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
提供應收帳款承購服務
善用供應鏈金融 創造最佳營運績效
金融科技的發展,使供應鏈金融市場迅速擴大,銀行在原有優勢上,得設法提供更優惠的服務,才能贏得客戶的信任,創造互惠的利益。
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 SCF)市場近幾年成長速度極快,麥肯錫(McKinsey&Company)於2015 年預估全球供應鏈金融有US$2 兆可融資的應收帳款及US$200億潛在收益,2018 至2020 每年約有15%的成長空間。以英國為本部的資金平台Demica指出,目前東歐、印度和中國是供應鏈金融成長潛力最大的地區,許多大型國際公司運用供應鏈金融平台,使開發中國家的中小企業供應商提高現金流,增加經營彈性。供應鏈金融從銀行成立的電子交易平台到與金融科技(FinTech)結合成為操作簡易快速的資金平台,顛覆了市場上的買方和供應商的既定運作方法,使交付和現金規劃更明確。而金融科技正迅速搶攻市場,銀行現階段須清楚界定核心能力,包括是否開放多項融資方式,調整信用標準,自行研發、結盟或外包線上資訊平台,充分掌握銀行優勢以因應未來挑戰,在市場上搶下份額。
供應鏈金融交易平台 彌補地區金融服務不足
供應鏈金融市場從1990 年代開始發展,其中,逆向應收帳款承購(Reverse Factoring)最著名的例子是墨西哥國家發展銀行(Nacional Financiera, Nafin)在開發中國家推廣的生產力鏈結計畫(Cadenas Productivas)。Nafin提供線上平台連結供應商和大型企業或買家,為中小型供應商提供應收帳款承購服務。根據與公司或政府的契約再融資,使其增加營運資金,利用大企業良好的信用水平彌補中小企業的信用不足。買賣契約成立後,平台就會顯示賣家提供的可轉讓應收帳款以及願意受讓的應收帳款承購商和其利率報價,供應商選擇應收帳款承購商後即可成功轉讓應收帳款,該筆貨款就會立刻轉到供應商帳戶,當發票到期時買家直接將貨款轉到應收帳款承購商帳戶。目的是要使80%信用等級不高的中小企業能夠獲得融資,英國會計師公會(ACCA)統計從2001年設立至2009年,Nafin供應鏈金融平台吸引了455個大型買家和80,000供應商,約有20家銀行和金融機構也加入該平台。根據世界銀行2014 年中小企業財務政策中指出,Nafin已延伸了US$90 億融資,約一個月US$600,000,98%的對象是中小企業,此交易平台增加了交易效率,使資金流動更快速並降低交易成本。
協助開發中國家供應商達到貿易潛能
更全球化的例子是世界銀行成員——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2005 年推出US$50億全球貿易金融計畫(GTFP),結合超過285家金融機構,透過銀行付款承諾(Bank Payment Obligation, BPO)擔保,為開發中國家的貿易夥伴提供風險抵免的應收帳款承購服務。
2014年IFC提出US$5億GTFP中期計劃,將擔保期間延長至5年。特點是先選定地區合作銀行名單,透過IFC當地貿易專員,對不同地區設定不同的擔保條件和價格,價格依當地市場條件訂定,取決於買者信用風險。交易成立後,透過SWIFT型式出具擔保並經過地方銀行同意,擔保之信用證在48 小時內發出,所有的交易都在電子平台上,連接供應商、買方和IFC,使交易透明化。這樣的作法幫助廠商承擔國家和地方銀行風險,擔保期間最長3年(中期為5年)。截至2017年8月,IFC已出具了54,000份擔保,金額達US$600億,範圍擴及全球,包括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區、歐洲及中亞、非洲撒哈拉區、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中東及北非。
利用增加財務彈性 友善勞工環境
為了使資金流通性更強,IFC於2010年推出US$5億的全球貿易供應鏈金融(GTSF)計劃,針對開發中國家供應鏈廠商及中小型出口商以應收帳款融資提供短期金融服務,主要產業包括零售業、品牌服飾、交通器材、食物及農業,截至2017年已服務14個國家、800個廠商,買方多為位於美國、西歐、日本的公司。
Puma為歐洲第一個與IFC合作的品牌,2016年開始合作廠商分布於孟加拉、柬埔寨、中國、巴基斯坦和越南,同樣的供應商經過評比後,分數越高者可擁有較低的融資成本。此外,雲端平台也成為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必要設備,PUMA和IFC的金融服務建立在GT Nexus提供的雲端企業平台,提供國際貿易與供應鏈管理功能,使各項資訊可即時呈現。
銀行與廠商的目標差距 開啟金融科技市場
麥肯錫提出傳統銀行供應鏈金融成功的四個主要因素:(1)簡易且有彈性的平台,整合買者企業資源規劃和賣者應收帳款系統。(2)地緣關係,涵蓋各計劃地理範圍,大部分是區域性銀行。(3)有效的信用和供貨,支持整個計劃的成長。(4)營運能力,確保整體計劃可獲利。銀行在意前三項因素,但廠商最重視第四項計劃的獲利性,認為降低複雜性使供應商能夠快速上線最為重要。大型買方將供應商能否快速上線當成評比標準,因此供應商認為能夠提供上線訓練,包括文件和技術上的支持,才是決定他們是否參加銀行計劃的因素。銀行對信用有一定程度要求,也使得有些小型企業達不到標準,這些差異使得許多廠商不參與銀行的供應鏈金融計劃,使得金融科技的需求營運而生。
金融科技公司著重於操作性,利用線上工具和訓練輔助廠商,願意為小型供應商提供專屬的方案,且提供可買斷的整體方案。根據麥肯錫統計,2015年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金融有15%市占率,科技使金融服務更加開放,例如訂單成立後,會自動開啟交貨前融資方式的討論,融資服務開放更多種流動資金提供,如小型銀行或非銀行的來源如退休基金、避險基金、資金雄厚的公司等,使應付帳款和應收帳款的週期成為自動化的金融服務。金融科技使用公司的信用評等,不須中小企業提供保人,將信用制度的鑑定結合收據和安全支付系統,並以每日為單位更新,提高效率。
新型態供應鏈金融
Strategic Treasurer顧問公司分析,目前的供應鏈金融為複合式(hybrid),結合動態貼現(Dynamic discounting)和逆向應收帳款承購(Reverse Factoring),公司交替使用兩種方法,使營運資金達到最適水準。許多供應鏈資金管理目標是使現金轉換循環(Cash Conversion Cycle)更流暢,不會因為現金被綁住而導致無效率。
新的融資模型打擊了銀行的供應鏈金融市場,然而目前銀行在市場中始終有地位,因銀行掌握主要的財務管理功能及全球通路。若有效結合科技平台,提供合理優惠的利率,掌握與客戶的連結和信任,在市場中仍佔有相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