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

應用區塊鏈技術

供應鏈金融結合區塊鏈 強化風險管控
撰文:廖世偉、鄭旭高

近年世界經貿環境大轉變,許多大型企業以新技術與新商業模式成為時代巨頭,如何以區塊鏈技術使供應鏈金融服務更形便利,成為企業與政府關注的議題。

球經濟連動之時,經貿環境已截然不同過往,Google、Facebook、Amazon等企業藉由新技術與商業模式成為時代巨頭,不斷藉由中心化的營運模式吸收資源與資料優化其商業模式與對市場分析的敏銳度,伺時機成熟時可跨入各行各業。是故,傳產已無法置身事外, 皆需重新審視自身情況盡速尋求轉型,如透過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重新定義供應鏈融資,以促進效能、增加獲利、找尋最適合的夥伴(如異業結盟、產學合作)、增加市占並運用新科技的創新形象進而創造多贏。

創新轉型為成長動能

在各式風險、危機頻傳、傳統風險管理方法已現疲態後,金融機構除了提升訂價、利率、制定更嚴謹之風控制度外,應更著眼於推出創新、客製化之融資商品以穩固客源開發市場,否則將嚴重影響其市場競爭力。物流業如快桅(Maersk)、製造業如鴻海富士康、科技業如IBM、騰訊與金融業,或顧問業以及學府透過異業、產學合作紛紛投入供應鏈金融區塊鏈的領域。

根據國際應收帳款讓售聯盟(Factors Chain International,簡稱 FCI)數據可知,我國多家金融機構加入應收帳款讓售之體系,所承作之帳款總額居亞太區之大宗。由此可知台灣企業較常運用此項金融工具進行資金融通。針對傳統上,各國融資不易之中小企業,衡量企業信用方式除傳統之擔保品外,社會關係、社群媒體等各樣資料來源可能都是參考依據。另外由於中小企業容易受到國際主要國家(中心化組織) 的貿易政策影響(多半只能被動接受),提出相關證明不易(若為供應鏈中之較外層如何證明其與中心廠的關係為可靠),對不熟悉或新的市場與交易,對方無法確知其信用狀況(如某企業長年耕耘歐洲市場,一遇新市場,如南亞客戶時如何判定為妥)等,故建立一個新型態的供應鏈融資系統對於活絡商貿確有其必要。

供應鏈金融區塊鏈之效益與功能

過去數十年來,第一代互聯網加速了資訊(Information)在網際網絡的傳播,但並未普及價值(Value)和信用(Trust)的傳播。區塊鏈的精神是將帳本分散為多個節點,將所發生的交易紀錄到區塊(Block)中,並藉由帳本之參與者共同驗證的方式(共識機制)來確保交易的完整性、多中心化、共同參與,公開、民主、透明、無法篡改,任何人均有權力透過公開介面查詢數據與相關資訊,透過這樣的驗證方式、共識機制,能確保資訊真實性,讓價值與信任的傳播變得更值得信賴,進一步實現公平共享的精神,進而規模化形成全球信用體系,因此我們可以稱之為信任機器(Trust machine)。

是故,區塊鏈具備以下幾點優勢:增加交割效率(Efficiency)、加強安全性(Finality)、可信任性(Inspectability),降低互聯網金融的交易成本,促進資產流動性等。許多中小企業在過往的經驗中藉由區塊鏈的特性可突顯之另外一個主要優點為審計查帳,不論是外部會計師或內部稽核人員,若事先將業務流程中與金額相關之數字上鏈處理,即可成為供應鏈融資型態之分佈式帳本。對於審計員而言可降低部分科目之重複性或初階工作(如數字之勾稽核對、彙總核算)、提升高附加價值及分析的比重(將時間用以判斷科目之不合理性或進行實地訪查),增添查核報告的價值。另外也可相對減緩因不適應事務所初階工作而導致的人員流失。

對政府而言,由於稅務資料均上鏈,查核更易勾稽追溯,能降低稅局稽徵成本,提升政府對稅收之掌握度,降低稅源流失、提升稅賦公平、健全稅制。當稅制清楚,不同地區之稽徵機關在不違反租稅中立之原則下,更能促進生態系之發展。

法規及基礎建設健全有助供應鏈金融運作

接著是法規議題,伴隨監理沙盒法案在2017 年 12 月 29 日的通過,作為國內第 1 部、全球第 5 部法案,在外資不斷探詢下,為在第一時間供其評估用,我們透過民間的力量協助先翻譯了英文版,其重要性在於希望吸引外資進駐台灣,與台灣新創業者一同交流發展,同時對於跨境供應鏈金融區塊鏈場景試驗而言,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政府態度、法規調適、跨境協作。

為凸顯區塊鏈的其他優勢,一個好的、適合的區塊鏈基礎建設必須對交易雙方更便宜,交易啟動與進行的過程更簡單,使消費者不用擔心交易時間過長,又相對安全。以互聯網基礎建設在 1980 年代及 1990 年代時期之發展為例, 我們看到互聯網基礎建設的週期乃經年累月型, 無獨有偶的,知名科技顧問公司亦在報告中指出,區塊鏈基礎建設的週期亦需厚積薄發。

過去我們已投入 3 年多的時間,以比特幣區塊鏈(蓋其為現下區塊鏈應用中運作較久者, 以之為本相對穩妥)為基礎,汰舊換新、與時俱進的盡力打造一種新型態、認許制之區塊鏈協議。其內容包含但不限於身份認證實名制(如此若應用於其他場域可避免人頭問題)、適應較複雜的金融場景(跨境供應鏈融資、支付、期貨交易、票據交易、保險、國家型之數位貨幣)與非金融場景(農業、環境、醫療、零售)、更能提供串接應用情境和區塊鏈基礎建設的API資源庫,以智慧城市、萬物聯網、未來生活的角度來模擬並提供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等,朝區塊鏈監理與法規、參數優化模型與安全性分析、數位資產交易系統優化等方向持續研究。(本文作者廖世偉為亞太區塊鏈發展協會理事長、臺灣大學資工系副教授;鄭旭高為中華民國中小企業總會新世代協進會副會長、國際公認反洗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