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

金融人看歷史文物

走進導覽世界 傳遞中華文化之美
採訪、撰文:張舒婷

故宮博物院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但許多人進到故宮,由於無法領略這些文物的奧義,而覺得無趣;在金融業服務多年的夏維平,退休後卻走進故宮,成為推廣中華文化的義工導覽員。

多人參加展覽時,或許都有類似經驗:欣賞著雋永的古文物,卻覺得冷僻艱澀;眼前陳列著創作意涵豐富的藝術品,充分展現當代精神,卻因為不能領略其奧義,只能霧裡看花。因此,導覽員的角色相當重要,出色而專業的導覽解說,可以讓看似遙遠而難懂的古文物或藝術品,轉化為有溫度、有血有肉的故事,與觀眾的心靈交織在一起。也是這樣的工作,讓故宮博物院導覽志工夏維平充滿成就感,生命底蘊更豐富。

夏維平畢業自台大經濟系,畢業後30餘年都是專業的金融工作者,先後擔任農民銀行(現為合作金庫銀行)中山分行副理、合庫金控財務部副理。她參與過多項外匯與金融商品的創新,包括1995年參與央行電子資金清算調度系統的建置,以及90年後開辦新種的信託(基金、保險、信託三合一)、保險代理、信用卡業務等。

年輕的記憶 展開不一樣的第二人生

夏維平在職場上締造的佳績有目共睹,除了獲得無數次嘉獎與嘉勉外,也數度獲選派往英國、新加坡等先進國家的金融機構,觀摩信託基金及外匯相關業務。如此一位傑出的金融人,退休後卻加入與金融工作毫無關聯的故宮博物院志工之列,身邊許多親友戲稱她是「異類」;之所以走上這條路,其實是夏維平年輕外派英國時,不經意種下的種子。

當時她僅30幾歲,曾代表銀行去倫敦的外資金融機構進行交流,在當地排隊許久等著買餐點,終於輪到她時,店員竟直接叫排她身後的白人點餐,將她視為無物,毫不掩飾對亞洲人的歧視態度。經過此事,她忍不住想:「不要讓外國人停留在過去錯誤的印象裡,有一天我要讓他們了解,台灣的文化內涵是很博大精深且豐富多元的!」

一直到退休後,夏維平靜心思考自己接下來的人生要做什麼,20多年前在倫敦街頭萌生的念頭,漸漸浮現於心,「向全世界推廣台灣文化、中華文物」的熱情,如同20多年前般澎湃。

於是,她決定報考故宮博物院的英文導覽志工,並選擇「青銅器」、「陶瓷」、「多寶格」(編按:明朝時收藏各式文具、生活用品的小櫥櫃,到了清朝則演變為皇帝收藏珍玩的玩具箱)3科。

「準備志工考試時,好像在應付大學聯考一樣!」原本夏維平習慣1年要出國2至3次,犒賞自己的辛勞;為了準備這次考試,足足1年沒出國,但在這個過程中,卻也越來越著迷於研究這些古文物。也幸賴她在職場多年,時常辦理與國際金融理財相關的業務,為英文能力奠定穩健的基礎,讓她順利錄取故宮的英文導覽員,展開了截然不同的第二人生。

服膺不同遊客需求 中華文化不再艱澀難懂

除了故宮博物院內安排的例行訓練外,為了準備不斷更新的特展,導覽員們也必須透過額外管道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夏維平保持閱讀、聽演講、上網查資料及做筆記等習慣,積極補充文史知識,也時常到別的展場反覆觀摩其他研究員傳授資訊的方式,還得保持對英文的語感、表達的流暢度等。

儘管現在時常要埋首於厚厚的資料堆中,但夏維平樂在其中,為了更仔細看清楚古文物的細節,她還特地買了國外的短焦鏡,每當發覺意想不到的細膩之處,便會像發現新大陸般讚嘆不已,有機會便會與訪客分享。

除了充實內在知識外,對導覽員而言,與觀眾的互動能力更是關鍵,誠如夏維平所言:「能和許多人分享中華民族8,000年悠久歷史文化的過程,才是最開心的!」

不過,這也是導覽員工作最具挑戰之處。每一次的導覽對象,都來自不同國別、不同屬性,每個人的需求也都迥異。導覽員必須在短短幾分鐘內,掌握這次觀眾來此處的期望或需求,如此,他們才能敞開心胸。

每次導覽前,夏維平會先在心中設想:「他們對哪方面可能比較有興趣?等等可能問什麼問題?」由於她在金融業多年來服務客人的經驗,加上她在農民銀行時期多次擔任行內訓練的講師,這些歷練都讓她深諳如何因材施教,從訪客的反應迅速掌握其需求與吸收度。

比方說,講解瓷器時,對象是中、小學生,夏維平可能先問:「你們聽過周杰倫的〈青花瓷〉嗎?」多數學生都對這首歌不陌生,她便可以看情況,挑出其中幾句歌詞,作為簡單的開場白,學生們的興趣就被喚醒了。若對象是參觀瓷器的歐洲人,在英語詞彙中,有一個單詞「celadon」,指稱中國青瓷,其實是有一個戲劇性的故事,其詞源來自於法語「雪拉同」;「雪拉同」原為著名歌劇《牧羊女》中男主角之名,該歌劇的時代背景為中世紀巴黎,她由此典故切入後,對方通常也會更有共鳴。

「透過導覽這份工作,我把全世界吸引過來,自己的觸角也延伸到全世界!」夏維平說,每次看到訪客信任的眼神、肯定的笑容,她也被灌注更多嶄新的能量。數年來,夏維平為無數訪客獻上豐盛的文化饗宴,也讓自己的生命歷程走向新境界。