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

新世代金融人才培育

數位無聲革命 金融人才面貌進化
撰文:傅清源

金融業往昔被認為是「金飯碗」,在金融科技的發展下,卻面臨被淘汰的危機;且要應對各方新興異業的進擊,如何在這場艱困的挑戰賽中脫穎而出,各國皆在大力衝刺中。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到流程機器人(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新型科技不斷演進、突破和融入,正形成一股數位化無聲革命。這股潮流所引發的破壞式創新,最直接影響的場域之一,即在於金融科技(FinTech)興起,挑戰既有金融服務模式。如今,所有金融機構都投放大量心力在利用科技提升效率與消費者體驗。此外,金融科技相關創新法案陸續推出,金融機構經營金融服務的專賣權將相當程度受到衝擊。從微觀看,金融從業人員若再不學習新科技、新能力,往昔被認為捧著「金飯碗」令人稱羨的工作,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從領導者認知的翻轉,到如何引入新金融人才策略,與營運策略充分結合加乘,以應對各方新興異業的進擊,這場挑戰賽才剛剛開始。

科技驅動 重塑人才需求形貌

根據麥肯錫公司的最新估計,人工智慧在幾年內即能執行將近20%至30%的銀行人力工作,尤其在資料的整理分析方面,其效率是人類難以企及。例如澳紐銀行(ANZ)自2015年推動以來,大約推動40項,其中包括擔保抵押貸款以及半年度稽核報告的流程自動化,節省流程成本逾30%。現在來看,一個數百上千萬元的貸款,只消5分鐘就由人工智慧自動完成所有核貸對保程序,著實還令人難以放心,因為更積極的流程自動化,表示人將控制權交予機器,此可能蘊含更多的作業與管理風險,因此各國的監理機關目前對人工智慧於流程的應用場域仍然審慎以對。

不論如何,這兩年若觀察金融機構徵才的方向,即可發現異於往昔:傳統金融人員如櫃員、授信業務、操作外匯等人才,招募數量節節下降,總體實體分行數與櫃員人數明顯減少;相對的,非典型金融人才如數位金融人才、產品設計師、系統工程師、數據分析師、數位行銷、App開發人員招募積極,且挖角之風十分盛行。顯見金融機構對人才的需求樣貌,已然產生質變。

人力轉型 「穩定」成歷史

以往金融業以其相對優渥穩定的收入,在徵才具有相當競爭優勢。然而,這套邏輯放在數位人才市場似乎行不太通:金融機構除要面臨同業同樣需才孔急的競爭,許多科技業,尤其區塊鏈、數位貨幣等新興金融科技漸成氣候,相關產業與市場以驚人速度在世界各地成長,也能夠開出相當優渥的條件,對金融業引才形成巨大壓力。

金融也不再是內容長期不變的「穩定」工作。現在,已經有金融機構打破傳統金融職務階層上下分明,分工細密的作法,建構出不同型態的工作方式:引進跨部門、跨功能的敏捷團隊(Agile team),導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以更有彈性的作法應用到各種業務流程與行銷模式。當然,這也帶來副作用:這些富有創意與跨領域應用能力的高價值人才,通常不是追求穩定,而是揮灑的空間,現有金融機構長期企業文化沿革已久,能否長期留用不無疑問。此外,新人才及新思維與舊有的組織結構與文化之間的衝撞,如何互相融合也是一大挑戰。

除引進新人才外,現有人力的轉型壓力也隨之而來。如今許多從業人員驀然發現,金融專業競爭力消退,語言能力、應用網路及資訊軟體的能力日益重要。尤其未來金融機構會愈來愈像科技公司,現有的從業人員,如何藉由教育訓練等手段,培養第二、甚至第三、四項專長,降低潛藏的結構性失業風險,不僅是從業人員個人,更是企業與政府應要重視的議題。

培養新世代金融領導人才

面臨AI來襲,或許我們更該思索的基本命題是:金融業是否充分認知,一套與企業數位發展策略充分結合之人力資本規劃,是金融數位轉型決勝最重要的願景工程。台灣金融研訓院於其「人才培訓暨現職銀行員工專業能力調整」研究即指出,完整的人才培育,應包含高階主管需具有創新決策思維,時時關注環境變化與市場趨勢,了解如何藉由科技提升產品與服務,為組織創造差異化價值;中階主管作為傳遞組織業務發展方向及帶領團隊實現目標的中堅骨幹,除了解數位化金融相關知識,亦需思考如何優化傳統流程,並運用數據分析等技術策劃富創意又具效益之業務策略。而培育現職員工,成為兼具金融專業知識與數位科技運用雙核心的人才,是應戰數位金融時代必要之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