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
動手妝點生活
質樸民藝品 讓生活不凡
曾在中國信託服務25年的顏長川說,「有品味的生活」聽起來不太容易,但事實上只要花點心思,應用自己喜愛的簡單藝品,動手裝飾家中的每個角落,就能讓生活多點不凡的氛圍。
過去在中國信託銀行服務時,我迷上了民藝品,每逢週末總會去逛當時光華商場附近、中國大陸人擺的地攤或民藝品店。剛開始認為「撿到的都是寶」,總會順手買個一兩樣看上眼的玩意兒,如佛像、窗花、木雕、插角、石灣陶、交趾燒、剪粘等;久而久之,竟幾乎堆滿了屋子,被太太譏為「破銅爛鐵」,我卻樂此不疲,阿Q式地認為是「生活在藝術中」。
兒時回憶 種下喜愛民藝品的因子
我是一個庄腳囝仔,媽祖廟前是我童年的遊樂場,尪仔標、玻璃珠、橡皮筋是我最鍾愛的玩具;廟會時,有免費的歌仔戲、布袋戲、電影可看;有說書者講古、還有的是王祿仔仙打拳頭賣膏藥,很多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我都是在此時期道聽塗說而來。
媽祖廟門前的那對石獅已被我們摸得黑亮,門神的目光令人望而生畏,天上聖母匾下的媽祖慈眉善目、兩旁的左右護法怒目豎耳;雕樑畫棟、龍飛鳳舞、福祿壽、八仙、封神榜、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故事的精彩情節躍然在木版和石版上,最特別的是騎馬打仗的交趾燒和刀光劍影的剪黏。
在地攤或民藝品店看到任何從舊廟或舊宅拆解下來的斷簷殘壁、門板、花窗等都會有莫名的感動;栩栩如生的人物木雕片,雖斷頭斷腳仍視為珍寶;活潑生動的花鳥虫獸一概收留,我擬用古今中外的概念,以裝置藝術的手法,混搭各種素材和元素,用十四行詩的體例述說故事,讓民藝品說話。某日,見一匾曰 「: 述志堂」,馬上據為己有,成為我家堂號;述志應是取自「盍各言爾志」之原意,頗符合我要讓民藝品說話的旨趣。我在它的上面釘了12根小釘子,隨著假日節慶懸掛一些小東西應應景,如新春放12 顆炮竹、元宵掛小宮燈、端午飄粽香、萬聖節掛南瓜燈、聖誕節掛老公公帶禮物,平時也曾掛過小小兵和皮卡丘,有時會讓訪客或鄰居有「驚艷」的感覺,成為我家一大特色!
我也曾在加拿大溫哥華GasTown的藝品店買到一對精緻的陶瓷仕女,一個彈琵琶、一個彈古箏;望著她們,《十面埋伏》的琵琶聲和《滄海一聲笑》的古箏聲會從耳際交叉響起,好不熱鬧;又從百貨公司買得一隻瓷牛,像作聆聽狀,此情此景,不就是「對牛彈琴」嗎?我在上海東台路的古玩市場也買到一尊30 年代穿旗袍的美女,婀娜多姿,愛不釋手。某日我將一隻玩具塑膠蛇纏繞在她的柳腰上,豈不成了「蛇蠍美人」?若再配上一隻虎皮紋的小玩具虎,豈不成了「山君母老虎」?
我家也有兵馬俑
我家有一座堪稱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現代神明桌,左下角供奉祖先牌位,有一天我突發奇想,買了5尊小型兵馬俑置於四周,讓我的祖先也享有秦始皇的待遇,美其名曰:「我家也有兵馬俑」:寫十四行詩一首以誌之。
我是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有朋友說我可能比世界首富還快樂,我只能誠實回答 : 「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