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
「美中貿易戰研討會」
共思全球與我國經濟金融影響 積極面對挑戰 致力發展創新經濟模式
面對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戰越趨激烈的景況,台灣也必須保持危機意識,除了時時關注雙方的經貿政策,也應反思內部產業狀況,雙管齊下地面對挑戰。
美中貿易摩擦的情勢,讓各國開始評量公平貿易的未來性,而台灣也難置身事外;為此,台灣金融研訓院與臺灣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金融之影響與因應」研討會,邀請產官學各界專家發表論述。
4大策略 有利於突破經貿挑戰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陳美伶指出,川普政府認為,長期美中貿易失衡主因是中國大陸以傾銷、補貼、侵害智慧財產權等不公平手段扭曲市場所致,因此上任後即嚴格執行貿易法規,並提出強硬的制裁措施。該貿易措施旨在降低對進口產品的依賴,強化美國製造動能以帶動就業率。我國政府首先盤點台灣產業受影響的層面,包括代工轉外銷或在中國大陸布局內需市場;在金融方面,由於匯率穩定、國際收支和外債的健全、外匯存底充沛,因此資金流動能較佳,但小型開放經濟體和國內企業的全球布局依然會受到衝擊。未來因應的策略有:一、加大台灣研發能量的比重,強化人才優勢;二、加速對內需的投資,包括5+2產業轉型和前瞻基礎建設,以及優化新創投資環境;三、提高創新能量,加強國際競爭力;四、採取多元全球布局,新南向政策可採分散投資,並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加強經貿合作關係。
經濟部政務次長龔明鑫針對貿易紛爭的影響及雙方的反制措施提出分析,其中包含貿易談判的科技產業爭端、鋼鐵產能過剩、市場准入障礙、貿易逆差、國家驅使經濟、官方操控匯率等6大癥結。全球資訊業價值鏈的分工轉變,為台灣帶來諸多挑戰和機會;從產業項目來看,涵蓋社會企業、照護、新農業的在地經濟、國防產業,以及高質化的服務業;透過國土與區域規劃的舞台,並在工業4.0下的勞動需求,創造出優質就業的環境。在對內施政方面,著重在結構改革及財政政策的基礎建設,包括提出5+2產業創新研發計畫以及前瞻基礎建設的推動;在對外的經貿政策上,則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並推動新南向政策。因此,面對此境況,提升企業全球競爭力,並藉由國際布局以降低貿易風險,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當務之急。
追求創新 從結構面強化競爭力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舉出中美態勢消長兩樣情,川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TPP),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揚言將對美大幅貿易順差的國家擬定新的貿易政策;中國大陸則推動「一帶一路」及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企圖打造亞洲版自由貿易區,並在世界各地加強投資與經貿互動,藉此快速擴張其經濟與政治版圖。因此,貿易糾紛在所難免,折衝勢在必行,美方祭出232及301條款,以國家安全理由,實施通訊設備的禁售令,並嚴格審查中國大陸的企業購併;中方也加以反擊,雙方後續的貿易磋商均提出高要求。
至於台灣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將從直接轉為間接,貿易面影響出口不利的產業,如鋼鋁、橡膠和塑膠、電機設備和其他製造業,可能因客戶轉單、兩岸產線調配或價格競爭力,而較中國大陸出口品更具優勢。在技術人才方面,美方嚴審中資的企業購併將會加劇兩岸產業與人才競爭態勢,對我國產業發展將造成不利影響。台灣具有優秀人才、企業強健競爭力和靈活的市場機制,以往過度著重解決短期問題,使結構沉疴益形嚴重,應重新規劃符合國際經貿發展趨勢的願景與環境,強化承受外在干擾的應變彈性與競爭力。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二所所長張健一表示,台灣曾是依相對價格垂直分工的主要受益者,尤其是1980年代之後的「資訊與通信科技」(ICT)產業,但也使得不具優勢的國家恐難得到公平的發展機會。另外,快速的國際要素價格均等化和AI智慧化等生產方式,使先進國家有能力擴大生產鏈;而各國「自由貿易協定」(FTA)因具有排他性,使台灣陷入難以加入的窘況,因此台灣更須另謀其他合作模式。台灣有些產業規模已領先世界,該致力於透過支援其高階研究,解決人力和電力不足等問題,並防止外國挖牆角,支持產業維持技術和規模的領先,更要促成新產品的創新發展,並藉由網路行銷和產業群聚方式,擺脫與其他國家相互競爭的產業。
各界齊心 共造更好的經濟模式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企業系陳錦稷教授從「兩隻大象打架」,來比擬台灣面對美中貿易衝突,必須要有危機意識。美國經濟體有其運作方式和民主制度,是我們所熟悉的;反之,中國大陸則是運用國家的力量達成利益交換,美中的折衝甚至連日本都有「第二次尼克森效應」的衝擊。因此,我國對美中貿易糾紛的對策,是禍福不可倚的,應建立自己的新經濟模式,調整好體質。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認為,台灣目前亟需進行結構性的改革,且要由政府帶頭領導。美中貿易糾紛短期看來似乎對台灣無太大影響,中長期而言並不盡然。台灣目前不缺資金,只是不知如何去投資,欠缺的是人才以及內需市場太小,只能向外發展,但台灣仍有許多具潛力的中小企業或新創事業。
桃園市石油公會理事長林瑞祥則直言,美中課徵懲罰稅,對台灣化工產業做為通路商是有利基的,建議政府在特殊時期降低單一產品的進口關稅,讓進口商將降低的成本嘉惠下游廠商,並啟動價格協商機制平台。這次川普的貿易制裁,亦隱含促銷美國頁岩油的企圖,而這也可能成為發動貿易戰的另一誘因;在化工產業的影響上,或許會造成台灣通貨膨脹,但美中互課高關稅,將會提供台灣業者獲利的機會,也有機會改變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三角貿易運作模式,藉此強化台灣生產與技術提升的機會。
國發會副主委邱俊榮提到,美國非常重視實力,無論是政治實力或經濟霸權,感受到中國大陸的侵略威脅是長期累積的;而台灣的角色則陷入尷尬局面──在美中貿易的分工模式中,無疑是獲益者,但反思身處於緊密的供應鏈中,雙方的貿易糾紛,更是難以脫身。在過去沿襲供應鏈關係時,很少考慮結構性的問題,如今面對全球化和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無論政府、產業,我們都將更需要一種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