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
經濟部離岸風電遴選結果出爐
台灣離岸風電商機 吸引各方企業競逐
為減緩對進口能源的依賴以及因應世界追求環保的趨勢,近年我國政府積極推動綠能產業,而離岸風電更被認為是最具潛力商機的一環,透過與國際大廠的合作並借鏡其經驗,期可敦促加快台灣的進展腳步。
離岸風電帶動龐大商機,吸引國內外各家業者競逐開發資格。今(2018)年4月30日,眾所矚目的離岸風電開發商遴選結果揭曉,計有5家外商、2家本土開發商,共10個離岸風場獲選通過。
獲選容量區域分布上,以彰化地區2,400MW(62.6%)最高,次為雲林地區708MW(18.4%)、苗栗地區378MW(9.9%)及桃園地區350MW(9.1%)。未來,這7家業者將北從桃園,南至彰化、雲林外海,累計設置5.5 GW離岸風場。
循序漸進 推動離岸風電發展
全球離岸風電已發展24年,台灣近來也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為落實非核家園願景,行政院展開各項能源轉型工作;其中,「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原規劃離岸風電設置量將於2025年達3G W,經濟部為配合能源安全及產業發展,加碼至5.5GW,以期加速實現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目標。
為達此目標,經濟部規劃以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為兩大主力。在離岸風電方面,規劃2020年累計設置目標量為0.5GW,2025年累計達5.5GW目標,並採取「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的3階段策略,依序透過示範獎勵、潛力場址、區塊開發等推動模式,循序引導並推動台灣離岸風電發展。
離岸風電發展的3階段策略中,第一階段為「示範系統階段」,經濟部已藉由示範獎勵階段,成功商轉國內首批離岸示範機組,樹立典範案例里程碑。
目前進入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開發階段」,採取「先遴選3.5GW、後競價2GW」方式,兼顧再生能源推動與國家財政負擔的平衡。因此,依經濟部規劃,於2020年遴選0.5GW容量、2021年至2025年遴選3.0GW容量,而後則以競價方式選擇2.0GW容量,藉以達成2025年累計設置5.5GW離岸風場的目標。
2025年目標設置5.5 GW風場
風力發電為政府推動綠能計劃的重要項目。依經濟部2018年1月發布的「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遴選作業要點」規定,目標是2020年完工併聯分配容量以0.5GW為原則,2021年至2025年間必須完工併聯申請案以3GW為原則。
此兩波遴選皆以技術能力及財務能力等兩項目進行評分排序。而2020年完工併聯申請案,另加以參考籌設許可應備文件取得情形,作為審議風場開發進度的其一條件。
根據經濟部預估,未來於2025年累計設置5.5GW離岸風場,預計將可創造投資額達新台幣9,625億元,以及約20,000個就業機會,同時帶動年減碳量達10,047,000噸,相當於約26,926個大安森林公園年減碳量,將有利於實現政府強化能源安全、創新綠色經濟、促進環境永續等政策願景。
遴選出爐 外商大獲全勝
在3.5GW遴選方面,分為2波。第一波2020年完工併聯0.5GW,共有德商達德能源(WPD)、上緯麥格理團隊、亞泥等3家廠商爭取。第二波2021年至2025年完工併聯3GW,則有達德能源、丹麥商沃旭能源(Ørsted)、上緯麥格理團隊、丹麥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中鋼、台電、力麗等9個團隊、18個案場競逐,堪稱是此次離岸風電遴選的「主戰場」,競爭激烈。此兩波未選上的廠商,仍有機會以競標方式參與剩下的2GW。
根據經濟部公布離岸風電風場遴選結果﹝見表1﹞,2020年完工併聯由上緯的海能風電與達德能源的允能風電計劃獲選。第一序位的海能風電申請發電容量 378MW全數核配,而第二序位允能風電申請容量為708MW,則取得360MW核配容量,總分配容量738MW。

據原先規劃,2020年完工併聯分配容量為0.5GW(即500MW),但此次核配的容量已超過原先規劃限額。其關鍵在於,允能風電核配122MW後已達500MW,因考量風場完整性、開發效益及輸配電業公告併網容量等條件,加上此案並非屬於彰化地區,所以經濟部增加核配238MW,讓允能風電共核配360MW。
2021年至2025年完工併聯則由達德能源、沃旭能源、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中鋼、台電,以及加拿大商北陸電力(NPI)與新加坡玉山能源所組成的團隊出線。
其中,獲選開發商前三序位均為外商,第一序位為達德能源,以麗威風場取得350MW、允能風場取得348MW;第二序位為沃旭能源,以大彰化東南取得605.2MW、大彰化西南取得294.8MW;第三序位為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以彰芳風場取得552MW、西島風場取得48MW。
中鋼為排名第四序位的開發商,以中能風場取得300MW;台電為第五序位開發商,以台電風場取得300MW;加拿大商北陸電力與新加坡玉山能源所組成的團隊為第六序位,以海龍二號風場取得300MW容量。
2021年至2025年完工併聯的原規劃容量分配以3GW(即3,000MW)為原則,但經濟部考量風場完整性與開發效益等條件後,決定增加核配98MW,總分配容量為3,098MW。
因此,2020年到2025年總計容量3,836MW。兩波遴選結果,共有7家開發商、10座風場獲選。遴選過關的7家業者將於2018年第3季繳交保證金後,與經濟部簽約,宣告開發案正式啟動。就核配容量而言,以外商為最大贏家,前3序位分別為達德能源(1,058MW)、沃旭能源(900MW)及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600MW)。
本土黑馬中鋼台電出線
台灣離岸風電商機誘人,吸引全球知名的離岸風電廠商聚集到台灣,爭取開發風場。面對外商來勢洶洶,國內本土開發商也不落人後,積極與國外業者合作,爭取資金及施工經驗。
在經濟部公布離岸風電遴選結果中,台電、中鋼兩國營事業以黑馬之姿躋進第二波獲選名單。不過,上緯與澳商麥格理合作的海鼎風電則意外掉出第二波名單外。
針對外界質疑中鋼、台電經驗不足卻能出線,2021至2025年申請量高達2,000MW的上緯麥格理團隊反而意外落馬,經濟部能源局長林全能提出解釋,台電、中鋼雖缺乏開發經驗,但報告內容扎實用心。例如台電提到過去興建傳統火力電廠時須建置海底電纜、海管等設施,與開發離岸風電有關,代表在海事工程上有相當經驗;同時在大型工程整合經驗上,也屬於台電強項之一。因此,台電及中鋼最終能脫穎而出,分別獲得300MW核配容量。
本土供應鏈 蓄勢待發
依經濟部規劃,第一波遴選通過的業者必須承諾在2020年完工併聯,可免負國產化目標;第二波獲選者則須在2021年至2025年完工併聯,要肩負國產化目標,所以必須在2018年底就承諾的本土化項目,向工業局提出具體產業關聯執行方案。
遴選過關的5大外商為了「接地氣」,也爭相與本土業者結盟〔見表2〕。例如達德能源與世紀鋼構子公司世紀離岸風電正式簽訂合作備忘錄(MOU),世紀鋼鐵將成為達德風場的水下基礎優先供應商;另也宣布與中鼎工程、台朔重工、台灣銀行、華南銀行、玉山銀行、富邦銀行及中國信託等成為合作伙伴,共同推動離岸風電投資。

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與台船簽署合作意向書,由台船優先供應水下鋼構及施工;另也與世紀離岸風電簽署水下基礎合約框架,促成水下基礎鋼構本土化。由加拿大北陸電力及新加坡玉山能源共組的海龍風電則陸續與台船及比利時海工大廠GeoSea組成的團隊簽署合作意向書,將海上變電站及工程施工統包委由台船帶領後,又宣布與台汽電全資子公司星能簽署MOU,將委託星能承攬及整合海龍風場陸域變電站及輸電工程。
上緯與麥格理已共同開發台灣離岸風電逾3年,除了深化既有本土廠商合作關係外,也持續開發可能的本土供應鏈,像是與華城電機、中興電工及星能公司簽署MOU,共同推進離岸風電的機電工程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