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

供應鏈金融發展歷史與新契機

供應鏈金融整合平台 提供新融資模式
撰文:張嘉伶

資金融資順利與否是中小企業可持續營運的關鍵之一,藉由金融科技的進步,由核心企業的信用保證作為依據的「供應鏈金融」,如何讓產業更快速、成功的發展值得深入探討。

謂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 SCF),是指將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以及與其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看作一個整體,以核心企業的信用保證為依託,由該企業提供供應鏈交易資訊予銀行,使上下游的中小企業都可獲得營運資金融資,此議題雖已發展多年,但過往在執行上卻都有一些問題存在,而如今新的科技金融技術與新的市場都更加成熟,供應鏈金融也再度成為業界的焦點話題。

中小企業融資更便利 資金運用更靈活

我國傳統銀行融資放款的模式主要是針對單一企業的徵信放款。具備競爭力的核心企業一般來說很容易得到資金支持。但上下游規模小的供應廠商常因抵押品不足、經營風險較大、抵禦經濟波動的能力低等相對因素,銀行想多放也不敢。

而國外針對供應鏈金融,就是以銀行、放款機構針對特定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提供金融產品、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讓資金可以靈活的在供應鏈中流動,使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不會受到資金不足的限制,因此也可將SCF翻譯成「供應鏈融資」。供應鏈金融與傳統信貸業務最大的差別在於,透過核心企業的信用能力評估,來分擔對中小型企業訊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風險,讓中小企業能獲得充裕的資金,以利供應鏈的發展。

其實在國際間已有類似成功的案例,以墨西哥來看,墨西哥國家金融發展銀行(NAFIN)連結美歐大型通路業者與其國內中小企業而成的融資平台,在國際銀行間的評價,都覺得此案發展得相當好。NAFIN直接取得美歐大型通路業者的應付帳款資訊,並利用此資訊做為向國內中小企業收購應收帳款及提供貿易融資的依據。該平台是利用歐美大型通路業者的高信用,來降低小供應商的違約風險,是一個建構在大型通路業者(核心企業)和供應商之間跨國家的供應鏈金融平台。

科技促進資訊整合 金融服務網擴大

惟應收帳款融資業務存在最大的隱憂是詐欺不實。為提升供應鏈管理效率,我國經濟部在1999 年曾推動「資訊業電子化計畫」也就是所謂的AB計畫,讓15 家資訊大廠將其偕同的上游1,800 多家零組件供應商建立在電子化供應鏈系統,有了這樣的系統之後,銀行業就可以跟大型製造業結合推行供應鏈金融,業務量開始逐年增加,但在2009 年因金融海嘯衝擊,產業曾出現業務萎縮。

而這段時間,中國的供應鏈金融卻急速發展,主要是因為台灣供應鏈金融管理系統業者「天逸金融服務集團」將此觀念帶到中國大陸,各製造業的上下游供應鏈串在一起,而多家銀行,包括招商、民生、華夏、光大、平安、南京等都搶此商機,就連第三方支付業者-—「快錢公司」也搶進,中國供應鏈金融在2011 年就達到業務量全球第一。

快錢公司過往並不是金融銀行,但透過此服務開始蒐集B2B以及B2C的交易紀錄資訊,進而蒐集中小企業經銷商的信用紀錄,也同樣與天逸金融服務集團結盟,針對了供應商做快速撥款融資的服務,現在快錢公司服務數百家大型廠商,包括聯想、中國移動、李寧等大型企業,並整合了上萬家經銷商的電子收付款、應收應付帳款等,將供應鏈上下游真實的交易背景作為融資的基本條件,整合成流動資金管理解決方案,包裹銷售給銀行,銀行再根據相關應收帳款等資訊為中小企業提供授信額度。

時至今日,科技的進步帶動供應鏈金融發展得更好,過往傳統供應鏈金融僅能為15%供應鏈裡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而先前在中國發表的點融網,其營運模式是去中心及去中介化的區塊鏈,讓供應鏈上的每一筆交易,都更加透明和易於管理,就可以為供應鏈上85%的中小業者提供資金。且透過區塊鏈的技術,借貸雙方的金融業、核心企業更能確保整個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同時又能保障為消費者提供完整的服務,鴻海集團也找上點融網來合作,從製造業的身分跳下來做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資金、企業、商品與資訊整合而成的平台,將會是進入數位經濟時代的最大變革之一。而台灣過往製造業很強,銀行金融也發展得相當好,兩大領域應該結合新方法發展供應鏈金融,這樣既可提升台灣製造與金融版圖雙方的實力,也能讓產業更迅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