來的「19點財經改革方案」,造就台灣今日的國際經貿地位。
一甲子之後,我國雖成為全球科技業供應鏈的重鎮,但亦陷於微笑曲線底端,且兩岸互動停滯。加入WTO之後,更已無對外開放、改革以厚植實力的勇氣與動力,連張忠謀先生都說轉型不知走往哪裡。
綜合國際政治情勢,台美以經貿為題喬事情,應不會刺激大陸。美國國會有以洽簽美日自由貿易區協定取代TPP的倡議。準此,台美亦可聊聊倡議已近30年的FTA協定。
子在川上,如何普惠眾生?川普從大亨昇華為大統領,甚至受人尊崇的世界領袖,必須修課。我們的第一堂課,則是搞懂他哪些施政會帶大家向上提升,哪些會向下沉淪。(本文作者為中華開發創投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